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李兵  阳梦华 《通信电源技术》2020,(1):207-209,212
5G NR主流频段为3.5GHz(C-band),下行覆盖能力与4G LTE相当,但上行受终端天线数量和发射功率限制,覆盖能力有限,上下行覆盖严重不平衡。在阐述5G NR网络总体架构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双连接(DC)、上下行解耦(SUL)、超级上行(Super UL)、下行载波聚合(DL CA)和上行载波聚合(UL CA)等上行覆盖增强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对比总结了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上行覆盖增强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5G网络建设不断走向纵深,运营商在快速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的同时,也需要夯实网络基础,释放5G完整能力。江苏联通深入贯彻集团公司5G电联共建共享部署战略,在网络建设上不断创新。基于one NR一张网架构,积极推进3.5GHz+2.1GHz双频协同建设,完成站间部署TDD 3.5GHz(100M)+FDD 2.1GHz(20M)载波聚合,通过站间CA载波聚合特性提升用户下行极致体验,实现用户体验1+1>2。  相似文献   

3.
3.5 GHz频段是目前全球5G部署的主流频段,也是国内两大运营商的主要部署频段,它具有带宽大、传播损耗高、穿透性能差等特点.2.1 GHz NR是运营商最早可重耕的低频FDD频段,可弥补3.5 GHz频段上行覆盖的不足,但在容量方面存在短板,与3.5 GHz NR差距比较大.因此,要综合2个频段各自的优点,合理利用下...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5G网络主要部署在中频段,然而中频相较低频段传输损耗和穿透损耗大,建维成本高,不适宜室外站覆盖室内和农村场景广覆盖,使用中低频混合组网实现室外站覆盖室内和农村广覆盖成为5G网络建设的最佳选择。对5G网络的低频(900 MHz)与中频(2.1 GHz)的覆盖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对比,并进行测试验证,从广覆盖和深度覆盖2个角度论证NR 900 MHz相对NR 2.1 GHz的覆盖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5.
平原农村地广人稀,低频是实现覆盖的最佳选择,但低频带宽小,且被其他制式占用,剩余带宽难于发挥5G的高吞吐率优势。2.1 GHz和3.5 GHz位于中频,可用带宽大,覆盖和容量的综合优势明显,可作为平原农村5G覆盖的主要频谱。从频谱、覆盖、容量、时延、设备、成本以及路测结果等多个方面对2.1 GHz 4TR和3.5 GHz 8TR 2种设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1 GHz 4TR相较于3.5 GHz 8TR总体上有优势,但在个别场景下3.5 GHz 8TR更好。  相似文献   

6.
5G NR3.5GHz&2.1GHz的混合组网,通过高低频网络的协同,可以达到下行低频段的广覆盖或上行增强覆盖的目的。针对高铁场景高速移动、长距离连续覆盖、高穿透损耗等特征,通过3.5GHzTDD&2.1GHzFDD独立组网和协同组网的对比分析,并结合高低频组网工程建设方案、接入参数的设置分析,以探讨高低频组网在5G高铁覆盖场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孟尝  原振升 《移动通信》2021,(2):77-80,99
为了解决5G网络单频组网覆盖和速率能力的受限问题,首先对不同频率的覆盖能力进行了阐述,对3.5 GHz频段网络满足上行和下行业务需求时对覆盖能力的电平值要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3.5 GHz和2.1 GHz多频组网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在进行5G网络的规划建设中,采用3.5 GHz和2.1 GHz多频组网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聚焦目标用户,进行加快2.1 GHzNR网络部署研究,实现3.5 GHzNR和LTE在2.1 GHz频段共存以及动态共享。未来几年,LTE继续提供主要网络服务的同时,利用2.1 GHz频段相对3.5 GHz频段的覆盖优势,使用2.1 GHzNR网络能够为5G提供连续覆盖和深度覆盖,保障用户在5G网络上的连续性,提升5G用户感知。  相似文献   

9.
通过外场测试对2.1 GHz NR在不同功率、不同通道数、动态频谱共享功能、超级上行功能等条件下的覆盖能力、吞吐率进行对比和分析,阐述了2.1 GHz频率重耕至5G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2.1 GHz频率重耕的策略、建议和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实测为基础,多维度阐述2.1 GHz频率的关键问题点,并提出可落...  相似文献   

