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 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 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 表明:1)在424个备选源地中,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和极不重要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6.1%、25.3%、 23.0%和19.4%;2)共识别极重要、重要源地139个,总面 积18.61km2,平均面积0.134km2,占备选源地总面积的 35.6%,占全区总面积的5.0%;3)区域绿地是重要源地的主 体,其次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4)在规划实践中,可依托区 域绿地开展绿林农湿多要素复合,提升源地总体规模和服务功 能。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精准识别城市绿地生 态网络重要源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双修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设计的指导产生了新的变化,要求其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修复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确保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对"城市双修"做出了解读,并提出了在城市双修视角下生态城市设计的着力点以及相关设计策略,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柳  郑志 《中外建筑》2022,(10):69-74
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不当的建设方式使部分古镇的文化、功能与生态脉络断裂,生态空间的修复是古镇保护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城市双修的社会背景下,选取珠海唐家古镇为案例,以城市织补理论为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其生态空间修补所面临的困境,并从节点补充设计、廊道网络生成建构两方面探索其生态空间织补修复的策略,最终达到修复古镇破碎的生态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是治理"城市病"、改善民生、改善人居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重要行动,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新要求。以此为契机,湖北省宜昌市沙河片区将通过"城市双修"弥补因粗放建设与管理理念衍生的河道堵塞与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景观修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水体生态修复、生物多样化环境修复与种植设计五个层面来探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生态绿地设计新思路,分析了宜昌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相关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居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双修"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方向,对城市公共绿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着重探讨"城市双修"视角下公共绿地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以期为今后的相关项目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敏  梁爽 《规划师》2021,37(4):44-50,56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健康城市背景下,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以健康为目的的游憩诉求.有别于传统基于自然生态维度的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辨析城市绿地影响健康的4条路径、3个维度,以太原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将游憩需求与绿地影响健康的因素融入绿地生态网...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城市面临着转型与升级,"城市双修"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方法,城市的修补和城市生态修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由于城市发展与城市河流之间的紧密关系,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还保留了丰富的城市文化历史痕迹,因此城市的滨水区域作为城市双修的施力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从生态环境、功能空间、人居环境3个方面发现问题,针对合肥市环城公园现有的问题进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人居环境改善的更新策略研究,提出修复自然生态格局、功能修补与空间修补并重、完善生活服务设施等具体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城市中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滨水区开发、生态公园建设、城市自然地保护等实践的总结,论述了生态恢复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于优化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绿地生态网络状况,提出由绿源、一级绿廊、二级绿廊及水廊道构成市域生态网络.在形成总体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以城市绿道为代表的生态廊道及以重点生态用地、公园绿地为代表的生态斑块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武汉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土空间品质优化与美好人居创建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并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通过回顾以绿道、古驿道及碧道建设为代表的珠三角线性廊道实践,从规划目标、技术手段及建设成效3个方面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为例,从城市纪念性空间场所功能的整合.场所空间的套叠.以及场所精神的把握入手,探讨了类比“城市综合体”这一实体的“纪念空间复合体“的“虚空”范畴。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的不断加剧.原有城市纪念性空间在无法扩展的前提下.逐渐向一种功能、空间、精神高度综合的形式演进,趋于浓缩。  相似文献   

15.
王永强 《山西建材》2012,(7):35-37,42
根据绿色转型的内涵和太原市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总体策略,分析了太原市当前城市空间结构与绿色转型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在此基础上,以绿色转型为导向,探讨了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太原市继续深入推进绿色转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服 务的重要载体。既往人—境交互视角下的 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绿色空间的健康效 益,但对影响二者间效益转化的调节因素 缺乏深入研究。根据社会生态理论与相关 研究,从社会人口和物质环境两方面定性 分析了调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即社会生态 调节因素通过影响使用动机、使用机会或 易用性来影响绿色空间使用并由此调节健 康效益。进一步,基于城市游园研究案例对 此予以实证。结果显示,游园使用具有一定 的情绪健康改善作用,但此过程受到使用 者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结构以 及游园使用距离等因素的调节。面对不断 凸显的公共健康问题和愈发紧缺的绿色空 间,未来相关研究的焦点有必要从“绿色空 间是否影响健康”的基础研究转向包括调 节过程在内的“绿色空间如何影响健康”的 应用研究,以有效提升应用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随着西部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使得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理应引起建筑从业者们深刻反思.如何在生态文明下塑造西部城乡形态,探索西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西部文化及生态特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