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7)
文化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是将包含B国文化词语的A语言作品译成B语言的一种翻译。《在中国的屏风上》是毛姆在中国游历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悲怆,其中涉及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的词语,译者在翻译时要从文化回译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让译入语读者清晰易懂。本文将从文化回译角度对该作品的中译本进行分析,提高翻译学习者对文化回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原文,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0)
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释义,是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行为。将同一篇文章或句子,不同的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生活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其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以及价值观,语言逻辑观都大不相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也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译者的时代感影响着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中国儿童文学自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近百年来,不断有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传入国内,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7)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中英之间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礼仪、宗教、教育,以及思维模式上等等。这些差异,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涵的文化。当译者遇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时,翻译过程往往较为顺利;而若遇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时,翻译就不那么好进行了。这时就要考验译者的思辨能力了。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照搬,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分析和再创造。只有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广泛的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读者接受理论将传统翻译观中的作者中心论改变为读者中心论,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在此过程中,读者的作用是积极的,对于文本读者是有自己的看法的。《茶花女》的中译本是一部成功的翻译著作,这主要源于译者林纾自身特殊的情感经历致使他很容易与原文作者找到共鸣。此外,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好地将原文的主旨和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功不可没。葛浩文成功翻译过四十余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使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国外学界对中国的文化的译介与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接受,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桥梁。葛浩文的翻译实践表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文化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语言变异,只有遵循变异的路径,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读者的口味,一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才能够真正融入目标语国家,并丰富目标语国家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1):248-249
《活着》是我国杰出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其英译本由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完成,一经出版好评无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还原了原作者的识解方式,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译文和原文难免会出现一些细微差异。本文根据认知识解理论的观点,对比分析《活着》中典型汉英翻译例句,揭示出现语义偏离的原因,以期为《活着》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以后译者识解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7):252-253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读者的地位尤为重要。本文以茅盾《白杨礼赞》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在散文英译中应考虑读者的审美接受预设,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读者对英译散文的接受力,关注散文的原文精神的翻译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0)
翻译方法是从无数的翻译作品中总结而来,受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在翻译研究中至关重要。1998年,"变译"一词由黄忠廉教授正式提出,但变译理论的使用早已体现在各种翻译作品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相较于"全译"而言,变译更能反映出时代的需求。人们不再盲目地将一本经典著作全部翻译,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学片段,或是利用改译、编译等变译手段,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本文通过对变译理论的探索,希望译者能够多角度认识变译手段,从而合理运用变译手段,并为译者打开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0)
翻译写作学强调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能力,强调目标语的创作能力,主张发挥译者的自主性。广泛阅读是提高译者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时顺利找到最佳对应词或句,并能帮助译者拓展知识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