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伟  徐伟星  吴亮 《室内设计》2020,(5):100-108
地铁线路联系着城市内部的各大商 业区,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向站点附近聚集。 而站点与步行行为紧密相连,提高站域可步 行性对地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的 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商服型地铁站域 内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从 表征功能、内部结构与环境两个层面对站域 可步行性进行研究。在表征功能层面下,采 用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的步行指数来进行评价;在内部结构与环境 层面下,则是将步行网络属性和行人感知评 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 市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 对象,通过结合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来探寻 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并针 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5,(9)
研究采取宏观的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和微观的城市设计品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轨道交通站地区的环境宜步行性进行测评,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相比宏观的城市形态因素,微观的城市设计因素对于步行感知的影响更大;便捷性是站区宜步行环境评价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受街区路网形态的影响,还与街道空间品质相关;步行环境的总体评价来自于不同层面的步行环境感知的叠加与重组,部分环境要素更是起到主导作用;步行者的社会属性也会影响其对于步行环境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慢行交通是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绿色发展、公平包容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以绿色交通支撑城市空间优化、组织城市高效运行,制定相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策略、目标,作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睿智发展的支撑。重点介绍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慢行交通专项规划成果,设定"四个一流"规划目标,根据上海市慢行交通现状问题以及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区分市域5类地区,提出空间差别、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安全保障4项策略。基于慢行优先理念,提出针对慢行优先区、慢行重点区、步行街区和慢行休闲区4类慢行单元的慢行设施改善和品质提升措施。构建和谐友好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不仅使慢行交通成为上海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的具体体现,也将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4.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慢行驿站作为绿色慢行休闲通道上的休息站点,承担着自行车租赁及提供旅客休憩等功能。简单地说,慢行驿站就是自行车租赁点。根据慢行通道功能及服务区域的大小,将慢行驿站分三级规划,配建相应的租赁设施及休憩服务设施。同时对慢行驿站的建筑形式进行探讨,对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的公共设施具有积极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遗产地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原住民流失、文化衰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遗产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原住民是物质空间与文化内涵的纽带,研究居民空间质量感知是应对遗产地内涵流失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开展步行环境分析是塑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的有力抓手。以鼓浪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居民步行环境属性满意度及整体质量评价,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有序概率模型,测度街道各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影响居民整体感知的最重要因素,再通过重要性-满意度分析确定最需要进行改进的属性,增强对居民步行环境需求的理解。结果表明,连通性和舒适性是影响居民整体感知的最重要因素,连通性需要优先提升。将文化、景观与空间相联系,从居民感知出发进行空间分析,以期为居民提供理想生活环境,同时为遗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 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 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 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 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 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 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 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 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 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 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 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 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 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 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 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的营造——以杭州市武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行交通为目前的交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发展方向,它是把与生俱来的步行交通和大众化的自行车交通等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不同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中日益恶化的交通问题,慢行交通是一种绿色交通,也是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以杭州武林地区为例,着重探讨人车矛盾最为突出的商业区慢行系统的特征,以及营造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关注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在成都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铁站点地区成为搭建绿色出行环境的先行区域。基于此,文章选取成都市典型的居住型站点——梓潼宫站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宜步行性、设施易达性三个方面分析该站点地区的出行环境现状,并针对现状问题,从调整土地布局模式、完善步行体系、提高站点地区接驳设施易达性和步行环境品质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从步行距离、步行时间与步行心理等3个方面测评站点地区的宜步行性,分析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搭乘轨道交通的步行者最关注步行环境的便捷性,街坊尺度划分与干道过街等待是影响目前步行便捷性的主要时空因子:安全性、连续性和愉悦性等其他环境特征也会对步行者的时空感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发现不同街区类型之间的步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城市外围住区的步行环境恶化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日常活动机会与其健康水平息 息相关。