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子膜驱油剂是一种新型纳米膜驱油剂,它主要是使岩石表面亲油性转为亲水性,从而剥离油膜,通过自发吸附作用驱替出孔隙内的残余油。试验结果表明,分子膜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不随溶液浓度而改变,说明分子膜不具有表面活性。柴油和分子膜水溶液间的界面张力基本上也不随溶液浓度而改变。静态脱油和动态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分子膜驱油剂含量为1 000×10-6时,分子膜水溶液的驱油效果最好,可提高采收率16.2%。  相似文献   

2.
以正十六烷代表基油主要成分,水作为水相主要成分,运用Monte Carlo分子模拟对不同脂肪酸亲油链段与十六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亲水基团与水相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油链段中,油酸、亚油酸和12-羟基十八碳烯酸三种不饱和烃类脂肪链与十六烷之间的相容性优于其他脂肪链,可作为油基钻井液乳化剂亲油链段使用;亲水链段中,羟基与水相间相容性显著优于其他基团结构的亲水基团,可作为油基钻井液乳化剂亲水基团使用.  相似文献   

3.
以十六烷基萘为重油分子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热反应条件及羧酸和羧酸酯对热反应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了十六烷基萘热反应后的产物组成,在分子水平上提出了羧酸和羧酸酯对十六烷基萘热反应的影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十六烷基萘热反应后所得到的轻组分主要是十六烷基萘侧链裂化产生的烷烃、环烷烃、烯烃和少量的短碳链烷基萘,重组分主要是一些分子质量较大的稠环芳烃。羧酸在热反应中能促进十六烷基萘的裂化,抑制芳烃的脱氢缩合。不同类型的羧酸酯对十六烷基萘的热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脂肪酸酯能促进裂化反应的进行,提高热反应中裂化产物的收率,降低缩合产物的收率,而芳香酸酯则使重组分收率升高,裂化产物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蓬莱原油初馏点~350℃馏分中石油羧酸的结构组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碱洗方法萃取蓬莱原油初馏点~350℃馏分中的酸性组分,甲酯化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石油羧酸酯,采用IR、GC/MS、FIMS和^13C-NMR等方法对石油羧酸酯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蓬莱原油初馏点~350℃馏分中的石油羧酸由脂肪酸、环烷酸(包括单、双和三环烷酸)和芳基酸(包括烷基苯酸、单环烷基苯酸和二环烷基苯酸)组成。其中环烷酸含量最高,占85.6%,芳基酸含量为10.2%,脂肪酸为4.2%。  相似文献   

5.
对板桥-北大港地区选取的原油样品做了相关试验分析,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值集中在3个区间上,对应的生烃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全油碳同位素值分布于-28.8‰~-27.8‰的第1类原油,以低熟油为主,Pr/Ph值小于1、高含量的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反映了成水、还原-强还原的沉积环境特征,规则甾烷相对含量ααα-20R-C29甾烷〉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8甾烷,结合碳同位素值认为该类原油生源是以水生生物、藻类为主。第2类原油样品全油碳同位素值分布于-27.2‰~-26.5‰,部分样品遭受生物降解,生源以水生生物为主且有少量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淡水、弱还原一弱氧化的沉积环境。碳同位素值介于-25.5%o~-24.8‰之间的第3类原油全油碳同位素值异常偏重,规则甾烷相对含量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ααα-20R-C29甾烷,Pr/Ph值大于1.55,认为该类原油有机质来源以浮游生物为主,沉积环境特征为淡水、弱氧化-氧化。  相似文献   

6.
桂耷 《河南石油》2004,18(3):68-69,72
FCC过程的热裂化影响产品分布,汽油、柴油的收率降低,干气、焦碳收率提高。采取减少油气在沉降器和转油线中的停留时间和减少转油线中油气温度的方法,减少FCC过程中的热裂化,轻油收率可提高0.32%-1.70%,干气产率降低0.1%~1.0%。  相似文献   

