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湿热地区住区不同季节的室外热舒适特点,在湿热地区典型城市广州采用现场热环境实测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不同季节室外环境下人们的热感觉、热舒适、热接受度和热环境参数偏好评价。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广州住区不同季节的热舒适阈值,并对湿热地区住区的热环境设计提出了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倪旭玮 《建筑节能》2021,(2):133-138
以德州市和睦家养老院为对象,对夏季养老院室外环境的老年人热舒适性展开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了本地老年人夏季进行室外活动的主要时间段分布,并根据德州市2019年7月份气象数据设定了不同时间段下的5种典型工况,基于CFD软件对各典型工况下的养老院室外环境风速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室外环境风速分布,结合适用于老年人生...  相似文献   

3.
我国湿热地区夏季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强烈,人们在此种气候条件下的室外步行商业街区活动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甚至是中暑。因此,高品质的室外热环境既对于步行商业街区在吸引人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活力。通过对南宁市典型步行商业街区夏季室外热环境变量进行测试,从而得出热环境与周围材质和建筑类型有关,遮阳形式是决定人在步行通道空间中是否感到舒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湿热地区夏季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强烈,在学生相对集中且户外活动较多的大学校园中,此种气候条件可能会造成学生的身体不适甚至中暑.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应考虑景观设计对热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东湖周围的热环境变量进行测试.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热以及综合热环境指标--湿球黑球温度,获得了水体、乔木、草地和硬地等设计方法对热环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滨海城市是夏季公共活动丰富、旅游需求旺盛的地区,室外热舒适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和公共健康。研究选取滨海城市——大连的三类典型城市空间(校园、公园、商业街),采用物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为评价指标,调查各类型空间夏季室外热舒适的差异。结果表明:1.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 Ta)和黑球温度(Globe temperature, Tg)是影响滨海城市居民热感知的主要因素,各类型空间受访者均倾向更低的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居民在公园的热感觉与风速(Wind speed, Va)呈显著负相关;2.阴影空间的舒适性明显高于开放空间;3.校园、公园、商业街的中性温度(Neutral UTCI,NUTCI)分别为23.5℃、25.8℃、27.7℃,中性温度范围(Neutral UTCI range, NUTCIR)分别为22.2℃—25.1℃、22.4℃—28.3℃、25.2℃—30.9℃;4.三类空间的热可接受范围略高于中性温度范围,但差异不...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上海地区老年人夏季室外活动的热舒适度,本研究于2014年6月在上海某养老机构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在SPSS21平台上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倾向于在有日照的区域活动;老年人的室外主观感觉投票和综合热舒适投票受服装热阻、风速、年龄、性别、室外活动时间的影响;老年女性的热感觉较老年男性偏暖。本研究可为上海地区养老机构室外环境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析湿热地区夏季30℃和40℃不同气温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要素、小气候因子和热舒适度指标对公园吸引力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对成都市锦城公园进行小气候实测和行为注记调查,结合热舒适度评价指标的计算、Arc GIS矩阵网格可视化和多元回归分析,将游客数量作为中介变量,量化评价各指标对公园吸引力的影响程度,以期为西南盆地湿热地区应对夏季高温热浪的气候适宜性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仍为夏季影响人体热舒适度和公园吸引力的最关键小气候要素,但在40℃时风速和相对湿度影响更为显著;2)12项景观要素均对公园吸引力影响显著,SVF是影响热舒适度的最关键因素,但在40℃高温下才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关键因素,而在30℃时靠近水域的景观最具吸引力;3)UTCI和PET指标对于户外热舒适评价的表现最好,WBGT较差,但叠加了游客数量后,UTCI在40℃时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2008年夏季对广州某高校学生在自然通风建筑中进行了501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热感觉、热舒适度、热可接受度及潮湿感,并对相应的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自然通风建筑的夏季室内温湿度均高于ASHRAE标准的舒适区域,但人们对该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热中性温度为28.1℃(ET*=29.3℃),可接受的热环境温度的上限为29.7℃(ET*=30.9℃),相对湿度上限为78%。