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州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高十余丈,为八边形13层楼阁式砖塔。民国时期,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中国古建筑学家杨廷宝、刘敦桢曾先后对此塔进行过详细的调查、测绘与摄影。1944年该塔毁于兵燹。作为郑州城内延续近1000年的最高建筑物,开元寺塔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景观价值,以“古塔晴云” 之名位列乾隆“郑州八景”之一。本文依据相关历史遗留照片、调查测绘资料等文献,结合唐宋时期典型楼阁式砖塔案例特征,运用视觉还原、Sketch Up建模等辅助分析手段,对开元寺塔进行形制与特征解析。本文研究可为基于历史遗留照片、调查测绘资料等可靠历史文献进行宋代典型楼阁式砖塔复原案例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唐宋楼阁式砖塔建造特征与风格演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千佛陶塔与幽岩寺塔等福建早期楼阁式石塔以及吴越国和中原地区部分楼阁式砖塔进行对比,探究其建筑构造的传承与演变历程,指出千佛陶塔既保留了中原地区楼阁式古塔的遗风,又具有南方楼阁式塔的特性,体现了宋代楼阁式塔的发展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宋代砖塔营造式样的研究,结合四川地区楼阁式和密檐式砖塔的营造情况,对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三江白塔进行实地测绘,并分析其特点。从选址布局、平立面形制、结构技术、塔身装饰特点、细部特征和取材建造特点等方面对三江白塔的营造特征进行研究,证明了传统建筑的历史保护价值。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的保护性修缮和对四川的砖塔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大同辽代禅房寺砖塔是山西省的八座辽塔遗迹之一,历史悠久,形制独特,是研究辽西京地区砖塔的重要实例。禅房寺砖塔周围环境险峻且恶劣,近年来对该塔现状的研究较少,而此前学界对其形制的描述也存在较大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同禅房寺砖塔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制进一步深入发掘与考证,同时梳理该塔现存的问题,为禅房寺砖塔的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我国早期的木塔和仿木砖石塔只有一层塔壁,刚度欠佳,后来出现了双层塔壁,使塔身刚度大为增加。最早建成双层塔壁的砖塔是著名的虎丘塔。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江苏苏州虎丘山顶,初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59—961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虎丘塔仿五代、宋等最流行的形式,呈平面八角形,塔高7层,为砖身木檐的仿楼阁形古塔。塔的原高度无从知道,因为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1年)到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该塔曾遭7次火烧,顶部和木檐均遭破坏。现存砖砌塔身高47郾5米,塔身结构复杂,建造精美。该塔自重据测量木,这在建…  相似文献   

6.
通过护国天王寺塔的平面、须弥座、塔檐、雕刻、塔心室等五个方面,分析天王寺塔不具有唐代古塔的基本特征,并把它与崇妙保圣坚牢塔、东岩山塔、三峰寺塔、龙山祝圣塔等福建沿海大型楼阁式石塔进行对比,从而推断出其应建造于北宋中期,代表了我国南方地区宋代楼阁式空心石塔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佛塔建筑、宗教文化、雕刻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冷婕  张宁  陈晓宁 《新建筑》2023,(4):39-45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天宁寺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原体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唐代密檐式砖塔[1],也是我国现存寺前双塔形制早期的实例之一,对研究中国建筑史,特别是宗教建筑史,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也是宁波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9.
辽代佛教盛行,诞生出类型丰富的佛教建筑,现存以密檐砖塔为主。对现存辽代密檐砖塔进行文献梳理、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选取塔身下皮砖至塔檐上皮砖的高度 H 为研究基准,将其分别与密檐塔塔身平面的相关尺寸,以及立面各组成部分的高度进行数值上的比对形成比值。根据所得数据发现 H 与密檐塔塔身内切圆相关,且密檐塔塔身高和塔檐高存在一定的比值关系,说明辽代密檐砖塔形制具有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辽代典型密檐塔的轮廓演变进行分析,由此也反映出契丹民族在高层建筑营建上的理性思考与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0.
虎丘塔加固工程的监控和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丘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且倾斜度最大的楼阁式砖塔。 1981年至 1986年 ,中国工程界对这座濒临险境的古塔进行了全面加固修缮 ,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 ,稳定了塔身倾斜 ,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结构的变形和砌体的裂缝状况是砖塔可靠性的重要表征 ,也是加固修缮工程中施工监测的重要依据 ,本文在收集、整理虎丘塔加固原始施工文件和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对裂缝和变形的监控观测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建筑有两股源头,两根脉络。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另一个在长江流域以及广大南方水网地带。第一次的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秦汉建筑,经过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建筑的大融合,中国建筑的木构体系已经成型了。第二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唐宋建筑,唐朝为建筑的高潮期,宋代是唐以后的一个“整理”阶段。宋的建筑转向细巧,也有条件出现了我国最有影响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成为这个高潮的尾声。第三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明清建筑。这一次交流融合的规模较小,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南北之间。明清建筑已经表现了成熟期过去以后的那种深思熟虑,更加条理化、制度化,中期那种雄浑伟大的气魄。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是南粤地区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南粤古驿道作为支撑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古驿道系统,由唐代正南线——东南线的驿道系统,逐步演化形成了宋代沿海线——腹地线的驿道系统,不同线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唐宋之后的南粤地区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揭示了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空间特征,成为研究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3.
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1981~1983年进行落架大修。通过对开元寺进行整体勘察,发现天王殿平面进深与面阔之比与现存唐宋时期建筑部分相差较大。厅堂结构体系与佛光寺相比,二者平面柱网相似,而上部梁架则差异甚大。立面与山门装修做法使位于末间中槽之天王像不致于显露其侧面。天王殿梁架由明、次、稍、尽间以及厦头、转角五种不同形式组成,均为典型的柱梁排架式结构,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殿内石柱刻联记载了历代营修。最终经过一系列比对和研究,确定了天王殿修缮方案。  相似文献   

