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环氧E51中原位生成无机纳米ZrO2团簇,并利用有机环氧分子链上的侧羟基与无机纳米团簇间形成化学键,以增加有机无机组分间的相容性,并防止无机纳米团簇在体系中团聚。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成功地在体系中原位生成了ZrO2纳米粒子且分布均匀,所制备的薄膜材料具有很好的平整度。环氧/ZrO2纳米杂化光学材料的折光率随着体系中无机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并实现折光率在1.512~1.749间连续可调;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环氧/ZrO2纳米杂化光学薄膜的透过率普遍维持在85%以上,当纳米粒子的含量增至25%后,透光率也能保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2.
将间苯二胺,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和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反应得到可溶性聚酰亚胺(KPI),再把KPI与TiO2溶胶共混,经流延制膜并热亚胺化后得到PI/TiO2纳米杂化膜。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能谱仪对PI/TiO2纳米杂化膜的成分、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O2已成功引入PI基体中,并以纳米尺寸均匀分布。热重分析和拉伸实验表明,TiO2的引入提高了PI/TiO2纳米杂化膜热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紫外-可见光谱表明,TiO2的掺入并不影响PI/TiO2纳米杂化膜的光学透过率。分别研究了PI/TiO2纳米杂化膜对亚甲基蓝和刃天青的光催化活性。24 h内,PI/TiO2(5%)纳米杂化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高达96.40%,说明PI/TiO2纳米杂化膜具有极强的光催化活性,能起到光催化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杂化...  相似文献   

3.
以油酸为有机配体,采用两相方法合成了油溶性的超小尺寸纳米晶体纳米ZrO2(nano ZrO2),并对nano ZrO2表面包覆的油酸改性使纳米晶体与聚酰胺酸(PAA)接枝,通过旋膜法热亚胺化后形成nano ZrO2/聚酰亚胺(PI)复合超薄膜。利用TEM、XRD、FTIR和SEM等对nano ZrO2及nano ZrO2/PI复合超薄膜进行表征,并对nano ZrO2/PI复合超薄膜的介电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nano ZrO2尺寸均一(5.0 nm左右),为锐钛矿晶型,其晶体结构和尺寸不受改性接枝影响。nano ZrO2在复合超薄膜中分散良好。电学研究表明,复合超薄膜的介电性能受nano ZrO2与PAA质量比及制膜热亚胺化温度的影响。当PAA∶ZrO2质量比为2∶3、热亚胺化温度为320℃时,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几乎是纯PI薄膜的2倍。两相法-改性接枝-热亚胺化制备PI复合超薄膜的方法简单高效,能够避免无机粒子在PI基体内的团聚并提高介电性能,对于PI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应用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插层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蒙脱土/ 二氧化钛/ 聚酰亚胺(MMT/ TiO2 / PI) 纳米杂化薄膜。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等对该体系的分子结构、断口形貌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同时研究了聚酰亚胺杂化薄膜低温(77 K) 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纳米粒子与基体结合情况良好, 热分解温度Td有所上升。TiO2 / PI 杂化薄膜低温拉伸强度随TiO2 质量分数增加而有所下降; 而MMT/ TiO2 / PI 杂化薄膜拉伸强度随TiO2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并在TiO2质量分数为2 %时达到最大值, 说明TiO2 与MMT 超混杂产生了协同效应。另外, 弹性模量随无机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断裂伸长率则下降。   相似文献   

5.
