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新元  刘汉钦 《辐射防护》1989,9(2):156-158
本文介绍了湖南省东南部可能有较高氡浓度的部分非铀矿山井下氡子体α潜能浓度以及地洞内~(222)Rn 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调查结果。调查了有人为活动的78个地洞。其内289个测点的~(222)Rn浓度和~(222)Rn 子体α潜能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032—2.57kBq/m~3和0.042—9.63μJ/m~3,所调查的16个非铀矿山的~(222)Rn 子体α潜能浓度平均值的范围为1.3—1.1×10~3μJ/m~3,其中63%的矿山的~(222)Rn 子体浓度超过了 ICRP 关于工作人员吸入氡子体的限值8.3μJ/m~3(0.40WL)。  相似文献   

2.
RHZM-Ⅰ型氡及其子体连续监测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氡及其子体连续监测仪,它采用特殊设计的静电高压收集衰变室(圆柱体筒)、专用泵取样气路系统以及入口过滤和探测装置、纯氡探测装置。含有两个探测器(测量氡子体的φ20mm的硅探测器和测量氡浓度的φ30mm金硅面垒探测器)。计数容量99999999;测量范围:氡浓度0~10MBq/m^3,氡子体浓度0~1MBq/m^3,氡子体α潜能浓度0~0.01J/m^3。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操作方便、自动显示、数据存储、串口传输与打印、超阈报警等特点。能实时显示计数,并在设置的时间间隔内,仪器以两种方式给出氡浓度、氡子体浓度或总α潜能浓度。  相似文献   

3.
压抽混合式通风是长距离独头掘进巷道内控制氡及氡子体浓度重要的通风方式,研究该种通风方式下巷道风流中氡及氡子体浓度分布规律对指导其通风和辐射防护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氡与氡子体之间的衰变关系,建立了风流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与氡活度浓度之间的简化数学计算模型;接着,分析了独头巷道受限空间内氡及氡子体的来源,并基于巷道风流的紊流传质理论,建立了压抽混合式通风方式下风流中氡活度浓度与氡子体α潜能浓度分布的数学计算模型;最后,针对一个具体的独头巷道,探讨了通风量和岩壁氡析出率对整个巷道内氡浓度和氡子体α潜能浓度分布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独头巷道内降低氡及氡子体致工作人员剂量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氡浓度和氡子体α潜能积累方程,从理论上研究了铀矿井中氡子体浓度与氡浓度和矿井通风的关系。指出了回风流中氡子体浓度与氡浓度比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通风换气的时间和入风流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AlphaGUARD测氡仪及其子体附件AlphaPM对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进行了长时间监测.实验表明:在室内自然通风和开启空调两种情况下,氡和氡子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都在国标GB/T 16146-1995氡浓度限值以下,但开启空调状态下氡和氡子体的浓度均高于自然通风状态;采用氡子体潜能浓度直接估算得到的氡子体有效剂量率明显高于采用氡浓度和推荐平衡因子换算得到的值,建议在实际评价中直接测量氡子体潜能浓度,来计算室内的氡子体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对福洲市区的氡浓度及其子体潜能浓度的测量结果。市区室外大气中氡浓度及其子体潜能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2.3Bq/m~3和3.48×10~(-8)J/m~3。并分析了氡及其子体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日变化特征,以及福洲市区氡及其子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铀矿井下的独头巷道是氡及其子体浓度分布很高的场所。为指导抽出式通风独头巷道的排氡和排氡子体通风设计,初步完善了独头巷道通风气流中氡浓度与氡子体α潜能浓度之间的简化数学关系,分析了通风阻力对独头巷道岩壁氡析出率的影响;分别得出了抽出式通风独头巷道风流中氡浓度与氡子体浓度分布的数学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得到了排氡和排氡子体最小风量的计算公式;针对具体的独头巷道,研究了巷道内氡浓度及氡子体浓度的分布规律以及排氡和排氡子体最小风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距离抽出式通风独头巷道入口越远,巷道内氡浓度及氡子体浓度越高,氡及氡子体的浓度均随通风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岩壁氡析出率而增大;排氡和排氡子体所需的最小风量均随岩壁氡析出率而增大,随巷道长度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对湖南 C 铀矿井下氡及氡子体浓度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1965—1974年间氡年平均浓度为(3.7—11.1)×10~3Bgm~(-3);1975—1985年氡子体α潜能浓度为(6.02—512)×10~(-6)Jm~(-3)。1971年以前下井老工人中氡子体累积暴露量高于300WLM 者占32.27%。1971—1985年间矿工中只有1例肺癌。有二百余名工人的氡子体累积暴露量已超过100WLM,应当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区空气中氡水平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介绍对上海地区环境氡水平调查的方法及其结果。各类建筑物室内氡浓度(Bq/m^3)的调查结果为:市区37间新式公房、32间旧式里弄房和19间郊区房的均值(范围)分别是10.5(1.53-29.8)、5.45(0.43-13.1)和8.6(2.26-30.8);19个地下室和16个地铁车站的均值(范围)分别是55(7.66-185)和16.8(<3.7-88.8)。市区8处和郊区18处室外氡浓度的均值(范围)分别是4.78(0.69~21.6)和6.12(1.87~12.3)。还测量了室内外氡浓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和氡子体的α潜能浓度。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大亚湾核电站堆厂房内氡子体α潜能浓度的测量,估算了浓度,提出了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浅部土壤中的氡气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洪福  马生勇 《核技术》1997,20(6):363-369
浅部土壤氡气垂向分布规律及20、40、60cm深度地气氡平面上的展布实验证明,地气氡由深部向地表运移的机制是变化的,引入了浅部综合影响因子D,同时对其求值方法及实际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室内氡及其子体的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本文概要介绍美国阿贡国立实验室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天然氡对肺造成的剂量当量负担比之对任何其它器官的都大。室内氡主要来自土壤中析出的射气,而不是建筑材料。室内氡的浓度及其分布与建筑物结构和通风(空调)方式有关;气象因素对氡浓度的变化有直接影响;氡子体的沉积和表面附着造成了空气中氡与子体的不平衡。应进一步积累室内氡水平的数据,并着重研究氡子体的动力学特性,以便在必要时能够提供控制氡子体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区地下建筑物内氡及氡子体的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声浩  沈勤松 《核技术》1992,15(12):757-762
  相似文献   

