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反映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明其在市域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对推动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代表,其公园绿地与人口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该文以20个城市群为研究单元,结合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法,探究1996年—2016年城市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时空分布上:整体发展优势明显,呈国家级→区域性→地区性的层级递减格局;②差异变化上: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绝对差异仍然显著,地区性内部差异及波动程度最高;③差异分解上:不同层级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因,其中,国家级组内差异贡献率最大且不断增强。以期为优化跨区域绿地协调、缔造美丽宜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尺度依赖性,基于多尺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研判不同尺度间关系,可更确切且全面地揭示其特征,为探寻最佳研究尺度,以及制定兼具差异化和协调性的城市绿地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指数和尺度方差等方法,将地带、省、市3个尺度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1996—2015年中国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1)差异测度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我国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在3个尺度上长期存在,均呈现缩小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2)尺度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建成区绿地率尺度方差及构成由大到小依次为市级、省级、地带级,即尺度越小,其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水平普遍提高,但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较为严重,且城市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1990~2011年各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截面数据,通过模型测度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离差系数,以揭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全国整体失调较为严重,并且失调等级呈增强的态势;四大地区失调性由东北向东、西部再向中部逐步增强;巨型城市协调性最好,其他几类城市总体发展比较均衡,但其内部差异性也比较明显,规模小的城市高度失调以上等级所占比例大;从城市类别上看,行政级别越低的城市,失调等级越高。  相似文献   

4.
《重庆建筑》2009,8(10):39-39
近日,重庆政府公众信息网发布消息,到2012年底,我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总量将增加到现在的三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超过25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尺度挖掘的区域供热系统负荷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涛  徐向东 《暖通空调》2005,35(11):16-19
将多尺度分析方法引入到热力过程进行优化分析,从区域供热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入手,采用优选分解的方法,深入分析不同尺度时间序列对供热负荷发展趋势的贡献,采用抽样组合方法对未来时刻负荷需求作出预测。仿真实验证明本文介绍方法的预测精度高,实时性强,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是新型城镇体系的基础,其城市绿地发展将进入快速提升阶段,探究县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演变规律,可为廓清县城绿地建设问题和制定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全国1510个县城为研究单元,采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2000年—2016年我国县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时序变化上,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快速提高,但两指标依旧与高行政等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②差异上,2016年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总体水平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层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四大地区组内差异是全国总体差异的主因,西部及东北内部差异较大,东部内部差异最低。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领土第四的国家,中国跨越了很多的自然区,和不同的气候带,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区域自然要素禀赋,风土人情甚至语言全部不同,因而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8.
何冬华 《规划师》2004,20(12):46-50
中国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城市竞争力在东西向呈现出“高—低—高—低”四元结构的区域差异的特征,在南北向表现为北方沿边、沿江、沿南昆线3个高水平带及与其之间低谷带的相间分布;在区域及更小尺度上,存在由大城市向边缘其它城市逐步递减的“凸”字形空间格局;城市竞争力较高的城市集中于沿海、江、线、边地带。  相似文献   

9.
杨鑫  张琦 《国外城市规划》2011,(1):123-126,F0003
高迈耶公园位于巴黎市区东南部的"大门"——伊夫林镇,是巴黎近郊的一处绿色城市开放空间。公园建成于2005年,获得了2007年法国国家风景园林奖。高迈耶公园与城市相融的简洁的空间结构,以及丰富的空间体验,使其成为了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公园中的地下储水库的防洪避灾功能也使其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城市空间。——栏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9)
近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最大的国家,中国碳排放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图和根据地区特征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是当前中国各地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旭  唐永琼  陈烈 《规划师》2008,24(7):96-101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这三项绿地指标上。以省为单位,依据这三项绿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城市绿化先进区、达标区、未达标区和缺乏区四类。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自东向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主要是受地形地貌、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在城市内大量存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中的规定,一般应作为防护绿地规划建设。但在现实中存在大量将其利用为游憩绿地使用的情况,其安全性受到公众质疑。利用电力行业和医学相关研究数据,对城市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游憩利用的安全性开展深入研究,综合得出将110和220kV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作为游憩绿地利用,其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并基于安全利用的前提,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设计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气候是影响城市绿地的基础性自然因素,定量研究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的影响,利于合理调控城市绿地建设。以中国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方法,探究1996—2015年不同气候区划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看,不同气候区划具显著差异,热带高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高于半干旱、干旱区,其中,热带与湿润区、半湿润区城市重合度高,是气候优势区位;2)从差异度看,不同气候区划差异度具明显区别,温带差异度高于热带,干旱、半干旱区高于湿润、半湿润区;3)从差异分解看,温度带间建成区绿地率不平衡对全国总差异的影响度大于干湿区间,温度带间差异是我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揭示气候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公共绿地”与“公园”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波  赵锋  李金路 《中国园林》2001,17(2):6-10
公共绿地与公园是在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公共绿地”在我国已经使用了近50年,但是从分类度对其名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讨论则并不多见,文章针对继续延用“公共绿地”这一名称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在绿地分类中心“公园”替代“公共绿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业模式和社交习惯的剧烈变化,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节点,正面临着公共性的衰退和公共生活的持续消亡。绿色针灸作为城市针灸的重要设计手段之一,利用植物元素塑造城市绿色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绿色针灸意图通过适当的干涉来引发周边或后续一系列跟城市整体改善相关的效果。通过对不同类型绿色针灸案例的分析,总结出绿色针灸的相关策略,这些策略既符合城市针灸的普遍性原则,又遵循绿色植物持续生长的这一特殊因素;最后指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探索适宜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改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在更新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可能产生更新改造主观性较强,更新停留在表面及当前,缺乏对绿色可持续的思考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结合文献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立三个层级的指标构成,通过专家及居民综合评分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绿色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市四个典型的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实例分析,以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经验证,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可行性,可为既有社区更新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蒋理  殷振轩  刘晓 《风景园林》2019,26(8):83-88
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供给水平对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一数量指标忽略了可达性问题以及实际人均公园绿地水平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在城市绿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精准化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尝试通过基于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对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并从可达性的视角提出人均有效绿地面积的概念,用以分析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和供给情况,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