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政策法规和《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对中国燃煤发电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分析,提出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仍将是"十三五"燃煤发电机组技术发展的核心,同时应努力开展低碳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结论是"十三五"期间更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燃劣质煤"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火电灵活性改造技术、节能改造技术、深度节水技术以及大型燃煤锅炉生物质混烧技术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进而对相关技术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我国燃煤粉电站锅炉不能实时监测锅炉效率的不足,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提出了燃煤粉电站锅炉效率在线监测模型.通过电站DAS系统对电站锅炉效率计算模型所需的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把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进行计算就可以实现电站锅炉运行效率的在线监测.对某台220t/h燃煤粉电站锅炉的实际测试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对电站锅炉运行效率进行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可以优化电站锅炉的运行或者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改造,进而达到提高锅炉运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电能所占据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电能是我国第一、二产业、国防与交通通畅等经济前进的根本。使用燃煤技术进行发电是我国目前进行发电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发电中最根本的三大设备之一就是锅炉,锅炉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能量的转化。电力机制创新推动发电单位检查维修政策的调节,运转状况检查维修会越来越关键。文章主要讲述了电厂对锅炉的检查维修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中国大气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发展油田燃煤注汽锅炉清洁燃烧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新的设备—炉前型煤机来作为清洁燃烧技术设备,本文主要在油田燃煤注汽锅炉清洁燃烧技术设备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油田燃煤注汽锅炉清洁燃烧技术设备—炉前型煤机进行介绍,希望该设备能够应用到治理大气污染的队伍中,提高油田燃煤注汽锅炉清洁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5.
智慧电厂的建设是以智能发电为基础,为了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的能源电力系统,可以实现安全、绿色、高效、低碳的发电,其中包括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智慧电厂能够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判断,并且规划自己的行为,实现智能、在线、动态的优化配置设备以及参数。该文主要分析智慧电厂与智能发电的研究方向,并探究其中的关键技术,为我国电厂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与深化,国民经济建设各行业领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对应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能源消耗持续增加趋势与可利用能源持续减少趋势之间的矛盾呢?节能技术的应用无疑是最为有效与根本的途径之一。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从燃煤锅炉设计阶段的节能技术方案分析以及燃煤锅炉使用阶段的节能技术方案分析这两个方面人手,围绕燃煤锅炉节能技术方案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燃煤锅炉节能的有效性在实现燃煤锅炉安全稳定可持续应用过程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锅炉炉膛温度场测量对锅炉燃烧工况的诊断与运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重点阐述当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炉膛温度场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现状,比较分析这些测温技术的研究进程、技术特点等,并从性价比、应用情况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探讨总结锅炉炉膛温度场测量技术向非接触式的在线可视化实时监测方向发展,向多维、多参数同时测量方向发展,向可实现三维、可视化、多参数同时测量的火焰辐射图像法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发电过程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建设是推进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剖析了智能发电的概念与体系,并给出面向智能发电的数字孪生定义,通过功能映射,构建了智能发电系统的数字孪生架构。提出了在智能发电系统中部署数字孪生技术的一般性方法,对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研究结果可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发电领域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压开关设备是保证输配电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元素之一,中压开关设备正常工作与否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状态检修概念的普及,中压开关设备的在线监测和在线诊断技术也正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某些在线监测装置已支持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远程控制操作、手持端浏览以及后台专家系统等功能,提高了中压开关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水平,为将来状态检修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最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压开关设备状态在线监测装置的技术特点,包括主回路温升监测,关键二次元件性能监测,断路器寿命监测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煤质分析、水质分析、运行参数控制、排放物监测、设备检修试验等方面分析了燃煤发电产业对计量技术服务的需求,简述了产业计量在燃煤发电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一次能源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电力供应以燃煤发电为主的格局。为了推动燃煤发电的清洁、高效发展,电力工业大力开发并推广运用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优化了装机结构,推动了节能减排。实践证明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是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我国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的回顾,总结分析了该项目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国情,并参考欧盟与美国先进超超临界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研发更高参数、更高效率的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思路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次风进入炉膛的速度和所含煤粉的浓度以及各个煤粉燃烧器的风粉均匀性对炉内燃烧工况的稳定和锅炉的燃烧效率会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安全性能和经济性能。该文简单介绍了风粉在线监测装置在电厂中应用的初步方案及风速和煤粉浓度的测量原理,并通过预算费用和经济效益分析,指出风粉在线监测装置可以降低发电成本,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机组安全性,提升锅炉运行自动化水平,并有助于提升电厂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汪凯 《中国科技博览》2014,(20):103-103
本文主要介绍了燃煤锅炉利用低氮燃烧技术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以安庆石化热电部5#锅炉为例,详细叙述了低氮燃烧器的空气分级燃烧以及特有的“三梯度低氮燃烧”技术的应用,并对应用后锅炉效率以及NOx排放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国华北京热电分公司锅炉吹灰方案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应如何合理制订吹灰方案,提出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在线监测和智能优化吹灰技术,优化吹灰从节能角度讲,可以有效降低排烟温度,降低吹灰蒸汽的消耗,进而提高锅炉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从安全角度讲,避免盲目吹灰,优化吹灰程序和频率,防止受热面吹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增压流化床锅炉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及与目前燃煤发电厂常用的鼓泡型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并阐述了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燃煤电厂是我国发电企业的主导力量,其发电量占据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0%左右。随着化石燃料存储量的不断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对高耗能、高污染的燃煤电厂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其发电成本,减少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燃煤电厂锅炉、汽轮机以及辅机部分进行分析,简要介绍燃煤电厂节能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广大电力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粉体技术》2015,(2):28-31
为了实现电厂燃煤锅炉输送管道内煤粉细度的在线监测,提出结合透射光强随机变化规律和光散射理论的光脉动气-固两相流颗粒粒径在线测量方法,研制多路固定式电厂锅炉煤粉细度在线监测系统,将该系统应用于通辽霍林河坑口发电厂600 MW机组中,对其28条煤粉输送管路中煤粉细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利用取样离线分析方法,对比该系统在线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取样离线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线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取样离线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2%,验证了该系统在线测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水平所限,在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结构都将以燃煤为主,燃煤产生大量粉尘和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对于燃煤锅炉的脱硫除尘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燃煤锅炉脱硫除尘的市场现状、相关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结合国家环保政策引导和污泥焚烧技术发展,论述了污泥干化(蒸汽间接换热干化)+发电厂燃煤锅炉耦合焚烧工艺,干污泥经磨制系统后送入锅炉焚烧,干化产生的不凝臭气接入锅炉炉膛焚烧,保证各类废气、废水排放达标,采用污泥耦合发电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填埋土地,真正实现污泥处置的减量化、无害化,还可以产生热值,节约燃煤。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而作为我国二次能源主要供给企业的火电企业,在电力假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状况下的燃煤火电厂占电力生产企业的80%左右。为了适应火电企业新的发展并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我国引进了600Mw级锅炉,而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600MW亚临界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最新技术。本文主要针对600MW亚临界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最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