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以发芽鹰嘴豆为原料,制备鹰嘴豆抗氧化肽,采用葡聚糖凝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脂质氧化抑制能力、对自由基诱导的蛋白质和DNA损伤的保护能力评价纯化肽的抗氧化活性。对纯化肽进行鉴定合成以验证其抗氧化活性,并对合成多肽进行安全性预测。结果表明,纯化后的多肽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且对亚油酸自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自由基诱导的蛋白质和DNA损伤有保护作用。经预测,合成多肽无毒性与致敏性。综上,发芽鹰嘴豆水解物具有抗氧化能力,可用来制备抗氧化肽,从而增加鹰嘴豆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高液相色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分析了7种滁州绿茶的儿茶素组成,并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法(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assay,TEAC)评价了7种绿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7种滁州绿茶的儿茶素含量均较丰富,其中阳春白雪一级儿茶素含量最高,为78.93 mg/g。7种绿茶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在24.2833.89 mg/g之间,是含量最丰富的儿茶素单体。除此之外,滁州绿茶中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的含量也较高。抗氧化活性实验证明,总儿茶素、EGCG和ECG的含量与滁州绿茶抗氧化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从罗汉果内生真菌中筛选8株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试验,用DPPH·清除法和·OH清除法测定发酵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8株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通过化学成分定性试验,推测可能含有蛋白质、多糖、有机酸、黄酮和醌类等物质。在供试液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其中菌株F5发酵液对DPPH·的清除率大小顺序为乙酸乙酯萃取相(96.83%)>VC(95.77%)>氯仿相(95.24%);菌株F5发酵液对·OH的清除率大小顺序为VC(99.36%)>原液(73.56%)>水相(61.98%),表明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且抗氧化的成分极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与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对猕猴桃果实中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共获得8 种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出7 种化合物,分别为:新绿原酸(化合物1)、咖啡酸-3-O-葡萄糖苷(化合物2)、2-O-咖啡酰基苏糖酸(化合物3)、表儿茶素(化合物5)、原花青素C1(化合物6)、Malaxinic acid(化合物7)、槲皮苷(化合物8)。化合物4经初步推测为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化合物2、5、6、7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都有清除效果,清除能力排序为:原花青素C1>表儿茶素>咖啡酸-3-O-葡萄糖苷>Malaxinic acid。 相似文献
6.
板栗壳棕色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本文研究了其光谱特性、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组成,为板栗壳棕色素的深入应用提供依据。利用碱提酸沉等方法从板栗壳中提取出板栗壳棕色素,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初步确定其光谱特性,并采用Folin-Ciocalteu法、苯酚-硫酸显色法和BCA法测定棕色素中总多酚、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棕色素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其中的化合物,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与核磁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板栗壳棕色素的水溶液在276 nm波长有最大吸收,红外光谱图显示出明显的多酚类物质特征。棕色素中总多酚、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35%、13.75%和8.08%。棕色素对于DPPH自由基的IC50为0.44 mg/mL,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棕色素中分离得到10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间苯二酚(1)、2-羟基-3',4'-二羟基苯乙酮(2)、邻苯二酚(3)、原儿茶醛(4)、没食子酸甲酯(5)、2,5-二羟基苯乙酮(6)、β-羟丙基香草酮(7)、原儿茶酸甲酯(8)、对香豆酸(9)和阿魏酸(1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农家自制泡椒中分离并鉴定出三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并用这几株乳酸菌组合后发酵泡菜,同时设立自然发酵组作对照,分别测定了乳酸菌菌株和1~5 d发酵泡菜的抗氧化活性,以揭示人工接种抗氧化活性乳酸菌在泡菜发酵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添加乳酸菌的泡菜发酵周期比自然发酵泡菜缩短2 d。泡菜发酵实验表明添加乳酸菌发酵泡菜的抗氧化活性远大于自然发酵泡菜的抗氧化活性。到发酵后期,三个发酵组中除DPPH自由基清除率无显著差异外(p0.05),自然发酵组的还原力、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低于人工接种组,其中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差异最为显著,均大于自然组清除率28.41%的两倍以上。通过感官品尝实验对泡菜的风味进行初步评估,表明添加乳酸菌发酵泡菜的风味较自然发酵更佳。进一步通过GC-MS对泡菜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证明接种乳酸菌发酵泡菜的风味成分中烷烃和酯类比自然发酵泡菜中更为丰富,二者的总比例在所测峰面积比例中均高出自然组27%~30%。本研究为泡菜的健康发酵和泡菜风味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泡菜及红枣为样品分离筛选乳酸菌,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菌株抗氧化活性为主要指标,兼顾产酸、发酵性能筛选出适合红枣发酵的优良乳酸菌。从样品中分离得到10株高产酸菌株,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其中4株(ZC2、ZC4、PC9、PC11)具有高抗氧化活性及优良的发酵性能,经对比菌株PC9发酵红枣汁效果更好,感官评分最高。