街道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对 其活动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为明晰老年人日常 活动的街道环境影响因子,提高活动出行质量, 从可行能力视角切入,将老年人日常感知的活动 机会作为因变量,街道可步行性(街道连通性、 街廓尺度、步行安全性)、生活性(设施密度及 丰富度、设施可达性)以及美学性(街道绿化、 界面连续性)三个维度特征数据作为自变量,运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街道环境要素对活 动能力水平的作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不同维度街道环境要素对不同类型活动能力差 异显著,对比街道美学性环境要素,街道可步行 性、生活性要素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能力的主导方 面。其中,在步行性维度,停车方式对活动能力 至关重要,整合度次之;在生活性维度,商业设 施可达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十分关键,设施种类次之,此外设施数量与休闲和医疗设施可达性对 活动能力的作用效应也不容忽视。据此,为提高老年人活动水平,选取两个典型案例提出针对性 的街道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廊坊市公共空间特征和城市特色,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目标,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从宏观、中观、微观着手,围绕"网络、空间、环境、衔接"4个核心要素,重点阐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强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工程技术措施的保证,更需要全社会达成"公交优先、慢行不慢"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对环境的关注和人本主义的回归正在使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中成为受鼓励的出行方式。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慢行系统,体现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城市居民通勤、休闲、观光等交通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有暇去欣赏和体味城市个性化空间的魅力,与此同时,城市慢行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陈珑云 《福建建材》2022,(8):26-30+60
厦门空中自行车专用道改造项目是基于公共空间视角,有意识地重塑慢行空间。通过改造契机,增设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促进沿线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项目运用全面开放共享理念,以慢行主线串联片区公园、商业、居住区、办公及交通枢纽站点,将慢行空间休闲与通勤功能复合,引导转变城市交通低碳出行,有效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以成网便捷的舒适慢行空间,邀请人们在城市空间内骑行、步行或驻足交往,增加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活化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16.
首先总结商业街步行活动需求的4个方面:多样性、连通性、宜人性和交流性。通过文献及问卷,确定步行活动品质的测度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的权重。选取上海市四川北路、陕西南路和马当路的26个街段为调查样本,结合客观测量与问卷调查在内的方法与程序,得出步行活动评价体系中各个因子的权重与各街段步行活动品质得分。总结了各街段步行活动的特征,分析了步行活动品质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确认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模式对商业街步行活动品质的重要意义。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店面、密路网、绿化、可坐设施、高品质建筑立面、历史建筑和舒适空间尺度,都对步行活动品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探讨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步行指数方法国际认可度高,但针对我国国情且专门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应用实践尚未充分展开.以上海市为例,选取三个布局模式不同的典型社区,确定19种社区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特征,以此为支撑,改进步行指数评价方法,从整体和分设施两个方面分别对案例社区的设施布局开展适宜性评价.并结合老年人对设施使用满意度的空间分布结果,验证步行指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运用改进的步行指数方法对社区服务设施布局进行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具有有效性.从研究案例来看,设施布局方面,沿街分散布局为主的延吉社区适宜性最高,以高便利度受到老年人青睐,联洋社区设施的过度集中和江桥社区的设施不足导致两者适宜性较低;设施类型方面,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托老所、助餐中心等的配置数量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配置完善.  相似文献   

18.
邱义楠 《建筑与文化》2021,(11):163-165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文章选取福州两个典型社区进行现场调研,获取居民散步行为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对步行空间的满意度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步行空间可达性满意度与散步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步道连通性、安全性、绿化、休息设施的满意度与散步行为持续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了保障安全可达、减少慢行阻隔、优化景观设施的社区步行空间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邱义楠 《建筑与文化》2021,(11):163-165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文章选取福州两个典型社区进行现场调研,获取居民散步行为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对步行空间的满意度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步行空间可达性满意度与散步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步道连通性、安全性、绿化、休息设施的满意度与散步行为持续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了保障安全可达、减少慢行阻隔、优化景观设施的社区步行空间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邱义楠 《建筑与文化》2021,(11):163-165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文章选取福州两个典型社区进行现场调研,获取居民散步行为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对步行空间的满意度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步行空间可达性满意度与散步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步道连通性、安全性、绿化、休息设施的满意度与散步行为持续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了保障安全可达、减少慢行阻隔、优化景观设施的社区步行空间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