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正>按照学界共识,"着"字共有4个声调。读音不同,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大相径庭。从《说文解字》中,我们看不到"着(著)"字的身影,但从《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古汉语字词典中,我们又看到"着(著)"字作为实词(尤其是作动词、名词)使用的海量例证出现。但越是往后,"着"字作为虚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尤其在汉语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元代语料中,这种既兼容又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正>一位教语文的老师与我聊天,谈到中考常考的一个成语"忍俊不禁",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即"忍不住笑",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个成语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释。关于"忍俊不禁","忍"字就是忍住的意思,"不"字是个否定词,"禁"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汉语拼音第一声,其意为"承受",注意承受的对象主体多为"人",如"忍俊不禁""弱不禁风""禁受不住";而"禁"字读汉语拼音第四声时,其意是"禁止",禁止对象多为客体"事物",如"严禁烟火""禁忌""犯禁"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1)
<正>"说"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爸爸说""妈妈说""我说""他说",似乎无"说"不成文,无"说"不成章,没有"说",就不足以表达思想。但是"说"字用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原文爸爸戒烟爸爸喜欢抽烟,每天都要抽一包。没有烟,他的日子好像就没法过了。一天,爸爸刚到家就从口袋里掏出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Z2)
<正>"堵"的古文字形,有的由"土"和"者"组成,有的由城楼形和"者"组成;"土"和城楼形都表示土造的建筑,"者"表示"堵"字的读音。《说文解字》说,"堵"就是墙。古代筑墙的版有一丈长、二尺宽,五块这样的版叠起来筑成"一堵"墙。"筑室百堵""百堵皆作",是古代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情景。《礼记》记载,有一回孔子射箭,而"观者如堵"。  相似文献   

6.
<正>为检查"禁实""禁黏"工作成效,加快推进省直管县(市)"禁实""禁黏"工作,保证国家和省定"禁实""禁黏"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关于对省直管县(市)"禁实""禁黏"工作开展检查的通知》(豫建墙【2014】22号)文件,决定对省直管县(市)"禁实""禁黏"工作开展专项检查。《通知》明确,检查范围为10个省直管县(市):巩义市、兰考  相似文献   

7.
《礼记·经解》曰":礼之于正国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是故,"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 那么,何为"绳墨",何为"规矩"?二者与"正国"及"曲直""方圆"是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说"曲直""方圆""不可欺"?怎么样才会使"(周)礼""不可欺"呢?这是"礼"的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6)
<正>爸爸问:"儿子在信上写了什么?念给我听听。"妈妈回:"不知道,信里最后明确说了,‘勿念’。"刚上小学时,老师让买《十万个为什么》,结果我爸买回了《十万个怎么办》。当我把书带去学校时,别人的书里都是"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下雨前鸟儿为什么飞得低",而我的书里是"厨房着火怎么办""家里漏电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1)
在汉字书法中,"万""方"类的字为什么经常错误地先写撇?为什么把笔顺写反了?这样写为什么就不好看?我们从跟结构和笔顺类似的"力"字找到了原因,因为它们都是类似"口"等字的封口造型结构,"力"最后的撇和"口""日"等字最后的横,都是用单纯笔画来封口。然而字形相似的"九""几"等字为什么要先写撇?因为它们类似"八""川",不需要封口,就按照常规的从左到右的顺序写。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4)
<正>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人莫晓其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有"咏瑟""悼亡""爱姬""自伤""夫妇琴瑟""忧国""适怨清合"之说。这使得人们异常关注该诗的整体解读,却忽略了对字词的深度理解。诗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字的理解就很少关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旧版还是新课标版,都没有对"思"进行注音和解释。隐含的信息是,此处的"思"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