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注天然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是三次采油的主攻方向,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工程建设总公司尝试注天然气驱油在国内油田尚属首例。该公司把文南油区深层低渗油藏作为先导试验区,选定3口注气试验井进行气驱研究,投资3000多万元,在河南濮阳县中原油田文88块进行注天然气开发先导试验,也是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2.
吐哈油田温西一区块油藏属于特低渗油藏,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结合低渗油田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需求,优选温西一区块开展氮气泡沫驱技术研究,通过对区块油藏地质概况研究,泡沫辅助气驱机理研究及可行性论证、注采工艺方案、地面工程方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展了温西一泡沫辅助减氧空气驱矿场试验,本次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累计增油2328t,增气1535.4万m~3,为吐哈油田在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技术上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深层低渗透油藏注水采油末期的开发十分困难,主要表现为产出油含水率高、由于异常高压而难以注不进水以及地层亏空等现象。研究表明,目前采用气驱技术是动用此类油藏难采储量的很有前途的方法之一。为此,进行了文南油田先导试验区文72块沙三中深层低渗透油藏的注天然气物理驱油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注水采油相比,连续注气可显著地提高注入能力,使含水率显著下降,并将最终采收率提高22.08%。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中原油田卫42块油藏构造,储层物性特,流体性质及开发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提高收率,提高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利用室内实验结果,分析了氮气驱油和水驱油的特征以及对其采收率的影响,研究分析氮气驱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认为卫42块低渗油藏完全满足氮气驱的条件,在卫42块进行单井注氮矿场试验,结果周围对应的2口井产量增幅达53.0%,数值模拟预测,采收率可提高8.0%。  相似文献   

5.
国内首次注天然气驱油技术日前在河南中原油田试验成功,7月份即可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以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构造复杂著称的河南中原油田,目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地质储量为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对这部分储量,目前的注水工艺技术不能满足开发要求,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仅能达到15%-20%,二次采油开发效果极差。如何开发深层低渗,特低渗透油藏,提高油田采收率,既是油田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油田三次采油增产稳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南油田72块沙三中油藏的性质和流体特征,通过室内细管驱替试验和长岩心驱替试验研究,表明注入天然气组成达到一定比例和注入气和温度大于某一临界值,就可以对该油藏进行注烃类气体混相驱,说明注气开发是可行的,并能够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东濮老区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积极开展油藏三次采油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经筛选发现适合天然气驱的油藏地质储量6700余万吨,先后在文88沙三中、文72沙三上区块开展天然气驱先导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采收率15百分点。鉴于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较强的溶解能力,先后在濮城、胡状等油田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8.
针对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开发技术难点,以中原油田文88区块为目标油藏,通过技术攻关与先导试验,研究开发了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深化了对天然气驱机理的认识,并量化了挥发性油藏天然气驱效果;研究成果现场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达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目的,为动用挥发性油藏以及我国东部其他相关油藏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2005-06-22,国内首次注天然气驱油技术日前在河南中原油田试验成功,2005-07即可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以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构造复杂著称的河南中原油田,目前有1/3以上的地质储量为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对这部分储量,目前的注水工艺技术不能满足开发要求,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仅能达到15%~20%,二次采油开发效果极差。如何开发深层低渗、特低渗透油藏,提高油田采收率,既是油田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油田三次采油增产稳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长庆油田董志区特低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采收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水驱后注氮气、注微球和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研究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注氮气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转注时机越晚,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差,氮气最佳注入时机为无水采油期结束至产水率为30%之间;注微球可显著提高注入压差,降低产水率,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微球交替驱时,氮气和微球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且交替周期越多,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13西块富气最小混相富化量以注入溶剂的拟临界温度表示为235.8K,长岩心驱替试验中水/富气交替注入比水驱采收率提高34.9个百分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为富气驱比同期水驱提高采收率11.33~16.95个百分点。室内试验研究表明,该区块通过注天然气驱开发采收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一结果为中原油田富气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做好了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数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胜利油田轻质油样的室内氧化实验,通过拟合动态氧化实验产出的O2与CO2含量,建立其低温氧化(LTO)动力学模型,并结合组分模型、PVT模型及相渗模型,研究低渗透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工艺的数值模拟方法;以胜利渤南油田罗36块为例,初步评价了油藏参数、开发参数及工艺参数等因素对注空气驱油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并对比注空气与氮气工艺的驱油效果及经济可行性,对注空气开发矿场试验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结果表明,实验模拟与实际气体含量拟合较好,从而确定动力学参数;油藏初始温度、初始含油饱和度等是影响注空气效果的重要参数,而油藏倾角、网格大小、射孔位置等对采收率也有影响;注空气相对于氮气而言成本低,驱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经过多年开发后底水锥进,水驱效果逐渐变差,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的形式富集。为了提高油藏开发效果,2014 年塔河油田在A 单元探索多井缝洞单元井组注氮气先导试验,开展井组注气后一年间邻井受效逐渐显现,截至2015 年8 月已增油3×104 t,说明井组注氮气可以有效驱替井间阁楼油。试验结果表明,高注低采井组注气量高、见效慢、波及体积大,而低注高采井组见效快但是易发生气窜,井组注氮气采油技术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文188块氮气驱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188块氮气驱室内试验研究是中原油田特低油藏氮气驱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试验研究包括地层流体性质研究、地层流体/氮气压力一组分试验、氮气驱细管试验和岩心驱替试验等。细管试验研究表明,氮气无法与文188块的地层原油形成混相;在氮气突破时细管流出物中有明显的甲烷峰出现;注水的驱动压力是注氮气驱动压力的4.4倍。长岩心驱替试验也反映了在氮气突破时出现甲烷峰的现象,氮气突破前,采出油体积大于注入液氮体积,氮气突破后,采出油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对特低渗透油藏,氮气驱采油是可行的,在气体突破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以中原油田文188块为研究对象,进行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细管实验研究表明,氮气无法与地层原油形成混相,但可获得60%的采收率;在氮气突破时,细管流出物中有明显的甲烷峰出现,是非混相驱的重要的标志;两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先注O.04PV的水时采出程度为6.35%,转注氮气后,见气时的采出程度为43.77%;氮气驱的最大注入压差为0.89MPa,是最大注水压差的0.227倍,说明在注水困难地区实施注氮是可能的。在长岩心驱替实验中,氮气突破前,出现采出油体积高于注入气体积的现象;氮气突破后,被萃取的甲烷和中间组分依然发挥一定的作用,此期间仍可获得一定的采收率;氮气突破后采出油量会大幅度下降,如何有效控制氮气的突破是氮气驱成功的关键。图5表1参11  相似文献   