PC9发酵的红枣汁与未发酵红枣汁相比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21.52%和15.19%,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分别增加了23.73%及19.37%。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野生甘草内生真菌并就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新鲜野生甘草为材料,选取甘草不同组织部位,采用组织切块法,以9种培养基分离纯化其内生真菌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纸片扩散法评价其代谢物对5种测试菌株的抑菌活性;以DPPH自由基和·OH清除能力评价代谢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植物甘草中分离得到128株真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于5个不同的属。其中,YS-6发酵液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一定的抑菌活性;GS-6a发酵液样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7.54 %,其菌丝体样品对·OH清除率达98.83%。结论:甘草内生真菌丰富多样,是筛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代代花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本文以代代花乙醇提取物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葡聚糖凝胶柱和聚酰胺柱等传统柱层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技术手段,从代代花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中分离纯化出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圣草素、佛手酚和南酸枣苷,三者均为首次从代代花中分离得到。利用ABTS、DPPH、FRAP、总还原力四种体外抗氧化检测体系对三种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总还原力测定实验中,佛手酚显示了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效果优于高圣草素和南酸枣苷。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在最高浓度800μg/m L时,佛手酚和高圣草素的清除率分别为100%和95%,二者清除效果接近或等于阳性对照。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佛手酚的抗氧化效果最佳,其在最高浓度时的清除率达到79%。铁离子还原实验中,佛手酚和高圣草素在800μg/m L时的FRAP值分别为1.5585和1.1239,二者的铁离子还原能力比较接近于阳性对照的2.1682。 相似文献
11.
采用醇沉法从桉木预水解液中提取半纤维素粗多糖(PHLP),并利用DEAE-650M离子交换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得到的中性多糖PHLP-1和酸性多糖PHLP-2两种组分进行分析。单糖组分结果表明,PHLP-1和PHLP-2均由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及葡萄糖组成,摩尔比分别为0.09∶1∶0.13∶0.07∶0.35和0.1∶1∶0.03∶0.09∶0.08。红外光谱测定表明,两种组分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PHLP-1和PHLP-2呈无序杂乱的结构形态。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纯化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且存在量效关系,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PHLP-2>PHLP-1>PHLP。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三个不同茶类陈年茶的生化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了这些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总黄酮、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的含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这些陈年茶样中没食子酸、儿茶素单体及咖啡碱含量,采用FRAP法测定了其总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不同茶类陈年茶样中主要品质生化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同一茶类不同品种或产地的陈年老茶样中主要品质生化成分含量也有差别。三个不同茶类供试茶样中EGC均未检出;陈年红茶样中GC和CG未检出;陈年乌龙茶样中GC和EGC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叶;陈年黑茶样中GA含量普遍较低,滇药香熟普砖茶中各儿茶素组分均未检出。不同茶类陈年茶样总抗氧化能力相差较大,其中以陈年千家寨生普散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它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和儿茶素总含量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经70%乙醇冷浸提取、不同溶剂萃取,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活性跟踪下,通过多次柱层析及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从药桑枝条中分离得到一种稀有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鉴定、结构分析确定其为桑根酮M(sanggenon M)。以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为对照进行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桑根酮M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OH)的IC50值分别为45.984 mg/L和65.692 mg/L(对照BHT的IC50值分别为64.189、231.556 mg/L),总还原力也明显高于BHT。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高抗氧化活性的天然肉品发酵剂,通过清除自由基、还原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实验对来源于5种发酵肉制品中30株乳酸菌的发酵上清液、菌体细胞和胞内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按照肉品发酵剂的筛选标准对高抗氧化性的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出符合要求的菌株。结果表明:这30株乳酸菌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且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发现菌株L23、L26和L28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中L23符合肉品发酵剂的筛选标准,可作为天然高抗氧化性肉品发酵剂用于生产。经鉴定L23为希腊魏斯氏菌。 相似文献
16.