李镇江  梁玮  张林 《功能材料》2012,43(22):3088-3091,3096
以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PTS)接枝环氧树脂(EP)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环氧预聚物(IEP),由IEP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EP/SiO2杂化材料。通过FT-IR、AFM、TG、DMA表征和分析了杂化材料的化学结构、SiO2纳米粒子在EP基体中的分散性和无机纳米粒子的引入对EP树脂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纳米SiO2粒子在EP基体中的分散性良好,其平均尺度约为50nm;杂化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相比于纯EP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首次将丹参中主要有效成分丹酚酸B(SAB)制备成具有抗氧化活性的SAB@Cu3(PO4)2杂化纳米花。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激光粒度分布仪等进行表征,证实了SAB@Cu3(PO4)2杂化纳米花的合成并确定其形貌、结构特征。之后,对杂化纳米花的抗氧化性进行探究,发现与游离丹酚酸B相比,杂化纳米花的抗氧化活性提高了92.2%。此外,杂化纳米花的稳定性也有显著提高,其在80℃下放置12h后仍能保留80.57%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以氧氯化锆(ZrOCl2·8H2O)为锆源, 钛酸丁酯(Ti(OBu)4)为钛源, 聚偏氟乙烯(PVDF)为有机添加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K9玻璃基片上制备PVDF/TiO2-ZrO2光学膜, 提高了ZrO2-TiO2光学膜的综合性能。然后采用SEM、FT-IR、接触角以及紫外/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等手段对PVDF/TiO2-ZrO2光学膜的组成、光学性能和抗激光损伤阈值进行了研究。SEM测试表明, 在K9玻璃基片上制备了光学膜。PVDF的添加导致水与薄膜的接触角增大。ZrO2-TiO2光学膜的光学带隙随ZrO2含量的增加而略微增大, PVDF/ZrO2(50mol%)-TiO2薄膜的光学带隙随PVD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另外, ZrO2-TiO2光学膜的折射率随ZrO2摩尔分数的减小而增大, PVDF/ZrO2(50mol%)-TiO2膜的折射率随PVD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将丙烯酸酯共聚物与纳米TiO2利用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涂覆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表面后,可提高基体薄膜的透光率,最高可达93.0%,性能优于共混改性材料。此外,薄膜表面接触角也在涂覆后有明显上升。经过热重分析可知,纳米TiO2缩合改性后的杂化材料热分解温度高于纯共聚物和共混改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颜建辉  康蓉  唐幸  汪异  邱敬文 《复合材料学报》2021,38(11):3747-3756
多相Mo-12Si-8.5B合金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高温结构材料,为了同时提高Mo-12Si-8.5B合金的强度和韧性,提出了采用纳米ZrO2(Y2O3)强韧化具有双峰晶粒度分布Mo-12Si-8.5B复合材料的方法。首先采用溶胶-凝胶和高温氢还原法制备了纳米Mo-ZrO2(Y2O3)复合粉末,然后以纳米Mo-ZrO2(Y2O3)粉末和微米Mo粉末为原材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具有双峰晶粒度分布的Mo-12Si-8.5B-ZrO2(Y2O3)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ZrO2(Y2O3)含量的增加,制备的Mo-ZrO2(Y2O3)纳米粉末的粒度和烧结体相对致密度均逐渐减小,ZrO2(Y2O3)含量小于2.5wt%时,烧结体的相对致密度均大于98.1%。当ZrO2(Y2O3)含量为1.5wt%和2.5wt%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9.76~9.98 GPa),抗弯强度(672~678 MPa)和断裂韧性(12.68~12.82 MPa·m1/2)。Mo-12Si-8.5B-ZrO2(Y2O3)复合材料中Mo晶粒细化、粗细Mo晶粒的晶界强化和纳米ZrO2(Y2O3)颗粒第二相强化是提高硬度和抗弯强度主要原因;复合材料中粗晶粒Mo和纳米ZrO2(Y2O3)有助于断裂韧性的提高,材料的增韧机制主要是裂纹偏转和裂纹桥接。   相似文献   

10.
《复合材料学报》2008,25(4):137-142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前驱体经1150℃烧结得到ZrW2O8/ZrO2复合材料。对ZrW2O8/ZrO2前驱体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热膨胀仪对合成样品的晶体结构、断面形貌和热膨胀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复合材料的组元为α-ZrW2O8和m-ZrO2相,化学均匀性良好且易烧结;随着ZrW2O8质量分数增加,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减小,其中26%ZrW2O8/ZrO2复合材料在30~6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0.5649×10-6K-1,近似为0。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制备出ZrO2-SiO2薄膜, 然后通过离子交换形成镀膜增强玻璃, 研究了薄膜组成对离子交换增强玻璃的力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激光椭偏仪、纳米压痕、三点抗弯和能谱(EDX)分析了薄膜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 所有薄膜均连续均匀, 纯ZrO2薄膜为四方相结构, 含Si薄膜为无定形结构; 薄膜具有较高弹性恢复率(>60%)以及H/E比(>0.1), 有利于强度增强; 随Si含量增加, 可见光透过率增大, 但表面硬度和杨氏模量随之降低; 0.5ZrO2-0.5SiO2薄膜综合性能最佳: 表面硬度为18 GPa, 抗弯强度为393 MPa, 厚度~45 nm时可见光透过率大于85%。  相似文献   

12.
