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蓄水后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剧烈水位变化与反季节水 淹,导致鸟类生境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衰退,并引发鸟类群落组 成与空间分布的显著变化。针对适应水位变化并恢复鸟类多样 性这一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科学问题,选取澎溪河 大浪坝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栖息、觅食、繁殖及庇护等鸟 类生境综合需求,提出以“环境要素-生物要素-空间结构”协 同设计为核心的鸟类生境修复技术框架。对修复后大浪坝消落 带鸟类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鸟类生 境质量显著改善,在不同季节及水位条件下均能维持良好的鸟 类生境异质性,鸟类多样性得到持续提升。研究成果可为复杂 水位变化影响下大型水库消落带的鸟类生境修复与多样性提升 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技术范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与野外调研,归纳并识别建成环境中影响水鸟生存的关键因素,构建昆山市滨水水鸟栖息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对现状滨水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空间制图,构建昆山滨水生境网络并提出水鸟栖息地营造要点。研究提出以水鸟为指示物种的滨水生境网络构建的三大要点:1)识别生境源地,并加强对重要生境源地的保育;2)利用连通度高、水面率高的适宜空间构建滨水生境廊道;3)增加“踏脚石”战略点,完善中心城区水鸟栖息生境功能性连通。旨在为建成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以生境网络为依托构建辩证的人–水–鸟的健康关系。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健康的免疫系统。恢复和提升城市河流生物多样性,让生命回归河流,是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以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的五源河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河流修复前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本底的基础上,论述五源河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设计技术与实践,提出生态修复的4项策略:1)河道生态恢复——三维生态空间重建;2)河岸生态修复——柔性生态河岸设计;3)河流与湿地协同——河流–湿地复合体建设;4)多功能生境恢复——生命景观河流重建。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目标,从生命景观河流修复的角度,探索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创新路径和模式。最后,评估修复后五源河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五源河河流生境类型多样,生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提升效果明显。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针对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更有利于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及河流景观品质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4.
崔荣祥 《园林》2023,(10):126-132
长江流域平原水网地区存在大量的坑塘养殖湿地资源,因前期养殖中采用单一目标的高密度、高投入模式,其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将废弃的养殖鱼塘改造为小微湿地,成为都市区城市与乡村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实践之一。以本土鸟类、两栖类栖息生境营建为目标,开展上海市嘉定区彭门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探索分析废弃养殖鱼塘转变为多样化生境营建技术措施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监测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后鸟类种类逐年增多,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数量也在增加,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面积呈增长趋势。彭门湿地生态修复与跟踪监测可为上海地区废弃鱼塘改造为小微湿地生物栖息地提供技术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带是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重要廊道,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点。然而城市中大量渠化的硬质河道阻碍了河道与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水、气循环,造成城市滨水带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本文基于人工诱导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采用水生态功能性设计及自然生境改善技术,对城市滨水带驳岸形态、驳岸材料、植物群落进行自组织设计,从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角度进行优化与实施,对水岸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进行诱导,使城市滨水带水体、植物、动物等要素形成自我修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市滨水带生境效能和稳定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匀质化的城市化环境不断威胁着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造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日益贫乏.而城市公园为城市化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打开了一扇窗.乡土植被的覆盖、小气候生境的多样、水体的连通性以及绿地牛念系统的网络化连接,将会显著改善城市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照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原则、遵循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友好措施,着眼于长远,必将能改善生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袁敬  王斌  闻丞  束晨阳 《中国园林》2021,(z1):150-155
江心洲岛湿地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等分汊型河道,是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物栖息环境,也是生态湿地建设的重要对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多数江心洲岛的原生环境已被改造利用,其作为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张家港市通洲沙江心岛为例,评价江心洲岛湿地资源价值,探索保护物种体系构建、生境修复、景观塑...  相似文献   

8.
生态河道的坡岸绿化技术探索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道生态系统中的河岸侵蚀和滨水缓冲带建设备受关注。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的生态河道示范工程为例,介绍了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在不同河段分别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和复合式生物稳定3类生态护坡技术:对比了工程实施后河道坡岸10个月来的坡岸土壤剪切力、生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和示范工程表明,采用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可以稳定坡岸、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生态河道的坡岸绿化技术可以在我国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和边坡绿化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证。本文以相关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广州市海珠生态城的生态恢复实际,并结合海珠生态城"以万亩果林湿地为核心,打造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目标和规划思路,并重点围绕湿地生境分区、栖息地修复、水环境改善、恢复物种筛选、区域生物多样性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海珠生态城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 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 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