10.
2.1 GHz频段重耕是城区5G网络部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了仿真预测网络覆盖存在的缺陷。考虑绝大部分5G基站与LTE同址并采用相同或相似工参的情况,提出了基于LTE测量报告的2.1 GHz和3.5 GHz 5G SA覆盖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同址2.1 GHz和3.5 GHz 5G SA覆盖差异模型并通过测试验证其准确性,然后根据LTE测量报告、覆盖差异模型及速率与链路损耗关系评估两个频段的覆盖质量。评估实例表明,因城区LTE网络覆盖具有10 dB余量,同址20 MHz带宽内的2.1 GHz 5G重耕仅在1~10 Mbit/s上行速率覆盖率较3.5 GHz有1.3~5.2个百分点的增益。  相似文献   

11.
孙一  赵静  吴威  潘文苹 《电声技术》2021,45(10):117-119
通过在ULNR三网动态频谱试验区测试2.1 GHz ULNR频谱共享基站覆盖能力,研究如何在保障3G用户语音体验的前提下提升4G/5G用户体验,如何根据不同场景的话务状况和性能需求,充分发挥2.1 GHz频率覆盖优势.研究结果有利于落实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制定的"3.5 GHz+2.1 GHz"双频5G组网战略,加速5G全覆盖网络建设进度,提升网络覆盖质量.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以试验网测试数据为参考,分析了非独立组网模式下5G NR在室外连续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的覆盖能力,并与LTE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覆盖特性推算出满足5G NR边缘速率的信号质量要求;最后针对不同场景给出5G网络规划部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时频双聚合技术用于SA网络架构,在载波聚合技术基础上,通过较低频的2.1GHz FDD载波来辅助较高频段的3.5 GHz TDD载波来实现上行覆盖增强,同时下行容量也得到提升。FDD NR和TDD NR载波深度协同,支持轮发及并发模式,使得频谱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具备多种高低频融合手段能够灵活适配多种组网场景,满足终端差异化网络需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5G网络部署,4G网络与5G网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存。在此情况下,二者需有效协同,优势互补。为解决4G网络与5G网络协同问题,首先分析了基于4G/5G协同的2.6 GHz和4.9 GHz帧结构配置方案,研究了协同组网中半静态和动态频谱共享策略,分析了语音协同能力和上下行链路预算,最后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比分析了2.6 GHz和4.9 GHz频段下的路径损耗和覆盖预算,通过研究,为5G网络建设策略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5G新业务对5G的NSA网络上行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5G的主流频段为3.5GHz,采用的TDD模式。存在上下行时隙分配不均问题,引起上行速率慢。同时,终端发射功率较下行基站发射功率小,导致小区边缘或远点上行覆盖受限从而引起上行速率慢。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上行NR+LTE分流以及非独立组网NR上行回落LTE方案,大大提升了上行速率并部分解决小区边缘上行覆盖受限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拓展4G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利用超远覆盖(扩展覆盖)功能、开通2T4R、灵活设置发射功率、选择站址等方式不断提高4G基站覆盖能力,实现改善上下行的覆盖半径和容量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超远覆盖相关技术的覆盖效果进行验证,研究和总结在不同场景下超远覆盖技术不同配置的覆盖性能、信号和数据速率的增益,并与传统的2T2R技术进行对比,给出网络部署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敏 《电信科学》2011,(Z1):128-132
为了探究以800 MHz cdma2000 HPRD网络为基础,通过1∶1建设方式部署2.1 GHz cdma2000 HPRD网络的可行性,文章采用链路预算和外场测试结合的方法,针对2.1 GHz cdma2000 HPRD网络的室内外覆盖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覆盖增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2.1GHz频段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造成WCDMA网络深度覆盖和广度覆盖不足,本文通过对UMTS900M的技术介绍、网络覆盖能力分析、干扰分析以及对现有移动网络的影响,探讨UMTS900M网络部署场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潘子宇  杨洁  郭楠 《信号处理》2019,35(11):1817-1825
针对小基站网络立体分布特性,提出了一种TDD制式下小基站蜂窝网络三维随机几何模型并进行了性能分析。首先,本文根据3-D PPP模型下小基站的空间分布特性推导了TDD制式下小基站网络上下行覆盖概率的数学表达式。接下来,基于覆盖概率的表达式和网络频谱效率的定义,分别推导了上下行交叉干扰场景下,小基站网络上下行频谱效率的一般表达式。仿真结果在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的同时还说明,随着下行小区占比和功率控制因子的增大,网络的频谱效率都呈下降趋势。除此之外,室内环境也会对网络的覆盖性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5G网络上下行覆盖的局限进行阐述,介绍超级上行的基本原理,并提出部署建议。通过4G/5G的共站部署进行上下行速率的测试,对数据分析得出上行的技术优势,最后通过与传统网络架构NSA(非独立组网)的DC(双连接)技术进行对比,得出超级上行的技术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