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名人食趣     
每到夏天.慈禧太后御膳房里的厨师们.便得利用时令瓜果做些特色菜,其中有一种最为太后欣赏的。那就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的瓜瓤一起挖去.再把切好的鸡丁、火腿丁、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杏仁等装进去,盖好后,隔着水用文火来炖.要炖上几个钟头才行。其味清香醇鲜.是一道精美的宫廷菜肴。  相似文献   

2.
据《山家清供》载:“刘彝学士宴集间,必欲主人设苦荬。”其法:“用醢酱独拌生菜。然作羹,则加之姜,盐而已。”  相似文献   

3.
细品百味汤     
按照今人的说法.汤和羹虽然都呈液态.却是有着制法之别,稀稠之分的。古人可不这样认为.明代李渔的《汤》谓:“汤即羹之别名也。”还解释道:“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毓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既然羹古雅得多.人们自然把它视为汤的前身.或者说汤滥觞于羹了:同时.也视汤优于羹许多。  相似文献   

4.
勾芡也称“着芡”、“拢芡”、“着腻”,是烹调基础技术之一,在中式烹调中运用极为广泛。许多菜肴在烹制过程中,由于加入某些调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汤汁增多,通过对不同莱肴施以不同的芡汁,可使菜肴汤汁浓稠,并附于原料表面,从而达到光洁、滑润和鲜美的效果。袁枚在《随园食单·用纤须知》中曾曰:“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  相似文献   

5.
寒冬兔肴香     
寒冬时节,正是食免的好时候。免肉不仅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而且味道极香,肉质细嫩,故民间有“飞禽莫如妈,走兽莫如免”的说法。兔子不但由味鲜香,还具有保健强身的食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免肉能补中益气、止渴健脾、滋阴凉血,对消渴赢瘦、冒热呕吐和使血等症有一定疗效。兔肉火馔,吃法颇多.下面就介绍几款既具滋补之功又是美味的免肴。石榴兔原料:兔脊肉250克水发香菇25克火腿20克冬笋30克鸡蛋清5只芹菜茎50克精盐7克味精3克胡椒粉2克鲜汤50克芝麻油ZO克水促粉15克色拉油50克制法;1、先把允脊肉、香…  相似文献   

6.
藜藿羹     
藜藿羹,即用藜(灰菜)和藿(豆叶)煮成的菜羹,据传始天黄帝和唐尧时期。用灰菜豆叶做成的糊状之羹,实在是一道寻常得几近寒怆的菜肴,尤其是当时饮食水准十分低下,不像眼下野菜等野生植物在都市餐桌走俏。 偏偏唐尧乃至以后的舜禹帝都喜爱食用藜藿羹。据《韩非子·五蠹》云:“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淮南子·精神训》也提及:“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藿之羹。” 羹在今天看来自然简陋古朴,但当时也冒出了几款至今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7.
茭白,别名:茭瓜、菱笋、蔬子。系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菱白原产中国及东南亚,但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其中又以中国栽培最早。菱白最早被作为谷物栽培,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菱白的种子为粮食。唐朝诗人杜甫有“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的诗句,古时菰被列为(麦、黍、稷、粱、稆、菰)“六谷”之一。《故苑匪斡〈讽赋〉》:“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  相似文献   

8.
正月初七这一天.古人称之为“人日”或“丁日”,而就在这天,南方许多地方都有食用七种羹的习俗。南北朝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载日:“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各地方志当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种作羹”。广东潮汕地区:“以菜七样煮食,云益寿。竞抬神出游,各村设供,以兆一岁平安”。  相似文献   

9.
“宋嫂鱼羹”是一道传统菜肴,其制法为:先将鱼蒸熟,再去头去皮去刺,取净鱼肉切碎,再加汤制成羹。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对传统制法做了一些改良,没想到成菜效果比原来的更好。一天中午,有桌客人点了“宋嫂鱼羹”这道菜。但当时蒸箱出了故障,无法将鱼蒸熟。情急之下,我只好直接将鱼去皮去刺,取净肉切成小丁,再将鱼丁用蛋清淀粉抓匀,然后下入汤中成菜。上这道菜时,我对传菜员说:“给客人解释一下,就说这道菜是创新的‘宋嫂鱼羹’。”意想不到的是,客人吃完这道菜反映相当不错。说鱼肉更加细嫩,汤味更加鲜美,比传统的“宋嫂鱼羹”还要好吃。此…  相似文献   

10.
庄乾竹 《饮食科学》2006,(12):26-26
“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兔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兔肉为羹亦益人”.古人对兔肉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本草纲目》认为兔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主治凉血,解热毒.利大肠”。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兔肉拥有5把“营养亮剑”,非常适合女性.女人应该与兔肉“结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烹饪》2010,(10):72-72
山西读者李盛华:请介绍—下脆皮卤鲫鱼的制法。答:鲫鱼的制法多见于清蒸、红烧、干烧、煲汤等,而脆皮卤鲫鱼皮脆肉酥,香味非常浓郁,是一道非常特别的风味莱肴。其制法请参考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12.
蚁卵是珍馐     
据《周礼·天官》载,西周时,王室厨师常用蚁类的卵(即“蚳醢”)制成精美的酱,作为一种滋补品供“天子馈食”。《礼记》中也有关于蚳醢的记载,东汉郑玄注说,那是供“人君燕食”之用的。可见蚁卵酱乃是专供统治者宴享的上等佳肴。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南京(古称金陵)人以素喜食鸭肴而闻名,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传播之广,皆为全国各大城市之最,故南京有“鸭都”之称和“金陵鸭肴甲天下”之赞。名肴名店迭出早在六朝时期,“盐水鸭已是南京享有盛名的食品”。明代,南京鸭肴的加工、烹制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叉烤鸭闻名退逮,成为明代宫廷筵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当时,南京流传着一首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古书院,指的是当时最大  相似文献   