TiO2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作为光催化剂, 可以在阳光照射下减少或消除有机污染物。为提高TiO2纳米颗粒分散性和溶解性, 研究其在不同领域, 特别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本实验室用两步法制备得到黄色透明的水溶性TiO2离子液体纳米杂化材料。在这个杂化体系中,有机磺酸基团作为冠层可以提供“自溶剂”成为TiO2纳米粒子的分散体。分散实验表明:TiO2离子液体纳米杂化材料表面的水溶性有机物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容易去除, 可应用于家居装饰表面。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表明:TiO2离子液体纳米杂化流体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水溶性TiO2离子液体纳米杂化材料有望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中空介孔SiO2(HMSiO2)纳米微球为骨架材料,通过反相微乳液合成使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TS)沉积在HMSiO2纳米微球表面,随后在铈离子引发下于CTS表面进行丙烯腈接枝共聚并偕胺肟化,制备HMSiO2复合壳聚糖接枝聚偕胺肟(PAO)复合纳米粒子(HMSiO2@CTS-g-PAO)。通过FTIR和XRD对HMSiO2@CTS-g-PAO复合纳米粒子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HMSiO2@CTS-g-PAO复合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粒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HMSiO2@CTS-g-PAO复合纳米粒子的内层为HMSiO2,外层为CTS-g-PAO,是典型的核-壳纳米粒子。以K2Cr2O7为Cr源,探究HMSiO2@CTS-g-PAO复合纳米粒子对Cr的吸附。结果表明,HMSiO2@CTS-g-PAO复合粒子对Cr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主要为化学吸附,对pH=2.0、浓度为91.4 mg/L的K2Cr2O7溶液中铬的最大吸附量高达3.28 mmol/g。  相似文献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聚合物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结合MOF的分子筛效应和聚合物基质成本较低、加工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的特征,使其在气体分离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MOF在聚合物基体中存在分散性差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金属框架材料ZIF-67,并通过溶液氧化法在ZIF-67表面修饰聚多巴胺(PDA)层制备ZIF-67@PDA纳米多孔材料。以4,4’-二氨基二苯醚-2,2’-双(3,4-二羧酸)六氟丙烷二酐(ODA-6 FDA)型含氟聚酰亚胺(FPI)为基体、ZIF-67和ZIF-67@PDA为填料,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ZIF-67/FPI和ZIF-67@PDA/FPI。通过FTIR、WAXD、TGA、SEM、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仪、气体渗透仪等测试对MMM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测试了N2、O2、CO2、He 4种气体的渗透性。结果表明:经聚多巴胺修饰后的纳米微孔材料ZIF-67在聚合物基体中能均匀分散并为气体分子的通过提供快速通道,且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ZIF-67@PDA对CO<...  相似文献   

15.
