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厅堂在姑苏明清民居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当时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水平。目前,学术界对苏州明清民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其概况和营造技术上,针对姑苏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的研究涉及较少。该文采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分类比较等研究手法,对民居规模、民居中厅堂概况、厅堂平面形状和厅堂平面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这一研究的开展能为苏州明清民居厅堂的木作营造技术探索奠定基础,并为民居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丽水传统民居具有数量多且保存较好的优势。但目前学界关于丽水传统民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乡村振兴、古村落活化以及旧建筑改造等领域,对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的研究成果较少。作为江南地区木构架设计体系区划与谱系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丽水传统民居厅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史料考证、类型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厅堂的功能、形状、构成、面阔及进深,以总结丽水传统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特征。  相似文献   

3.
丽水传统民居具有数量多且保存较好的优势。但目前学界关于丽水传统民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乡村振兴、古村落活化以及旧建筑改造等领域,对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的研究成果较少。作为江南地区木构架设计体系区划与谱系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丽水传统民居厅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史料考证、类型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厅堂的功能、形状、构成、面阔及进深,以总结丽水传统民居厅堂平面形制特征。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受明清时期移民活动影响较大。为了探究当地传统民居研究的发展脉络,通过CiteSpace数据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的研究成果进行处理,分析其关键词的群聚性特征、发展路径以及突现特征。结果表明,湘、鄂、赣三大地区的民居研究主要沿着四个方向发展;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逐渐成熟;移民视角下的传统民居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逐渐具体化和深入化,但区域研究发展水平不一。在国内外新形势和新技术的背景下,拓展研究对象的范围,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继续回应时事政策的思路可以作为当下研究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辽宁盖州汉族古民居群的堂屋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明清汉族移民家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为主要线索,对比胶东民居、东北传统汉、满族民居,分析总结明清移民背景下的盖州汉族古民居的传统堂屋的形制特点,并阐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堂屋空间使用方式的变迁。面对神圣有余、亲和不足的盖州汉族堂屋空间没落的现状,通过对盖州汉族古民居的堂屋空间的历史特征和使用变迁的研究,以此作为基础为当今的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晨 《居业》2021,(10):94-95,98
通过对关中传统民居形制特点的梳理,展现出关中民居独特的形制特征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旨在加强人们对关中民居的保护意识,并提出从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进行保护及对原住民保护意识加以提升两方面并进,让独具特色的关中传统民居保留更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铜川地区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双坡面民居建筑外,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靠崖窑、地坑窑、明锢窑等传统窑洞民居。该文从传承与保护传统窑洞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分析,对铜川地区的传统窑洞民居进行了系统性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平立剖和三维结构图的绘制等相关工作,论证并总结出铜川传统窑洞民居的三种形制与结构特征和艺术形态特征。旨在为陕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江西景德镇地区的特定地理区域环境下,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蕴含了景德镇传统制瓷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当地民居的发展与演变方面入手,对景德镇地区明代民居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在地域文化对于当地民居建筑形制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冀南清漳河谷留存着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人文气息浓厚,地域风貌独特,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文章以冀南原曲村的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民居测绘,从其营造思想、空间形制、装饰技艺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其建筑内在的建造逻辑,并通过与北方平原地区的传统合院民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炼出清漳河谷传统村落民居的地域性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冀南清漳河谷留存着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人文气息浓厚,地域风貌独特,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文章以冀南原曲村的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民居测绘,从其营造思想、空间形制、装饰技艺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其建筑内在的建造逻辑,并通过与北方平原地区的传统合院民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炼出清漳河谷传统村落民居的地域性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传统古民居建筑,包括湘南古民居,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文章从"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村落选址、"崇中尚和"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和体现"礼乐"秩序的"干支式"村落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哲学思想对湘南古民居村落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志坚 《新建筑》2000,(2):21-24
尝试从人口迁移、文化传播、民系划分、方言形成诸方面重新界定福建传统民居分类  相似文献   

13.
赵彬  刘茁 《华中建筑》2010,28(9):201-205
该文从湖北传统民居的构造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其民居建筑从承重结构到大木构件的营造技术。通过对民居建筑与官式建筑的比较,分析其地方特色做法,梳理出湖北民间传统的大木营造工艺。  相似文献   

14.
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莉  吴凡 《华中建筑》2004,22(1):97-99
通过对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的多方面考察,介绍了这一古建筑群的历史发展,组成分布和保护现状,分析了大水井古建筑群所独具的边缘文化特点,认为该古建筑群是土汉民族文化、巴楚地域文化和中古文化多元整合的产物,并提出了对该古建筑群进行积极性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建造现代可持续的居住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建筑理念和经验。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以豫东商丘地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民居木作、砖瓦作的营造技术特点,分析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朴素技术和经验。在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一方面,去粗取精,将技术和经验用于探索现代居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江岚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05,23(3):142-144
气候温暖湿润的鄂东南山区,潮湿是当地传统民居面临的一大问题。湖北传统民居在经济和耐用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手段达到建筑防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移植与共生:一种嬗变的生土民居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相龙  柴宗刚  芦菲 《华中建筑》2009,27(10):128-130
该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为例,试图证实我国现代城市与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城镇的两侧山体,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胡斌  陈蔚 《新建筑》2011,(5):105-108
通过对四川洛带古镇客家聚落形态、会馆建筑和传统民居进行田野调查、建筑测绘和历史资料采集,获得对于明清时期四川客家人移民文化与历史的系统认识.通过对包括客家人同乡会所——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的重要历史建筑典例进行建筑形态学与文化传播学角度的剖析,进而对福建、江西客家聚落、传统建筑形态与四川本土建筑文化形态的结合、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满族的生活发展历程,从民居空间和居民的饮食行为角度入手,以住居学为理论来研究满族传统民居在饮食行为影响下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0.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对于维护民族多元文化生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和保护的紧迫性,讨论了文化地理学对于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适用性,从文化生态与景观、文化扩散与整合、文化源流与区划、地方文化与制度、综合演变机制等方面阐释了文化地理学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方法与优势,探讨了文化地理学对于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内涵与特质的路径,为深化学科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式与应用基础。并以瑶族为例,初步提出了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框架,旨在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