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绪德 《勘探家》1998,3(1):62-65
本文论述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从间接找油气到直接找油气;从简单反演到多层次反演;从单一参我参数复合;从简单判别到多重判别;从二维预测到三维预测。  相似文献   

2.
有效预测油气勘探风险对优化油气勘探部署、提高钻探成功率及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油气勘探风险预测方法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油气勘探风险预测方法,论述了石油地质问题向概率预测模型的转化过程,构建了AODE模型的算法和预测步骤。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开展了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定量评价,确定了供烃、储层、圈闭、盖层与保存4项主控地质参数,建立了由203口探井参数组成的数据集。五折交叉验证结果揭示:(1)4种贝叶斯网络(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树增强贝叶斯分类器、平均一阶依赖估计器和k阶依赖贝叶斯分类器)的训练集判别正确率均大于85%,说明训练集参数分类有效;(2)测试集判别正确率均大于82%,说明预测成功率高。平均一阶依赖估计器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达到85.22%,因此采用该模型预测研究区油气勘探风险。结果揭示:平均一阶依赖估计器模型预测结果不仅在储量区内与勘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而且在储量区外预测了3类油气资源分布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陈沪生 《石油物探》1992,31(3):20-21
《石油物探》已成为石油物探界的良师益友,这是大家公认的。卅年来《石油物探》在促进我国石油物探事业的发展上功勋累累,同样是大家公认的。对过去的总结,已有许多同行做了,这里不想重复。在祝贺创刊卅周年之际,笔者仅想对发展直接找油气物化探方法的战略意义谈点粗浅的意见。 找油气是从发现地表油苗开始的,它的发展历史和今后可能发展的趋势是: 就油找油阶段(在油苗附近找油)到以背斜理论找油气阶段,发展到寻找圈闭(包括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油气阶段;现在已进入以寻找圈闭为主结合寻找油气在地表产生的物化探异常(所谓直接找油气)以寻找油气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寻找油气藏的放射性方法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寻找油气藏的放射性方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数据采集技术方面,以γ能谱测量和电离室α杯法为主,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机化仪器开展高灵敏度、高精度、多参数数据采集,可以快速提供多种参数。在数据处理研究中,以地面放射性测量工作站为基础,利用成图成像、人机交互处理与解释等技术,初步形成了油气藏上方放射性测量数据的预处理和异常分离方法。应用上述方法技术,在四川进行了放射性方法找油气的试验,预测了产油气有利区,初步取得了成功。实践证明,放射性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经济、实用、安全的找油气方法,其推广应用可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模糊神经网络及其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江 《石油物探》1999,38(4):25-30
常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油气预测存在样本数量大、参数非线性及已知样本类型分类有明显的模糊性等特点。本文根据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谐振理论,结合模糊聚类算法、特征参数非线性映射的有效性校验,构成了一个性能完善的地震油气预测系统。该系统对样本特征空间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未知样本的预测度量,更加符合客观地质特征和油气分析规律,从而能判别不同气富集的有利区域。数值分析和实践应用表明,该方法数值稳定可靠,在储层油气预测  相似文献   

6.
综合物化探方法直接找油气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ENC地区,我们应用高分辨率纵波和转换横波地震,高精度重力和磁力,微磁以及化探等综合物化探方法进行了直接找油气的尝试。其主要过程是由已知油气藏出发,找出它与物化探异常的关系,建立物化探直接找油气和初步模式;然后,应用该模式对邻区进行油气预测,对油气物化探异常起作用的因素有:油气圈闭,油气目的层,油气渗漏带和油气蚀变带等4种。探测前两种起因的主要方法是地震法,探测后两种起因的方法有:磁法,激电类电  相似文献   

7.