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湿热地区城市热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户外遮阳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措施,为探析夏季户外遮阳空间下人体生理量的变化与热舒适特点,选取无遮阳、植物与高架桥遮阳三类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对其热环境参数与人体生理温度进行监测,并对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展开同步问卷调研。结果表明:从室内转向室外,人体生理温度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无遮阳环境各生理温度增长速率均明显高于遮阳环境;第二阶段人体逐渐适应室外环境达相对稳态后,生理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期间无遮阳环境平均皮肤温度均值为34.42℃,分别高出植物与高架桥遮阳环境1.31℃与1.49℃;热舒适投票均值为1.24,分别高出植物与高架桥遮阳环境1.09和0.91个单位。此外,无遮阳环境下人体主观投票随停留时长变化明显,1 h内TSV与TCV均增大了约0.5个单位,而有遮阳环境的投票值则表现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热适应模型、改良室外热舒适实验及理解城市微气候舒适感受机理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湿热地区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在夏季居民常常反映自己处于偏热的状态,并普遍希望能够降低所处环境的气温。为此,作为一种城市冷源,开放的水面常常被应用于各种尺度的城市、社区与校园中,并与植被、遮阳等措施共同改善城市热环境。目前,国内外有较多学者开展水体对水滨热环境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对于湿热地区的日间水滨热环境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但对于较寒冷地区与夜间也具有一定增温作用。对于水体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采取模拟研究与现场实测的方式,在室外热环境模拟领域广泛使用的ENVI-met在水体模拟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夜间的水温模拟有较大的误差;水体实测研究则缺乏以湿热地区校园人工湖尺度水体为对象的相关研究。以湿热地区某高校人工湖为例,监测其周围的气象参数,并据此明确对高校湖滨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高校人工湖尺度的开放水面对湖滨热环境的影响规律,为高校人工湖滨环境设计提供实测基础。选取广州市某高校内人工湖作为实验对象,在人工湖周围、上方及水下布置了共24个测点,进行了为期25 h的实测,得到了全天的水体温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量等参数,并对其展开...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夏季凉亭下热环境特征与人体热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态的空调环境由于削弱了人体的热适应能力从而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单调的稳态环境使人产生了乏味、厌倦的心理。动态送风强调人的热适应能力,认为合理的动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的热舒适需要,更能满足人体健康要求,仿自然的送风方式才是最佳的动态送风方式。本文对大连夏季室外凉亭下的环境特征和人的热舒适性做了主观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428个有效样本的研究与分析,回归得到了人体热舒适投票值TCV与人体平均温度和周围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在满足该式的条件下,人体平均温度在35.7~36.5℃之间,空气温度在25.5~30.4℃之间变化,且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风速在0~1.5m/s之间波动,人体都可以达到热舒适状态,并发现人们在室外自然环境下往往感觉吹风不足,这点正好与传统空调中人们易产生吹风感的抱怨相反,从而为适当提高送风速度与温度,节约空调能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区域的逐渐扩大,导致城市夏季室外热环境逐渐变差。天津原九国租界多为天津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客流量大,其夏季热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主要目的是探讨天津5个不同典型的原租界街区的热环境差异及其设计因子与夏季室外热舒适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地测量的方式,搜集5个原租界街区的热环境相关参数,并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以对街区热舒适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相比于气象站,植被覆盖率大的原英国租界街区的平均PET增值最小,仅1.20 ℃;植物覆盖率小的原奥匈帝国租界街区的平均PET增值最大,为8.50 ℃。此外,本研究从街区设计的规划指标、空间形态和细节设计三方面,量化分析设计因子与PET的关系。结果表明,绿化率、街道百分比、天空视域因子(SVF)和街巷高宽比会对PET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街道朝向、植物种类及其形状、建筑遮阳构建和喷泉等因素也会影响原租界街区的夏季室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13.
