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结合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陈翔  王伟 《建筑与文化》2021,(10):64-65
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节奏的加速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主要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产业园区存在的空间问题,提出"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下产业园区在功能、空间、生态等方面的设计策略,指导舟山普陀区城西产业园区概念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  相似文献   

4.
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各类传统产业园区也纷纷走上转型之路。旨在创新街区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产业园区演进规律,以深入探讨适合创新转型时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为目的,从功能定位、公共空间、公服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充分运用案例借鉴分析、需求调研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期打造"功能复合、公共创新、空间开放、精准配套"的产业园区。总结出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势必要依托多种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平台,重视第三空间和街道空间营造,以功能混合与步行适宜为原则进行公服设施配置,形成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王禹 《城市住宅》2022,29(3):156-158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群主导产业群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融合发展也进入从"功能导向"向"人本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产城融合正从"产-城-人"的初级模式向"人-城-产"的高级阶段转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分析总结产业园...  相似文献   

6.
《居业》2015,(14)
<正>日前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为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形成功能各异、相互协调补充的区域发展格局,发展改革委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0个左右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滨海城市努力用科技创新打造升级版的海洋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规划,新型海洋产业园区特定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与区位特征,决定了其规划编制的技术路径具有独特性。结合石狮市海洋产业园的规划实践,从产业、模式与空间3方面入手,提出基于海洋产业特征的产业发展策略与功能选择、基于产业内在属性的产城业态比例与组织、基于滨海区位属性的宜居空间选址与防风设计3大编制要点,以期为其他海洋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城融合体现了园区和城市发展的动态协调关系,它不仅仅是园区发展的目标愿景,更是一个围绕经济产业、功能空间、设施配套三大核心任务的渐进式更新过程。研究认为,传统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基本遵循产业园区到专业化城市功能区或产业新城的发展逻辑,但具体转型目标需要结合城乡发展需求、园区发展阶段、园区用地规模等综合确定。规划实践中,经济产业融合应给予制造业足够重视,功能空间融合应强化园区的城市功能培育,设施配套应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方式补齐各类设施短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
以"小街区、窄密路网"为特征的产业园空间模式是提升新型产业园区生活品质,构建网络化、绿色有机生长城市空间的城市更新设计重要手段,也是未来三水新城产业园区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比案例分析,提出在工业4.0时代,要以网络化开放街区为空间模式,引导构建产业园中园形成产业园区二级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廖胤希  高珊  毛芸芸 《规划师》2021,37(5):60-6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园区的建设核心由增量扩张转化为存量提质.面对更复杂的现状建设基础和更综合的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园区的城市设计需要应对更新的规划发展需求.文章在传统的"分析—规划—管控"基础上,结合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实践,尝试以系统构建的思维方式进行多个维度的城市设计拓展,包括空间认知深度拓展、研究对象拓展和...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医药园区规划的一般经验,以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规划为例,探讨了专业型工业园区的规划方法与理念,并对发展规模的定量计算方法和医药产业的空间组织及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满足专业型工业园区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王兰  蔡洁 《室内设计》2020,(3):29-35
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的支持; 健康产业园区能促进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 本文首先辨析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基 本特征;随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产业园区 的空间布局,总结了四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 单核心圈层模式、多核心联动模式、点轴布 局模式、混合布局发展模式,辨析其异同; 最后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园区发展的 新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用地等要素向郊区转移,城市发展进入郊区化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租金的上涨,城市郊区出现以大片办公建筑为主的产业园区。文章以南京软件产业集聚区为例,分析对比国内外城市郊区化背景下产业园的规划案例,指出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罗诗丹  刘琨 《山西建筑》2012,38(8):13-14
通过对城市边缘区与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情况下的城市与工业园区发展关系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对城市边缘区工业的现状与未来看法。  相似文献   

15.
企业集群工业园的发展及其对南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斌  郑晓华 《规划师》2003,19(12):21-23
企业集群工业园是新型的工业园,其发展模式有4种:以产品为主线,以市场销售为主线,以引进科技、提高产品档次为主线,以创品牌、增强区域经济特色为主线。其经济竞争优势在于发挥企业间的合作效应、竞争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吸聚及衍生作用。就南京而言,企业集群工业园的建设在产业选择上应围绕化工、电子、汽车、钢铁等产业为主导,以引资为重点,以某一产品为龙头,发展高科技特色工业园;空间布局上应以现有开发区为基础和依托,积极促进同类企业的集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建设专业化的特色工业园,强化同一园区中同类企业的集中发展;在管理上强化政府的作用,引导区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化工园区的分类及主要产品。结合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典型化工园区的用热特性,提出了不同化工园区的集中供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北京公园规划修编工作实践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英姿 《中国园林》2010,26(2):39-41
公园规划是公园发展建设的龙头。规划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城市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公园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于2004年修订的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已开始执行,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也进行了修编,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市属各公园的总体规划也需要按照变化的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北京市市属公园为例,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历史概况、公园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市属公园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规划中对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总结了公园规划修编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何泉 《安徽建筑》2009,16(5):28-30,33
产业园区是目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之一,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山市既是风景优美的山水型城市,也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区,因此其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注定有很多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文章分析了黄山市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过程,指出了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园区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了4点建议:建立产业园区科学选址方法;强化产业空间聚集,规划建设产业新城;建立城市环状组团结构的快速交通体系;打造山水文化,传承徽派文化。  相似文献   

19.
Nearly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nesses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The economic relations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 have evolved from a unitary pattern of "front shop and back factory" orienting at regional labor division at an earlier stage to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patterns including the "factory and shop combined" pattern.The regional scope has been expande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ooperation has been enriched.After enter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Hong Kong,who is experiencing it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faces the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thriving of servic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three areas have been fighting over the hinterland through infrastructures connection and optimiz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an expan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ce that can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f land resources.In addi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ategies of the "Belt Road Initiativ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financial cooperation becomes the development emphasis at the third stage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regions.When their economic relations change,the spatial pattern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 gradually shifts from "concentrating on a small scale and dispersing on a large scale" toward "dispersing on a small scale and concentrating on a large scale." Based on 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 in the futur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will transit from disperse development to border breaking,the region will develop from a livable bay area to a world-level bay area,and the spatial pattern will develop from center-hinterland to hub-network,which ultimately realizes a spatial response to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创新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标志。以上海中心城区挂牌创意产业园区为对象,分析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分异特征,用"创意度"评价发展状况,归纳各园区主导产业类型,依此对园区分类。进一步分析园区产业分异的形成机制,在理论框架下归纳创意型企业选址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软件研发类、建筑设计类园区为例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各类型创意产业在选址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