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及其应用(二)内聚能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及其应用(二)内聚能理论扬州大学师院化学系郭荣,李干佐,刘木辛(扬州225002)内聚能(CohesiveEnergies)是描述表面活性剂、油、水所构成体系中,各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内聚能理论首先是由Win-sor提...  相似文献   

3.
4.
5.
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和应用(四)助表面活性剂对中相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山东大学李干佐,杨博,石元昌(济南250100)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中相微乳液时,助表面后性剂(醇)是不可缺少的。若在三相区域中,剩余油相体积等于剩余水相体积时的微乳液称作最佳中相...  相似文献   

6.
7.
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和应用(三)表面活性剂和油对中相微乳液的影响山东大学化学院李干佐,隋华,王秀文(济南,250100)在三次采油中,中相微乳液(即WinsorⅢ型)是非常重要的体系。根据第(Ⅱ)部分Bourrel等人提出的方程R值的大小能判别...  相似文献   

8.
利用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制备纳米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对两亲分子的有序组合体为模板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方法和发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秦承宽 《山西化工》2014,34(5):18-21
离子液体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需要,对其研究是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介绍了咪唑型离子液体在囊泡、液晶、胶束、微乳液等分子有序组合体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荧光光谱法测定了月桂酰单乙醇酰胺硫酸钠(以下简称C_(12)MSN)的胶束聚集数。并分别考察了此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同添加物醇和无机盐浓度对胶束聚集数的影响。研究发现:胶束聚集数随C_(12)MSN浓度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醇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醇分子烷烃链的增长,这种影响更为显著,随无机盐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胶束内核的微极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无机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在DFT-B3LYP/6-31G*水平下,求得3,6-二硝基胍基-1,2,4,5-四嗪(DNGTz)二聚体势能面上9种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用基组叠加误差(BSSE)和零点能(ZPE)校正,计算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二聚体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62.24kJ/mol。由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揭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优化构型进行振动分析,并基于统计热力学求得温度200.0~800.0K从单体形成二聚体的热力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二聚主要由强氢键所贡献,而结合能不仅取决于氢键。二聚体Ⅰ、Ⅲ、Ⅳ、Ⅴ和Ⅶ的二聚过程在200.0K均能自发进行,表明二聚体Ⅰ、Ⅲ、Ⅳ、Ⅴ和Ⅶ在室温可以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硅酸盐水泥水化动力学与水化过程中水化硅酸钙(C-S-H)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的液相组成对C-S-H的成核与生长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水泥,C_3S、C_2S和方解石表面的无序纳米C-S-H颗粒团聚体的结构变化很大;掺加矿物掺合料和温度变化对此也有很大影响。C-S-H的化学组成直接取决于液相组成。硅酸盐水泥水化诱导期由C-S-H的成核速率决定。同时,水泥1 d的水化程度主要与C-S-H生长模式和速率有关;影响水泥1 d水化程度的因素主要是C-S-H生长的速率和模式,以及水分子和离子透过水泥颗粒表面已形成的C-S-H层的渗透性。因此,如果调控C-S-H成核和生长的速率的参数已知,则可以有效地控制硅酸盐水泥的早期水化,特别是可有效提高水泥水化程度,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达到水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工业尿素合成理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华民 《化肥工业》2009,36(5):9-19
以多学科综合分析法,叙述传统工业尿素合成理论和现代工业尿素合成理论的建立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了传统工业尿素合成理论的缺陷和弊病。以超临界共沸相图取代了原来的相平衡,并汲取了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尿素技术中有关工业合成的新理念,从而诠释了工业生产上尿素合成塔中的合成反应化工过程,改进了传统尿素合成理论,建立了新型的现代工业尿素合成理论。  相似文献   

18.
正3降低皮肤刺激性的方法根据文献,为了降低表面活性剂或基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产品的刺激性,应尝试降低单体浓度,增大胶束尺寸,使其在与皮肤接触的溶液中保持稳定。包括上述做法在内有多种方法有可能减少沐浴产品中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负面影响。例如,可以使用经证实对皮肤作用温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添加聚合或改性物质以及疏水性物质作为配方中的主要清洗剂[1,13–16,155–159]。  相似文献   

19.
20.
<正>2表面活性剂和皮肤的相互作用2.1与角质层表层蛋白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是最有可能引起皮肤刺激的重要因素。文献数据表明,皮肤刺激的发生主要与水溶液中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单体)的存在有关。Rhein等研究表明在达到cmc之前,皮肤刺激能力主要取决于皮肤与表面活性剂接触的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在浓度超过cmc后,刺激作用的严重程度较低。他们还认为单体是决定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