储层参数优化识别技术及其在松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中平 《石油物探》2002,41(4):452-455
地震参数判别是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地震属性参数本身也和原始地震数据一样会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影响最终判别效果,储层判别往往要用到众多的属性参数,因此优化储层参数对于进一步提高判别精度很有必要,储层参数优化识别技术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对提取的地震参数进行相关,然后根据其特征向量消除或消弱某些地震属性参数的影响,达到优化储层参数的目的,具体做法是,用地震属性形成特征向量,再将各属性参数值投影到第一主分量,接近第一主分量的属性参数将得以保留,而有偏差的将得到程度不同的削弱,该方法应用于松南地区的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低频信息是蕴含在地震反射波中的有用信息,当地层含油气时,地震的低频信息会发生变化,所以从地震的低频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用于油气预测,可以为今后的岩性勘探、油气藏描述、直接找油找气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本文介绍了利用地震低频信息进行油气预测的方法,其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验证了该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油气预测方法,说明地震低频信息是不可忽视的,能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老油区实际勘探成果,应用类比法和对数正态分布律,时泌阳凹陷油气勘探程度和找油前景作了预测,提出通过生、储、盖、圈、运、聚6项参数建立立体配置的三维数字化地质模型和三度空间定量评价,便于更好地进行找油部署和编制钻探规划。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发现了大量连续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虽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获得有效产能,但具有广泛连续的分布特征且资源潜力巨大,与常规油气藏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运聚成藏不受浮力主导和圈闭控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的差异性表征困难、无统一分类方案、分布边界不清、无量化判别标准、关联性不明、尚未建立起联合成因模式等。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理论指导,其研究内容涉及油气成藏全要素、形成演化全过程、资源分布全系列、预测评价全方位。基于全油气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12 237口探井中80 762个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钻探结果,并与北美地区已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对比,结合全球1 186个盆地已探明的52 926个油气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研究中取得了4方面成果:1发现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存在3类10种油气门限,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控油气特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2建立了油气运聚门限联合控油气资源形成分布模式,提出了有效资源量预测评价新方法;3建立了动力场控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有利成藏领域和成藏区带预测评价新技术;4建立了分布门限组合控藏模式,研发了有利成藏区带和钻探目标优选新技术。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成因分类、剩余资源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展示了未来全油气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中国大陆处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经受了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演化的作用,形成盆地与造山带镶嵌分布的复杂格局。其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多为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的多旋回盆地,主要有前陆/克拉通、断陷/坳陷与多期克拉通内坳陷三种叠合盆地类型。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明显受盆地地质结构的控制,表现为各类原型盆地都发育了独特的含油气系统,多期含油气系统在垂向上叠置、交叉与平面上并列或交叉,其中生成的油气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发生窜通混聚,形成复合含油气系统。中国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与多期成藏的特点,含油气系统之间常常发生叠置、交叉或贯通,形成了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等复合含油气系统类型,其中的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相当复杂,超出了L.B.马恭等已有的概念与方法。剖析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发展相应的评价技术,对其进行精细描述是开展复合含油气系统有效勘探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石油系统(Petroleum system)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引进以后,国人在应用中有各式各样的理解。应该运用中国先哲的世界观,对其进行本土化后融入中国石油地质学,石油系统是指油气自生成后至今所有与油气成藏有关的因素与作用的总和,在中国包含多次成藏的理念,划分石油系统时应考虑空间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在中国除建立复合油气系统外,还要建立复式石油系统的概念,根据其形成原因,复式石油系统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3.