14.
吴国智 《古建园林技术》1987,(17):34-39转40
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1981~1983年进行落架大修。通过对开元寺进行整体勘察,发现天王殿平面进深与面阔之比与现存唐宋时期建筑部分相差较大。厅堂结构体系与佛光寺相比,二者平面柱网相似,而上部梁架则差异甚大。立面与山门装修做法使位于末间中槽之天王像不致于显露其侧面。天王殿梁架由明、次、稍、尽间以及厦头、转角五种不同形式组成,均为典型的柱梁排架式结构,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殿内石柱刻联记载了历代营修。最终经过一系列比对和研究,确定了天王殿修缮方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1)
Geomantic pagodas are evolved from Buddhist pagoda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opl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o they were keen on construction of geomantic pagodas in landscapes to pray for good luck. This phenomenon was more obvious in southern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and Jiangxi. In this paper, the loc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eomantic pagodas in Guangdong and Jiangxi were studied by using Google Earth and Arc GIS, combining with ASTER GDEM data.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elevation, topographic profile and slope on site selection of geomantic pagodas were investigated to sum up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c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ntic pagodas in Guangdong and Jiangxi,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mantic pagodas structure and city landscape,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eomantic pagodas on city pattern.  相似文献   

16.
杨秋生  秦楠  程号 《山西建筑》2009,35(1):45-46
指出了唐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阐述了唐都长安城的建设特点在诗歌中的体现、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建设特点在词中的体现以及元大都的建设特点在戏剧中的体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襄汾县丁村民居为例,从木雕、砖雕、石雕的发展进程,以及其中使用的雕刻技艺和蕴含的建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揭示山西明清时期民居雕刻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雕刻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Ancient wood pagodas, as the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Chin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ical, art, and scientific aspects. Because most pagodas are lacking maintenance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long term reinforcement measure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n emergency reinforcement method to avoid further damage.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ign guideline of emergency reinforcement method for ancient wood pagodas. Field tests based on pulsating method wer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al stiffness, and structural damages. The modal frequency, modal shape of different columns and stiffness of each story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 apparent story is the weak poin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To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nonlinear performance of the second apparent story and verif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emergency reinforcement method, three elabor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the second apparent story in undamaged, and current and reinforced states are established. The buckling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mergency reinforcement method could improve the critical load 89% nearby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seismic analysis proves that the emergency reinforcement method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strengthening the weak point to against th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广州,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外商聚居区的蕃坊,随着蕃坊内一系列建筑活动的展开是外来建筑文化的引入,其中以伊斯兰教建筑产生的影响最为突出,成为广州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本文通过论述唐宋时期广州蕃坊及蕃坊中外来建筑文化存在状态,探讨古代广州地区中外建筑文化的早期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