一维二氧化锆纳米纤维(ZrO2 NFs)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特性、优异的化学/热稳定性,以及杰出的光学/电子性能而备受关注.生物模板法、相转化法、离心纺丝法和静电纺丝法是合成ZrO2 NFs的简便且高度通用的方法,在隔热、空气过滤、水净化、催化剂载体、染料敏化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新兴应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对多孔、中空、层状、甚至三维自组装等多种结构的ZrO2 NFs的合成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近年来打破陶瓷脆性、构建柔性ZrO2 NFs的革命性进展及其变形机制.接着介绍了ZrO2 NFs在隔热、环境修复、催化、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最后,我们提供了关于ZrO2 NFs的全面总结、关键挑战和未来展望.本文对未来新型ZrO2 NFs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纯度较高的各向异性负热膨胀材料Sc2W3O12。将ZrO2与Sc2W3O12按一定体积比混合, 在1200 ℃烧结10 h制备Sc2W3O12/ZrO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EDS和热膨胀仪对合成样品的晶体结构、断面形貌和热膨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样品组元为正交相Sc2W3O12和单斜相ZrO2; 在 30~600 ℃内, Sc2W3O12/ZrO2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皆线性一致, 并且通过改变Sc2W3O12的体积分数, 其热膨胀系数可以控制为正、负或零, 其中60%Sc2W3O12/ZrO2复合材料在30~600 ℃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0.026×10-6-1, 近似为0。  相似文献   

17.
以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砜酮(PPESK)为基体,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共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不同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的PPESK/SiO2杂化材料。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PPESK/SiO2杂化均质薄膜进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杂化材料中SiO2组分含量及扫描频率对PPESK/SiO2杂化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及玻璃化转变过程都有一定程度影响。SiO2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力学损耗峰温度移向高温区,并且峰值升高;随着扫描频率的增加,杂化材料的损耗因子峰移向高温。同时采用Arrhenius方程计算PPESK/SiO2杂化材料在α转变时分子运动活化能。另外,还考察了SiO2粒子含量对PPESK/SiO2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离子液体氯化-1-十二烷基甲基咪唑(C12mimCl)为表面活性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酰胺(AM)混合物为油相构筑的反相微乳液合成AgCl纳米粒子。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AgCl/poly(MMA-co-AM)杂化膜, 用于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透射电镜(TEM)分析AgCl纳米粒子的形貌及结构, 利用XRD和SEM分析了杂化膜中AgCl粒子的形貌及结构, 通过杂化膜的苯-环己烷混合物(质量分数50%, 30℃)的渗透汽化实验分析了杂化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 纳米AgCl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粒子数随微乳液中AgNO3浓度(cAgNO3)的增大明显增加; 增加微乳液中C12mimCl浓度(cC12mimCl), 有利于形成数量较多、 平均粒径较小的纳米AgCl粒子; AgCl/poly(MMA-co-AM)杂化膜中AgCl粒子粒径较小, 且均匀分散于poly(MMA-co-AM)基材中; 随着c AgNO3的增加, 杂化膜的渗透通量明显增大, 分离因子先增大后减小; 而随 c C12mimCl的增加, 杂化膜的分离因子持续增大, 渗透通量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杂化膜的分离因子最高可达5.0, 渗透通量约为490 g·m-2·h-1, 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耐电树枝化性能,以有机化蒙脱土(MMT)和表面改性的SiO2为纳米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MMT-SiO2/LDPE多元复合材料。利用FTIR表征了纳米填料与LDPE基体间分子链相互作用。研究了纳米MMT和SiO2对LDPE结晶行为、结晶形态及耐电树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MMT和SiO2均通过改性剂长链与LDPE基体分子链以物理纠缠的形式混合在LDPE中。纳米SiO2异相成核形成小的晶体结构,与分散在无定形区的纳米MMT均对电树枝的发展具有阻挡作用,二者相互协同使MMT-SiO2/LDPE多元复合物材料中电树枝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因此MMT-SiO2/LDPE多元复合物材料耐电树枝性能优于MMT/LDPE和SiO2/LDPE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频脉冲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的基体温度下制备了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纳米压痕测试仪、椭偏仪对所制备DLC薄膜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进行了分析。Raman光谱和XPS结果表明,当基体温度由50℃增加到100℃时,DLC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随基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基体温度超过100℃时,DLC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随基体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纳米压痕测试表明,DLC薄膜的纳米硬度随基体温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基体温度为100℃时制备的薄膜的纳米硬度最大。椭偏仪测试表明,类金刚石薄膜的折射率同样随基体温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基体温度为100℃时制备的薄膜的折射率最大。以上结果说明基体温度对DLC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DLC薄膜的纳米硬度、折射率随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