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热岛和改善行人热舒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监测大学校园内7种典型行道树树荫和阳光下的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H)、风速(V_a)、黑球温度(T_g)和太阳辐射(G)等气象参数以及行道树的叶表面温度(T_(1s),运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分析不同行道树对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和行人热舒适的改善效果。结论如下:1)行道树改善道路空间行人热舒适作用明显,对T_a和平均辐射温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T_(mrt)降低能力最强的树种分别为悬铃木和银杏;2)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是影响道路空间行人热舒适的主要因素;3)T_(1s)与UTCI呈强线性正相关(R~2=0.8083),夏季T_(1s)越高,道路空间行人热舒适度越差。研究结果从室外热舒适评价的角度为行道树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量化指导。  相似文献   

14.
周志强  董靓 《中国园林》2022,38(11):100-105
户外热舒适对城市景观空间的使用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对户外热舒适的研究较少考虑感知控制(Perceived Control)的影响作用。通过在选定实验区域内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感知控制对庭园空间热舒适的影响。结果表明:1)感知控制对湿热地区庭园空间的夏季中性温度具有一定影响,但对秋、冬季中性温度影响微弱;2)感知控制受限会导致热感觉的敏感程度增强,热舒适范围变窄;3)在中性温度范围附近,感知控制对热舒适感的影响十分微弱,而在热感觉为“冷”“凉”“暖”“热”的热环境中,感知控制对不适感具有一定缓解作用;4)感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对庭园热环境的可接受范围,当感知控制受限时,人们对热环境的接受度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慢行道设计对景观、空间尺度及与环境的协调都有 相应的要求,各景观构成要素对微气候环境,如太阳辐射遮 挡、温湿度分布及风场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行道树遮阴是影 响慢行道热环境的主要因素。依据遮阴率指标选取典型慢行 道,对其微气候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向步行和骑行人群发 放问卷调研,获取慢行道的热环境水平及人群的热特征,采用 标准有效温度(SET* )指标结合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方法对慢 行道的热舒适进行量化评价,得出影响人群的微气候因素偏 好、热舒适区域及出行时的热期望,构建以“遮阴率-热环 境-热期望”的慢行道微气候环境评价策略。最后,以广州市 一处实际室外场地为例,采用ENVI-met 4.0 CFD模拟耦 合RayMan软件的方法,探讨建立在热环境、热舒适量化实 证基础上的慢行道热环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湿热地区典型教学组团的夏季室外热环境进行了33 h昼夜连续实测.根据气象参数,行人高度上温度、湿度、风速和湿球黑球温度(WBGT)分布以及典型地表温度等的测试结果,得到湿热地区教学组团夏季室外热环境的主要特征.测试结果表明,组团内的天井、架空、透水砖可有效降低夏季白天行人高度处的空气温度及WBGT,一些建筑设计手法对组团夏季白天室外热舒适的改善效果依次为:架空>天井>透水砖路面>不透水砖路面>混凝土路面.夜间,各测点的热舒适性基本一致.将测试结果对组团室外风速和WBGT现有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学公式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均不超过6%,与实测统计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研究适宜城市老人的居住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依据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对户外环境的特殊需求,分析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户外活动环境,并分别提出家居老人和集居老人各种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粤东地区农村住宅进行了448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研,实测了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并记录了热感觉、热可接受度、热期望。居民服装热阻与ET*呈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居民的热感觉与空气温度(ta)、操作温度(top)、新有效温度(ET*)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粤东地区农村居民的热感觉模型。模型显示,粤东地区农村居民夏季的中性温度分别为26.4℃(ta)、26.7℃(top)、28.5℃(ET*),80%可接受温度上限为29.0℃(ta)、29.4℃(top)、31.2℃(ET*)。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灰空间”中的期望温度比“绝对空间”高0.6℃,说明使用者在灰空间比在绝对空间有更低的期望基准,现代农村住宅应保留传统建筑中设置适量灰空间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