14.
长期吸入氡将在人体脂肪和体液中形成氡的贮存库。倘若一个人由氡浓度较高的环境转移到氡浓度较低的环境,将呼出贮存在体内的氡。氡的初始呼出率取决于吸入的氡浓度。本文描述了体内氡及其子体的行为,以及氡呼出率与进食后时间的关系。已经观察到饭后氡呼出率有较大的、但持续时间不长的增加。进食对体内没有镭的人的氡呼出率的影响与对体内有镭的人的氡呼出率的影响是类似的。应该指出胸腔内的大量的氡子体的放射性可能影响对体内钚或其他锕系元素的测量。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城区的氡地质潜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北京市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工作区内放射性核素铀的分布状况,预测了土壤中氡浓度的分布规律;在实测或推算土壤中铀.镭平衡系数、孔隙度、扩散系数等物理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实际测量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城区氡的地质潜势规律,探讨了氡的地质潜势与岩性分布、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氡的地质潜势可分成四个带,它们的分布走向与该区的主要构造走向一致,其值的高低与地质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某矿氡污染分析和通风降氡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某铀矿井矿石铀品位高、析出氡量大和无轨开采斜坡道风流污染大等问题,对该矿氡污染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通过调整压力分布,建立“负压沟”的办法,将矿井主要氡源析出氡调至和集中到回风系统,从而有效控制氡源的氡析出,取得较好的通风降氡效果。矿工总有效剂量由58.52mSv/a降至13.3mSv/a。  相似文献   

17.
为一个2.84m3的氡室研制了一套氡浓度控制系统。采用控制氡室与外界换气量的方法调节氡室中氡浓度。换气量采用短周期开关控制的方法-脉冲宽度控制法(PWM),换气周期为10min。采用了氡快速补充和快速排放装置。氡室中使用一个扩散式固体氡源。系统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氡浓度建立时间小于4h,控制平稳,长时间稳定性优于2%。  相似文献   

18.
FD—140型高灵敏测氡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140型高灵敏测氡仪用于测量氡的浓度,测氡灵敏度可达15mBq/m~3 min。该仪器可用于普查与勘探铀矿床,也可用于找石油、煤、金、地下水和地震预报以及地质构造调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讨论均匀漏气氡室中氡活度积累规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计算氡室漏气率及氡源有效强度的方程组。采用迭代算法编程求解,计算出λg和R的值,并通过实验证明计算结果物正确性。使用本方法,可方便地确定氡室漏气率及氡源有效强度,同时也为修正非严格密封的补气式氡室的控制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氡气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  贾文懿  周蓉生 《核技术》1999,22(4):218-222
讨论了氡的运移规律,结果发现,氡及其子体在理想条件下的空气中,其扩散作用小于10%,地球引力导致的下沉作用小于45%,上浮的贡献大于45%。介绍了氡的探测方法和电离室α杯测氡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