14.
罗锐 《四川烹饪》2006,(8):41-41
麻腐菜肴风味别致.独具一格.是河南开封的传统名馔。早在北宋时期,麻腐就是当地食肆的一道名肴.《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当时河南开封“州桥夜市”的四季饮馔时.就把麻腐菜中的麻腐鸡皮列为夏日菜肴之首。至今麻腐菜魅力不减当年,在豫式筵席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玉糁羹”是用山药烹制的一道传统名菜。 山药,原名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唐朝时,因皇帝代宗名“豫”,为避讳将薯蓣改名薯药。宋朝时.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曙”.再次改名为山药。山药的名字如此坎坷,在植物界实为罕见.难怪《本草纲目》要特别记载它。  相似文献   

16.
黄小平 《四川烹饪》2001,(12):40-40
老干妈风味兔吃遍天下兔肴,可别忘了再品尝一下“老干妈风味兔”。这可是集“辣子兔”的辣、“泉水兔”的滑、“泡椒兔”的嫩、“胭脂兔”的细于一体的新菜。其烹法独特,风味别致,称得是当今江湖菜中又一朵绚丽小花。原料:净兔肉250克老干妈豆豉30克泡辣椒末15克姜片10克蒜片10克干辣椒节10克花椒数粒鸡蛋清1个精盐、料酒、味精、松肉粉、鹰粟粉、吉士粉、水淀粉、咖喱酱、熟芝麻、精炼油各适量制法:1兔肉斩成15厘米见方的丁,依次加入精盐、料酒、松肉粉、鹰粟粉、吉士粉、水淀粉、咖喱酱、鸡蛋清抓匀上浆,接着倒入…  相似文献   

17.
编辑老师:我去年有幸到四川旅游,并在四川乐山品尝到一款美味,名字好像叫“甜皮卤鸭”,它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回到江苏后,我曾到苏州、无锡等地寻找,可惜都没有这种“甜皮卤鸭”卖。我想自己动手做,可惜又做不来。前几天我在一位厨师那里偶然看到了一本《四川烹任》杂志,里面有一个栏目叫《烹任课堂》,专门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因此我特地写信来向贵刊求教,望贵刊能为我讲解一下“甜皮卤鸭”的制法。江苏常熟市杨园杨东新村王勇样答:“甜皮卤鸭”也叫“甜皮鸭”,是四川乐山地区的一道著名鸭肴,具有色泽棕红、皮酥略甜、肉质细嫩…  相似文献   

18.
天下第一羹     
4000多年前,彭祖,即[竹钱]铿,他善于烹调,创制味道鲜美的雏羹,即野鸡汤,献给尧帝食用,治愈了尧帝的多年重病,尧帝便把彭城封给了[竹钱]铿,故而后世称他为厨师之鼻祖,徐州也被称作“彭城”。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写道:“彭铿斟雏,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雏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彭祖姓[竹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雏羹于尧,封于彭城。”彭祖首创雏羹,影响深广,《论语》、《史记》中均有记载,虽时代变迁,但经过历代彭城厨师的不断努力,使彭祖遗艺有继,并被逐步改良。据《大彭烹事录》记载:“雏羹”被历代皇帝视为珍品,至今仍是高级宴席上珍馐美味。雏羹初以稷米、野鸡为主料,后演变为薏米、乌鸡。  相似文献   

19.
东北名肴“奶油鸡脯”是一道中西风味融合的大菜,其制法细腻,造型讲究,给人以高雅的享受。此案制作程序多,技术难度较大,烹制时需一环扣一环,环环不能出错,才能制作出合格的“奶油鸡脯”来。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烹制此案的经验,浅显地谈谈此菜的制作方法及技巧,以供同行们参考。原料:鸡脑自700克固体奶油200克土豆500克面包糠、鸡蛋、精盐、味精、胡椒粉、平面粉、香菜、红色车厘子备适量色拉油1500克(约耗100克)另备干净白纸几张筷子几根制法:1.鸡脯自去掉筋股.洗净,剁成犯,纳碗,加盐、味精。胡椒粉调匀;土豆去皮洗净…  相似文献   

20.
荠菜俗称报春菜,又名香田荠、护生草、净肠草、鸡心菜等。荠菜以嫩茎叶供食.清香鲜嫩.自古即为珍美佳蔬。早在《诗经》中就有”其甘如荠”句.其后,食荠、赞荠不绝于古籍。《尔雅》谓“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诗人苏轼谓荠为“天然之珍”.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君若知其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