Seyed Mohammad Ahmadi Reza Farhoosh Ali Sharif Mitra Rezai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20,85(2):298-305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natural flavonoids luteolin and catechin, which shows inconsistent comparative results in literature, was extensively evaluated as affected by the 1,4-pyrone moiety and 3–OH group. Catechin and luteolin were compared to the synthetic antioxidant-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for their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DPPH●) scavenging activity in polar protic and aprotic solvents and 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 (FRAP). Moreover, their effect on lipid oxidation kinetics of canola and olive oil triacylglycerols as well as their oil-in-water (O/W) emulsions, in addition to oil stability indices (OSIs), was evaluated. In the DPPH● assay, catechin's 3–OH group led to lower IC50 values than luteolin's 1,4-pyrone moiety in acetone (3.4 µM compared with 9.4 µM),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thanol (IC50 = approximately 18.3 µM) or tetrahydrofuran (IC50 = approximately 27.2 µM). The FRAP test indicated a higher reducing power for catechin than for luteolin (689.4 µM compared with 573.1 µM). The antioxidants showed various performances in the oil triacylglycerols and their O/W emulsions due predominantly to the interfacial phenomena. A better OSI was found for catechin than for luteolin (20.0 to 52.7 hr compared with 3.5 to 4.2 hr) in Rancimat test.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鸡骨素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膜分离后的不同组分进行了初步分析。首先鸡骨素酶解液经美拉德反应制得鸡骨素酶解液MRPs,再利用膜分离技术将鸡骨素酶解液MRPs进行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从而得到不同分子量范围的鸡骨素酶解液MRPs组分;然后通过吸光度和感官仪器分析,检测了鸡骨素酶解液MRPs各组分的褐变程度、风味色泽变化;通过对还原力、ABTS+自由基清除力、AEC抑制率、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及对环状质粒DNA的保护能力的检测,研究了鸡骨素酶解液MRPs各组分的抗氧化特性,并最终对各组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鸡骨素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中引起褐变的物质分子量大于3 kDa,反应中间产物的分子量集中在0.3~1 kDa;鸡骨素酶解液经美拉德反应后风味得到改善,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p < 0.05),其中呈味物质主要集中在微滤和纳滤组分,鸡骨素酶解液MRPs中各组分与未分离原液相比抗氧化活性有所降低,但都显著高于鸡骨素酶解液(p < 0.05);综合评价显示,鸡骨素酶解液美拉德反应原液的综合得分最高,鸡骨素酶解液MRPs各组分得分也高于鸡骨素和鸡骨素酶解液。 相似文献
18.
采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10 μmol/L FeCl3、100 μmol/L VC和1 mmol/L H2O2)研究不同添加量儿茶素(10、50、100、150 μmol/g)对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结构及凝胶特性的影响,同时以未氧化和氧化后未添加儿茶素(0 μmol/g)肌原纤维蛋白作为对照组,对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溶解度、粒径分布、凝胶强度、凝胶保水性及肌原纤维蛋白流变特性进行测定,并观察凝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添加儿茶素能减少羰基化合物的产生,但添加量过高会促进肌原纤维蛋白氧化;与未氧化和未添加儿茶素组相比,添加儿茶素降低了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随着儿茶素添加量增加,肌原纤维蛋白巯基含量逐渐降低,溶解度显著降低,粒径逐渐增大,凝胶强度和保水性逐渐下降,凝胶微观结构更加疏松多孔,蛋白胶束聚集,中、高添加量(50、100、150 μmol/g)儿茶素使得肌原纤维蛋白失去典型的流变曲线。中、高添加量儿茶素与肌原纤维蛋白发生共价交联,并导致肌原纤维蛋白发生疏水性聚集,最终削弱了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木瓜蛋白酶在pH 6.5的条件下对酪蛋白进行水解2 h,水解产物测得DPPH 35.89%±0.13%,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为21.39%±0.33%,还原能力为53.00%±2.00%。分别导入Tyr、Phe和Try对水解产物进行修饰,结果表明类蛋白反应时间为6 h时,三种产物的抗氧化性最高,其中Try修饰产物抗氧化性最好,测得DPPH、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分别46.84%±1.16%、34.10%±0.32%、70.00%±2%(p0.05)。随后,将Try修饰下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使用装有G-15葡聚糖凝胶的色谱柱,水为洗脱液,上样浓度为20 mg/mL,流速为0.5 mL/min,洗脱效果最佳,得到三个峰,分别测定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峰二的抗氧化性最好,测得DPPH、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分别为58.46%±0.57%、38.42%±0.47%和80.00%±0.02%(p0.05)。将峰二产物通过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鉴定,得到单一峰,证明蛋白纯化下的产物纯度较高。最后,得到了高纯度的抗氧化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