16.
文13西气藏储层特征及剩余气开发潜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1西气藏位于东濮凹陷文东构造带的西侧,主要含气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段中亚段,主要储层为5砂组的第4、第8、第10小层.在构造较高部位,储层孔隙度较大,向低部位变小,渗透率的变化与此类似.5砂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在0.7~2.0之间.根据各断块、各小层的天然气储量分析结果,简单东块将原有部分油井改为采气井后,剩余气的开采可能会获得较好效果;简单西块南部构造高部位为剩余气的有利勘探区;文1-92块、文1-29块都有可能发现稳产期较短的高产井;而文1-122块因储量分散,气层薄、物性差,目前暂不宜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7.
文南油田油气富集规律与滚动勘探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文南油田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勘探开发。方法:在石油地质及构造地质特征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勘探实际效果,对文南地区文99反向屋脊带、文南地堑带、文本地垒带及文西顺向屋脊带4个构造带的断裂、生、储、盖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各构造带的油气富集程度相差悬殊,其中文南地堑带油气富集程度最高,文西地垒带、文88反向屋脊带次之,文本顺向屋脊带最差。结论:在文南油田应寻找“墙角”式断块,寻找深层  相似文献   

18.
注氮气泡沫控制水窜技术在油田高含水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合  叶鹏  刘岩  王鑫 《石油学报》2010,31(1):91-95
基于大庆萨北油田高含水期油藏控制水窜的需要,研制了氮气泡沫驱替液。三管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与聚合物驱相比,注氮气泡沫可以显著降低驱替前后高渗透岩心的出液比率和出水比率,氮气泡沫比聚合物能更有效地封堵高渗透带。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氮气泡沫驱替液能有效地抑制注入水沿高渗透部位的突进,提高驱油效率,使得整个试验井组产出液平均含水率由93.9%下降到90.2%,在产液量降低41 t/d 油量增加16.4 t/d,半年内累计增油3.486 t,增产和综合效益显著,该项技术适合大庆萨北油田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