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ding a passive condens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ingle slope, basin type solar still.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Dunkle [1] mass transfer (evaporation) rate was developed. The model assumes that the transfer of water vapour from the still to the condenser is due to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mass transfer modes; (i) diffusion, (ii) purging and (iii) natural circulatio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usion contribu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contribution through purging represents the fraction [V(cond)/(V(cond) + V(s))] of the still yield, while it represents 75% of the still yield through natural circul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that simulates the purging mass transfer mode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an increase of 45% in solar still efficiency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3.
不同自然冷却方式对光伏墙体性能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有通风流道的光伏墙体和直接贴墙无通风流道的光伏墙体的性能进行比较,建立了各自的数理模型。并在香港对立了两种不同自然冷却方式的光伏墙体的对比实验台,通过实验与计算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香港地区这两种自然冷却方式的光伏墙体在发电性能差异不大,但室内得热方面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土壤热传导方程和K_1—ζ湍流模型为基础,采用温度场叠加法对土壤—空气埋管换热系统进行了三维动态数值模拟,计算了埋管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埋管管长、管径、风速等对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换热器出口温度随外界气温和土壤表面获得的辐射能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②随着管长增加和管径减小,出口温度降低,而且受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③随着人口风速减小,出口温度降低且变化幅度减小,供冷性能提高。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之差不超过0.8℃。 相似文献
5.
U型管埋地换热器长期性能的实验研究与灰色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实际运行的U型埋地换热器长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灰色理论,建立了换热量和传热系数等参数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测试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管埋地换热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冬夏负荷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夏季工况很可能会出现恶化现象,其工况可分为过渡区、稳定区和衰减区3个阶段。引入无量纲运行时间τ来表征平均传热系数的长期运行特性,即K=ατb,并初步确定了夏季工况的时间域:过渡区τ=0~25%,稳定区τ=25%~80%,衰减区τ=80%~100%。灰色预测能够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性能评价以及进一步优化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9.
为充分考虑地热梯度、提高模型计算效率,采用分段方法建立闭式U型井换热器的传热解析模型,并编写程序实现模型的耦合计算。利用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并对入口温度和循环流量2个运行参数对地热井取热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与以光纤传感器实测数据在沿程方向上的对比,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3%,模型精度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在保证基础负荷需求的前提下,地热井入口温度保持在5~16 ℃之间,循环流量在80 m3/h以上时,可保证地热井处于高效运行区间。在该工况区间内,降低入口温度比提高循环流量能获得更好的热经济性,合理的入口温度和循环流量的匹配调节能使地热井的供热能力提高10%。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太阳辐射对热泵系统的室外空气换热器的热工性能有显著影响。提出了通过修正换热器传热系数以考虑太阳辐射作用的计算方法,设计出了热泵系统的实验装置并由实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有与无太阳辐射时的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式。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热泵系统的热工性能模拟和能耗分析的准确性,而且对热泵系统及其室外空气换热器的设计与安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一种新型溶液再生装置理论性能研究——太阳能空气预处理溶液集热/再生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南方夏季高湿天气的新型溶液再生装置--太阳能空气预处理集热/再生装置,它能使溶液除湿冷却空调系统的溶液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再生.理论研究发现新型溶液再生器内空气和盐分存在一个匹配流量比ASMR及与之相对应的最大理论蓄能密度SCmax.理论计算发现在Tz=60℃、Cdil.sol=0.3条件下,当Ym由29g/Kg下降到14g/Kg时,匹配流量比ASMR值稳定在26~27范围内,而最大蓄能密度SCmax增大了50%.在定义有效溶液比(ESP)和有效蓄能密度(ESC)两个慨念的基础上,理论计算得出当ESP由100%下降到67%时,ESC不降反升;溶液出口浓度Cstr.sol由0.4升高到0.49,相对于浓度为0.3的稀溶液浓度升幅达90%.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空气预处理再生装置具有极大提高溶液除湿冷却空调系统性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18.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节能系数及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供暖空调的能耗过程,给出节能系数与用能系数的定义,基于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推导了制热或制冷工况的计算公式。还分析了以大气为冷源的空调系统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后的能耗附加值。按现有水源热泵运行性能给出了用能与节能系数定量值,计算了单位水量、单位温变的节能与环保效益。研究表明: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节能系数在0.37~1.00之间,热岛效应后的能耗附加值达20%,1.0m3地表水温变1℃节能量达1.55~4.18MJ/ (m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4~2.03)×10-3kg/(m3·℃)。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余热驱动吸附式冷管单元(直径16mm,总长1020mm)制冷循环过程的变压吸/脱附特性,采用线性驱动力(LDF)模型,建立了动态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对吸附式冷管的主要部件——吸附器和冷凝/蒸发器在加热解吸和冷却吸附不同阶段的工作过程,分别建立了耦合的动态方程。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分析和合理简化后,利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冷管单元吸附器、冷凝/蒸发器的循环工作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地吻合。为吸附式冷管单元及其组合式制冷系统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实用化的改进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