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30):246-248
本文选取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夫妇的《荷塘月色》英译本,从翻译美学视角对二者从意境美,音韵美以及修辞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浅析,发现二者都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和情感,但又各具特色,从整体风格上来看,朱纯深先生的译文更偏向于直译,较好地再现原文内容、风格和意境;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则偏向于意译,更为注重体现译入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旨在提高读者对《荷塘月色》原文及译文的鉴赏水平,并为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7)
本文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角度,结合古诗《枫桥夜泊》、《江雪》英译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译文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传达原诗丰富的内涵意义,并且在音韵、形式等方面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3):257-258
<正>一、"语"字考源"语"是所有典籍记载之发轫,尤其在先秦时期,"语"的地位尤其重要。从行为方式到文字记载直至形成文体范式,"语"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理清"语"字的发展源流,考证"语"字的本意对语文体的探究具有推动作用。"语"字在李圃《古文字诂林》得的记载如下:■(《金文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古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译诗,译的不仅是"诗意",还有"诗味"。本文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拟从画面静动、语言风格、着眼角度、文体形式四个角度对林黛玉柳絮词《唐多令》的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词作原有"诗味",探索在诗词的翻译过程中"诗味"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6)
本文从句法(形合和意合)、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及修饰风格(排比)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论读书》三种译文中的译例,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4)
在源语文本中使人发笑的幽默语言在目的语文本中会因为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而一定程度丧失了幽默的特点,造成译入语读者难以体验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文本效果,译本的文学价值难免会因此而在目的语中降低。译届关于英语幽默语言外译的研究较多,而对汉语幽默语言的外译研究却少得多。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中的幽默语言为例,从可译与不可译两方面探讨了该作品中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
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等相关教材都收录《诗经.卫风》中的名篇《氓》。长期以来,人们对《氓》中"靡室劳矣"句的解释纷纭。本文立足诗句中关键词语的释义,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对已有的常见注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此诗句理解为"不以室家之务为劳"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7):255-256
在英译中国古典小说时,由于这两种语言文化固有的差异,加之中文崇尚"含蓄"之美,小说中的言外之意通常不能采用字面翻译的方法,否则容易出现译入语读者因缺乏相应的文化环境将不能充分理解小说语言的深层含义的情况,而发挥译入语优势,采用等效翻译的方法通常能产生较好的表达效果。本文通过对比《红楼梦》第二十八章霍克斯、杨宪益的英文译本中有关言外之意的翻译,分析了等效翻译在向译入语读者传达原文意旨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自译是不是翻译这一问题,本文首先进行自译个案对比分析,即以张爱玲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对该汉语原作及其自译文本和他译文本进行语际对比,并基于COCA语料库分别对该自译文本、他译文本以及自译者同时代英国女作家的英文原创文本进行语内类比,然后再基于汉英自译平行语料库及其单语可比语料库对自译英语、文学他译英语和文学原创英语加以语内考察,从中窥探自译特性。文章指出:自译基本享有他译范畴的共同特性,但在"译者主体性"上比他译更显张扬;他译过程中"译"与"作"互动往往较为隐性,其中"译"是主宰,"作"为固有潜在;自译中"译"与"作"互动往往更直接显化,其中"译"是主导,"作"是一种显性倾向。类比他译,自译在翻译结果上仍体现为以忠实于原作为主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5)
双语水平的不对称性,引发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现象,表现为译入A语时翻译速度更快,更易出现代码转译,而译入B语时反而更倾向意义翻译,加工速度较慢。本文在口译的交传情境下,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MI(口译专业硕士)和英语本科大三口译学员进行实证对比研究,发现"翻译非对称"现象在合成双语口译学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随着双语水平和释意意识的提高,不对称现象也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