7.
伊朗卡山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伊朗卡山区块首次发现了高产成熟原油。成熟度参数表明原油成熟度相当于R0值为0.8%~1.0%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为-20.7‰;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低、植烷与姥鲛烷均势;萜烷以C30藿烷为主,含有较高含量的Ts、C30重排霍烷和一定含量的伽马蜡烷;甾烷以C27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含量高,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院。这些特征表明原油源自滨浅海相泥质沉积物,并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8.
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菜籽油、大豆油以及芸香籽油制备了多种脂肪酸低碳醇酯即生物柴油,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HFRR)考察了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有增进作用,但添加质量分数在0.2%以下时效果不明显;柴油组分不同,对生物柴油的感受性也不同:对于馏分较重、粘度较大的柴油,生物柴油的添加量只需超过2.0%其润滑性就能满足标准要求(磨斑直径不大于460/μm);而对于馏分较轻、粘度较小的柴油,需添加4.0%~5.0%才能使其润滑性满足要求;生物柴油的烷氧基链长对其润滑性没有明显影响,而甘油单酸酯或游离脂肪酸等杂质能够显著提高其润滑性;以不同植物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较低的添加比例下对低硫柴油的润滑性没有明显的不同,超过2.0%以后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高转化高液收的蜡油悬浮床加氢裂化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型反应釜,考察了正己基苯在硝酸镍甲醇溶液、硝酸铜甲醇溶液、硝酸镍水溶液、硝酸铜水溶液、硝酸和水催化下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并在此基础上选用硝酸铜甲醇溶液作催化剂,在进料量为3.OL/h的中型悬浮床加氢试验装置上对克拉玛依原油的减压蜡油进行悬浮床加氢中试。在中试的反应条件为氢气压力11MPa,温度450℃,体积空速O.6^-1,催化剂加入量(按铜计)800~1000μg/g时,减压蜡油的转化率高于95%,其中汽油和柴油的总收率超过90%,柴汽质量比为1.85。柴油的十六烷指数为41,硫含量为O.0135%;汽油的硫含量为O.0181%。  相似文献   

10.
延吉盆地白垩系未熟油的生成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延吉盆地白垩系未熟油目前主要见于德新凹陷大拉子组,埋深小于1000m,与同盆地的成熟油相比,芳烃和沥青质含量相似,而饱和烃含量低、非烃含量高,组分碳同位素轻(小于-30‰),C2920S/(20S+20R)值小于0.35,C29ββ/(ββ+αα)值小于0.25,烃转化率相近或略低。认为该盆地未熟油生成阶段的Ro值为0.3%~0.6%。建立了未熟油的生油模式。根据油源对比,德新凹陷未熟油主要来源于大三段和大一段油源岩。从原油γ蜡烷含量推断,未熟油源岩可能形成于咸水—半咸水环境;据原油∑C27甾烷/∑C29甾烷的值判断,未熟油的湖相生物贡献多于成熟油。盆地的未熟油重点勘探地区应是东部的德新凹陷和清茶馆凹陷。图5表2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1.
柴油吸附脱硫活性炭改性吸附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不同金属离子以及糠醛、糠醇、浓硫酸、浓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剂对FCC柴油和由正癸烷和二苯并噻吩(DBT)组成的模拟柴油的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改性中Fe离子改性活性炭脱硫率好;活性炭浸涂糠醛、糠醇也可以提高吸附脱硫性能;浓硫酸、浓硝酸氧化可以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量,改进脱硫性能,浓硫酸优于浓硝酸。进行了活性炭复合改性实验,结果表明,浓硫酸氧化后再进行Fe改性,脱硫率最高,吸附DBT模型物的脱硫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助表面活性剂醇对柴油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几种不同碳链长度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单乙醇胺盐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考察了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ζas)和醇的种类对微乳化作用的影响,对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制备的柴油微乳液粒径进行表征,计算得到了醇由连续相(c)转移到界面层(i)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c㈠→i)。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原子数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形成柴油微乳液;随醇碳链长度的增加,柴油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界面层中醇的含量及柴油微乳液平均粒径均减小;ΔG■㈠c→i与醇碳原子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制备柴油微乳液较佳的助表面活性剂为正辛醇,ζas值约为0.6。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某原油进行实沸点切割和环烷酸分离,采用电位滴定仪、红外光谱仪及质谱仪等研究原油、馏分油中环烷酸分布及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原油酸值为13.18 mg(KOH)/g,属于超高酸原油,其环烷酸主要集中为400~425℃,425~450℃和>450℃馏分,分别占原油总酸质量的4.68%,5.34%和54.44%;超高...  相似文献   