浅水多次波的联合衰减技术在渤海海域LD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海域LD地区浅水多次波发育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浅水多次波联合衰减技术。首先使用浅水去多次波(SWD)技术来去除大部分与海底相关的短周期多次波;对于剩余的与水面相关的长周期多次波采用了二维表面多次波压制(SRME)技术进行了有效去除;三维面元均化后进行Radon域去多次波处理;最后在叠前时间偏移后的共成像道集内用高精度Radon变换对多次波进行衰减。该方法通过对SWD技术和传统的去多次波技术合理的结合,达到了衰减多次波的目的。对渤海地区实际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衰减浅水多次波,浅水多次波联合衰减处理流程具有快速、简介的特点,同时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保幅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多分量地震勘探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气层地震成像模糊的问题,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分64个线束进行滚动施工,每个线束采集2条平行于电缆方向的二维测线和19条垂直于电缆方向的三维测线,在现场处理得到的二维测线上,模糊带内转换波的成像很好。室内资料处理时先处理纵波资料,再在此基础上处理转换波资料。由于转换波与纵波勘探的原理不同,转换波资料的处理有一些特点:共转换点的概念、水平分量的极化、Inline分量和Crossline分量的旋转、动静校正、转换波的三维DMO。分析了造成转换波三维叠加后频率下降的原因,并对转换波资料的解释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频繁的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油气藏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而且系统间存在交叉、叠置与窜通。本文基于中国含油气系统形成与分布的复杂性,提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总结其特征并提出相应划分与评价方法。建议从生烃灶确定开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不同关键时刻,各成藏地质要素特征与空间组合关系,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空间范围。流体历史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现代勘探技术的配套使用在复合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油气系统是勘探家在勘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概念,涵盖了油气生成到聚集成藏的全过程,是自然界中反映油气形成到聚集的连续系统。油气勘探系统是以发现油气为目的的工程系统,因受经济杠杆的制约,有很强的阶段性。作为一名勘探家要以油气系统概念来指导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油气勘探成败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地质家在勘探的过程中却常常产生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大多发生在一个油区的重大发现之后和进入快速发现之前这一阶段。产生悲观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这一阶段对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所采取的勘探技术针对性也不够强;二是除了地质规律之外,缺乏对油气勘探发现规律的把握;三是由于存在人类总是高估自己的知识的弱点,地质家对知之甚少的领域常常自我设置禁区的思维定式阻碍了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的勘探历程与储量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储量研究为主线,以地质认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时期研究认识和勘探思路的阐述,展现了勘探对象由简到繁、从地面构造走向潜伏构造,地质认识由浅到深、从分析现象走向追求本质,储量研究由粗到精、从定性认识走向定量评价,储量规模由小到大、从小型气田走向大型气区的发展过程,对类似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储量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部地区近10年油气勘探进展及新领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南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在残留洼、中深层、天然气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出了先前仅针对浅水区单一穹隆背斜构造勘探的困境,形成了深浅水、多层系、多类型圈闭,以及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并进的局面。南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前景仍然较为广阔,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额尔齐斯—得尔布干、康西瓦—龙木错—澜沧江两大岩石圈断裂所限定的广大西北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是由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古中华陆板块中大小不等、属性不同的古陆块与多旋回造山带镶嵌交错排列而成,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特点。以海西早期运动、海西晚期运动、燕山中期运动为界线将西部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划分为古亚洲洋体制下的震旦—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古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泥盆—中二叠世开合旋回、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二叠世—晚侏罗世盆地旋回和现今大洋体制下的白垩纪以来的盆地旋回。按盆地的旋回性和改造程度可将西部盆地群分为弱改造多旋回盆地等六类。针对多旋回盆地多期形成的多种烃源在空间上并列、叠置、交错的复杂状况和复杂沉降及热体制下的多期生烃、排烃及运聚保存过程,完善了已有的复式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内容,提出了油气成藏单元的概念并用于对复式油气系统内部不同部位成藏要素与过程的总结。在对已知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两大盆地中主要油气聚集带成藏的静态条件与动态过程,分别建立了成藏模式,强调西部油气聚集具有多源多期多灶供烃,两大类多成因储层和封闭系统形成、破坏与重建构成多种储盖组合,不同区带具有多类型圈闭纵、横向空间组合样式,存在多期聚集、破坏、调整等复杂过程。初步形成了从"古亚洲域和特提斯域的区域控制→多旋回盆地演化与多变的叠加改造方式→多源多期生烃形成多相态油气→复式油气系统中多类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