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机制砂收集石粉取代粉煤灰,研究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为机制砂收集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机制砂收集石粉不但可以改善混凝土胶凝材料体系的级配,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粉煤灰的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取代粉煤灰量为20%时,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最佳.  相似文献   

2.
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的级配探讨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对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限值和细度模数规定的差异。在对比国内外机制砂标准的差异及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生产的69种机制砂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制砂生产控制的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的I、II区级配范围。并通过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试验,确定了一个机制砂全级配标准,同时对配制不同强度混凝土用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机制砂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机制砂对混凝土的影响,并提出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得出合理应用机制砂,既能降低混凝土配制成本,又能提升混凝土性能的结论,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王晶 《城市建筑》2014,(30):295-295
伴随着城市建筑的日益增多,天然砂的供应量日趋紧张,机制砂取代天然砂是必然趋势。但机制砂由于自身的特性,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特别是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性能,对机制砂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建筑的日益增多,天然砂的供应量日趋紧张,机制砂取代天然砂是必然趋势。但机制砂由于自身的特性,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特别是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性能,对机制砂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逐年用砂量的增大,导致了天然砂出现即将资源枯竭的局面,因此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部分地区已经改严禁进行天然砂的开采。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天然砂往往价格都很高,且质量不敢恭维,因此利用人工砂代替天然砂越发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卵石和石灰石分布遍及全国,将二者机械破碎,生产机制砂对于环保和成本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于机制砂对混凝土的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将不同掺量的石粉(按质量分数的0、3%、5%、7%、9%、12%、15%)掺入机制砂混凝土中,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与弹性模量试验,得到机制砂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最大时的石粉掺量,分别用Voigt上限、Reuss下限、广义自洽法和Mori-Tanaka方法预测不同石粉掺量下机制砂混凝土的有效弹性模量,并与规范中立方体抗压强度换算有效弹性模量和实测弹性模量对比,比较哪种方法更适用于预测不同石粉掺量下的机制砂混凝土。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最大时对应的石粉掺量为12%;7 d实测弹性模量比规范理论弹性模量平均大12.70%,28 d实测弹性模量比规范理论弹性模量平均大18.54%;Mori-Tanaka法预测的弹性模量与实测弹性模量之间的相对误差最小,因此更适用于预测不同石粉掺量下的机制砂混凝土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8.
9.
抗压强度是混凝土的一项重要力学性能,为研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以选用的机制砂配制C50混凝土,在水泥用量和砂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机制砂对天然砂的取代率(0、30%、50%、70%、100%)。通过比较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天然砂;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增长和替代率的提高而增大。混凝土在此基础上确定该机制砂的最佳替代率为50%。  相似文献   

10.
C45级原状机制砂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行建筑用砂标准规定采用II类机制砂配制强度等级为C30~C60混凝土时,亚甲蓝试验合格时的石粉含量应小于5%,这往往限制了石粉含量超标的原状机制砂的工程应用。选用石粉含量为3%~16%的岩石破碎原状机制砂,通过试验研究了配制强度等级C45混凝土的可行性,分析了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和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原状机制砂石粉含量限制的合理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11.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拥有超高力学性能的同时普遍存在流动性较差的问题。为了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石英砂掺量、粉煤灰掺量、减水剂掺量和钢纤维掺量对UHPC流动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其次利用正交试验得出了各因素对UHPC流动性及抗压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确定了最优配合比。结果表明:当石英砂掺量为32%(机制砂掺量为68%)、粉煤灰掺量为15%、减水剂掺量为0.39%、钢纤维掺量为2%时,配制出的UHPC工作性和力学性能良好,并成功应用于某高架桥维修加固工程中。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水泥用量、絮凝剂掺量、砂率对海水拌和珊瑚砂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珊瑚砂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为235~283 kg/m3时,砂率对单位用水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用水量随砂率增加而增大;水泥用量为400~490 kg/m3时,28 d抗压强度在26~39 MPa之间,可配制C20~C30水下不分散混...  相似文献   

13.
使用沙漠砂制备了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沙漠砂掺量、粉煤灰掺量、可再分散性乳胶粉掺量、纤维掺量以及水胶比对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配合比。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石英砂取代沙漠砂对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掺量是影响沙漠砂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抗压、抗折强度指标最显著的因素;相比于石英砂,使用沙漠砂制备的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得到提高,但抗压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两种不同来源的粉煤灰(FAⅠ、FAⅡ),研究了其品质差异和掺量(0、15%、30%、45%)及水胶比(0.5、0.4、0.3)对淡化海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FAⅡ,FAⅠ型粉煤灰的需水量更小,采用较少的减水剂能使新拌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在水胶比相同的情况下,FAⅠ型粉煤灰对混...  相似文献   

15.
采用ISAT(Initial Surface Absorption Test)方法研究了蒸养制度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标养条件,蒸养会增大机制砂混凝土的毛细吸水能力,但与同养护条件下的河砂混凝土相比,机制砂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系数更低;静养时间的缩短和恒温温度的升高都会增大机制砂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系数,合适的静养时间和养护温度分别为4 h和50℃;石粉含量对蒸养机制砂混凝土毛细吸水性影响较大,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蒸养机制砂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系数先变小后变大,合适的石粉含量为10%。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安徽省建筑用砂的特点,采用细河砂与机制砂混掺,配制C30高性能混凝土,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用60%的机制砂与40%的天然细砂作为细骨料,能够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与天然中砂相比,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坍落度、坍落扩展度、抗压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研究了体积掺量分别为0.05%、0.1%、0.15%、0.2%的PVA纤维和质量掺量分别为1%、2%、3%、4%的纳米CaCO3颗粒对掺粉煤灰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掺量范围内,随着纳米CaCO3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当纳米CaCO3掺量为3%时,抗压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随着PVA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抗压弹性模量整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纤维体积掺量为0.15%和0.05%时,抗压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分别达到最大值;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随着纳米CaCO3和PVA纤维掺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抗裂水泥对于现代混凝土的适用性与技术优势,针对抗裂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和易性、抗裂性能等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裂水泥对减水剂的相容性优于普通水泥,水化热低,在净浆和混凝土中开裂敏感性低,抗裂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良好,强度低于普通水泥混凝土,但均满足各强度等级要求,且有一定的强度保证率,对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有利。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不同建筑垃圾再生微粉取代率的泡沫混凝土,研究了再生微粉取代率对泡沫混凝土流动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干燥收缩值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再生微粉取代率的增加,泡沫混凝土流动度减小;掺加再生微粉明显降低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再生微粉取代率对各密度级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影响不明显;随着再生微粉取代率的增加,各密度级泡沫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值、吸水率逐渐增大,且其对低密度级泡沫混凝土的吸水率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JGJ/T23—200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制定的全国统一测强曲线在沪蓉西高速公路机制砂混凝土应用中误差偏大的问题,研究了中低标号机制砂混凝土(C20、C25、C30)和高标号机制砂混凝土(C40、C50)回弹值与实测抗压强度关系曲线,建立了沪蓉西高速公路机制砂混凝土测强曲线,并与全国统一测强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中低标号机制砂混凝土测强曲线平均相对误差δ和相对标准差er分别为±2.3%和2.9%,相关系数为R2=0.968 5;高标号混凝土测强曲线平均相对误差δ和相对标准差er分别为±1.8%和2.3%,相关系数为R2=0.9461;实际应用中较全国统一测强曲线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