14.
以高频往复试验机(HFRR)评价柴油润滑性能,考察了碳数为18的不同羧酸对加氢裂化柴油润滑性的影响。合成了蓖麻油酸单酯类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酸值,并考察了其对加氢裂化柴油润滑性改进的效果。通过优化蓖麻油酸丙三醇单酯与蓖麻油酸复配的比例,制备了加氢裂化柴油的抗磨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添加量条件下,制备的抗磨添加剂对加氢裂化柴油的润滑性改进效果略优于国外抗磨剂,而制备的抗磨添加剂酸值约为国外抗磨剂的一半,在加剂量为200 500 μg/g的条件下,不影响加氢裂化柴油的基本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以新戊二醇、柠檬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以新戊二醇为核心的多羟基多酸爪形小分子柠檬酸-新戊二醇-柠檬酸(CNC),再利用酯化反应依次与带有功能化基团的硬酯酸、十八醇接枝合成了新型的多元酯类爪形大分子柠檬酸-新戊二醇-柠檬酸-硬酯酸-十八醇(CNC-SO)。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合成的两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产物为CNC和CNC-SO,结构与所设计的分子结构吻合。用元素分析确定了两种化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17H24O14和C107H202O15。CNC-SO可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在不同的轻柴油中添加600μg/g的CNC-SO,柴油的冷滤点降低了7℃。  相似文献   

16.
以85W-40重负荷车辆齿轮油为基础油,分别以十二羟基硬脂酸和硬脂酸为稠化剂,采用一步法制备含二硫化钼的十二羟基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和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及二硫化钼添加量对复合锂基润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羟基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比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具有更高的烧结负荷、滴点和热安定性;与基础脂相比,十二羟基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中二硫化钼的添加量(w)为10%时,承载能力提升96.8%,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中二硫化钼的添加量(w)为15%时,承载能力提升100.0%。  相似文献   

17.
以废食用油为原料,在自制DY催化剂上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气相色谱仪、色-质联用仪分析原料油和生成油的结构、组成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废食用油催化裂解生成24.88%的气体、41.03%的汽油馏分、21.73%的柴油馏分、2.53%的重油馏分、1.03%的焦炭和8.80%的水。与原料油的核磁共振图谱不同,催化裂解生成油的1H-NMR中烯氢谱峰较弱、芳氢谱峰很强,13C-NMR中没有明显的羰基碳和甘油基碳谱峰。烃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汽油馏分中饱和烃质量分数约为53.4%,芳烃质量分数约为34.8%;柴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为87.4%,其中烷基苯质量分数为43.4%;重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高达98.5%,以四环芳烃居多,其质量分数为49.5%。  相似文献   

18.
以废食用油为原料,在自制DY催化剂上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气相色谱仪、色-质联用仪分析原料油和生成油的结构、组成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废食用油催化裂解生成24.88%的气体、41.03%的汽油馏分、21.73%的柴油馏分、2.53%的重油馏分、1.03%的焦炭和8.80%的水。与原料油的核磁共振图谱不同,催化裂解生成油的1H-NMR中烯氢谱峰较弱、芳氢谱峰很强,13C-NMR中没有明显的羰基碳和甘油基碳谱峰。烃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汽油馏分中饱和烃质量分数约为53.4%,芳烃质量分数约为34.8%;柴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为87.4%,其中烷基苯质量分数为43.4%;重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高达98.5%,以四环芳烃居多,其质量分数为49.5%。  相似文献   

19.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RICO)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主要包括一元酸、二元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伽马蜡烷酸、孕甾烷酸、甾烷酸等,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生物标志物以特定碳位与沥青质结合.草桥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RICO产物中具有较高的伽马蜡烷酸/C30藿烷酸比值,具有完整的4-甲基、4,4-二甲基甾烷酸系列,表明原油为沙四段、沙三段的混源油;生标酸异构化参数低表明原油成熟度不高.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对于强烈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油对比、油-源对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molecular transformations of carboxylic acids in heavy acidic SL crude before and after true boiling point distillation were examined by ultra-high resolution nega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 MS). The acid class (heteroatom number), type (z numbers) and carbon number distributions were positively characterized. It was found out that the total acid number (TAN) of SL crude decreased after true boiling point distillation, and the abundance of O2 class in mass spectra was also found to be reduced from 67.6% to 34.5% in SL TBP mixed crude as measured by MS spectra, indicating to a potential carboxylic acid decomposition. However, it was interesting that the carboxylic acids type distribution in both oils was almost the same although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in SL TBP mixed crude turned to be much lower, suggesting that various petroleum carboxylic acid types have the similar thermal decomposition reaction behavior. Furthermore, for each O2 type of acids in SL TBP mixed crude, the abundance of carboxylic acids with carbon number higher than 35 was reduced greatly, 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 carbon number higher than 60, the mass peaks of which were nearly totally removed, indicating that the large carboxylic acid molecules in heavy fractions decomposedmore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longer heating time during the true boiling point distillation process. As a result, the reduction ofTAN may be caused by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especially those with high carbon number, suggesting that quick distillation or much lower pressure is required to avoi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