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世界建筑导报》2005,(3):82-83
这座五星级酒店是海南岛整体发展规划中的核心设施。酒店以“刺激与浪漫”、“欧洲古典怀旧”为基本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具有异国气氛的热带风情。酒店共分为三部分,主体建筑,包括大厅、餐厅、宴会厅、接待处等和两个作为客房的附属建筑。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之间为方便交通,由两层开散式回廊相连。  相似文献   

2.
建筑辞谢玩家——从新央视大楼北配楼大火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良皋  张冯娟 《华中建筑》2009,27(3):283-286
2月9日20时27分,朝阳区东三环中央电视台新址园区在建的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工地发生火灾,着火的是央视主体大楼北侧的配楼“北京文华东方酒店”。该酒店建筑高约130m,东、南两面着火,火势有80~100m高。  相似文献   

3.
《钢结构》2008,23(12):98-98
2008年10月18日,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太阳能幕墙并网发电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中国首座“太阳能大厦”正式投入使用。在现场可以看到,这座“光电大厦”看上去酷似一块“线路板”。主体建筑高26层,其主体及附属建筑能接受阳光照射的外墙面、天窗、平台等近3万m2的部位,全部安装了由中国新能源企业——英利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呼吸式太阳能玻璃幕墙”。  相似文献   

4.
并非每一座建筑自建成以来就能成为“主角”,例如附属建筑作为主建筑的功能补充或衍生空间,它们更像是“配角”一样的存在,虽然体量一般较小,但并不妨碍其成为独树一帜的构筑物。主建筑与附属建筑,往往互为依存而又相互独立。功能性是附属建筑的首要设计条件,而如何在实现功能要素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构建出其空间形态,使其获得鲜明建筑个性,赋予其独特之美,无疑更加考验建筑师的功力。本期选择的两个项目,都是小而美的另类附属建筑,建筑师通过巧妙的构筑手法,化平凡为不凡,构建出独具美感的功能性建筑。noa打造的“Hubof Huts康养小屋”如同创造了一幅颠倒的奇幻景观,使之成为酒店的又一新地标;继景设计的“美贺之塔”则将平平无奇的水塔打造成了极具艺术性,犹如雕塑品一般的建筑景观。这些别具匠心的附属建筑,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即使是依存主建筑而“生”,也能创造出独立美感,拥有属于自己的光环。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2014,(1):156-177
正海南海口2009-2011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海口市西部,新的城市组团北部,用地北侧滨海,周围相邻酒店、公寓、城市公园等。包括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两大功能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建筑主体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将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整合处理为一个巨大的完型体量,匍匐在南中国海滨,成为城市南北向景观轴线的结束与高潮。作为新城中心区轴线的底景,这一庞大的建筑有着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海口市西部,新的城市组团北部,用地北侧滨海,周围相邻酒店、公寓、城市公园等。包括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两大功能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建筑主体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将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整合处理为一个巨大的完型体量,匍匐在南中国海滨,成为城市南北向景观轴线的结束与高潮。作为新城中心区轴线的底景,这一庞大的建筑有着明确的、与新城中心合一的轴线,同时,又因地形、海  相似文献   

7.
<正>燕京饭店改扩建项目位于西长安街,由海航集团投资改造升级为五星级酒店。受规划条件限制,改造中保留了原建筑主体,对裙房及地下室进行扩建,因此为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原设计主楼为小开间剪力墙结构且层高很低,只有2.9m,经反复研究比选,最终定位于高端城市商务酒店。采用"三改二"方法,即用原来的3间客房改造成新的两套客房,增加卫生间及附属空间,并很好地解决了管线与层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字楼     
《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26-127
”人”字楼是一个为2010世博会设计的,集酒店、运动、会议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概念是将两座建筑合二为一。第一座由水面升起.象征着躯体.内设运动中心和水上文化场馆。第二座由地面升起.象征着灵魂.设有会议中心和商务设施。两座建筑向上结合为可容纳1000人的酒店.并形成了中文的“人”字,成为了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9.
《园林》2014,(8)
旅游度假,和园林景观一样,是属于温饱以后的奢侈品。旅游度假酒店景观则是这些年兴起的一个行业新分支。度假胜地总是和山清水秀、轻松休闲相联系,“静”与“雅”成为景观的特色,要求设计师尊重并善于利用环境,将酒店建筑本身的定位与空间功能组织作恰当的处理和把握,创造舒适并能令游客驻留的度假环境。
  休闲度假酒店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与客户需要,其规划设计与城市酒店的做法相反,外在环境成为设计的主体,而建筑本身退居其次。这种外向性的规划设计,要求投资者与景观设计公司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使酒店成为载体,使环境成为主要观赏对象。  相似文献   

10.
北京 天津     
华贸中心打造经典现代建筑群;首家全复式酒店将落户中关村;北京银泰中心主体开工;“光盘”和“鼠标”建筑亮相中关村  相似文献   

11.
世茂深坑酒店主体建筑位于地质深坑内,依崖壁建造,为独特的两点支承结构体系。地上建筑2层,地下至水面建筑共14层。酒店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框架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本文介绍了该工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地基基础设计、结构布置和结构分析计算,着重阐述了抗震性能目标确定、结构体系优化、关键构件安全储备等抗震超限设...  相似文献   

12.
《建筑师》2010,(6):84-85
“华”美术馆的前身是建于1980年代早期的深圳湾大酒店的洗衣房。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这座存在于华侨城西班牙风情主题酒店和典雅的何香凝美术馆夹缝中的旧厂房,因其单调的建筑形式早已成为不为人留意的都市残留物。厂房的所有权方考虑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将其保留并改造为附属于酒店的艺术展馆:  相似文献   

13.
多层主体建筑与单层附属建筑之间一般采用悬挑式基础沉降缝,使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自成沉降体系。因受两单元地基差异沉降的相邻影响,引起沉降较小的附属建筑砖砌体开裂颇为常见。 以某消防楼为例,3层框架结构主楼与单层食堂之间设有悬挑式基础沉降缝。食堂外墙离沉降缝830mm处设有1500mm×1500mm窗洞,与沉降缝相接端部无构造柱,窗洞两侧及窗台无抗裂构造措施。尽管沉降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但在工程竣工后,窗间墙及窗下角出现了三条裂缝。 又如,某泵站综合楼,主楼为4层框架结构,与  相似文献   

14.
周伟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4):131-134,139
武汉生态城碧桂园会议中心酒店项目为一大型会议及度假式酒店。主体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项目所在场地地势变化较大,主体结构一侧临土,三侧临空,常规设计一般在建筑迎土面设置独立挡土墙,挡土墙与主体结构脱开,结构受力清晰。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方案综合比较,最终采用挡土墙与主体结构整体设计的方法,满足了建筑的功能及布置要求。  相似文献   

15.
白鹂 《新建筑》2009,(5):66-72
以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的建设为例,探索超前、独特的酒店文化。提出:城市豪华酒店应对城市的文化积淀、历史保护、文脉延续有所贡献;酒店建筑是城市建筑的“气孔”,酒店建筑要带动周围的文化环境;成功的酒店建筑一定只属于它所在的地域;酒店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激发起新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室内设计与装修》2024,(2):104-109
<正>既下山·文郁堂酒店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的钟英街上。呈坎,地处黄山,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它依循《易经》的风水理论布局建成,亦是集徽文化之大成者。酒店主体为2座明代时期的建筑,分别是新安中医世家及徽州盐商府邸,为古时的官商大户人家,分别于2001年、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对于本次酒店的修缮工作,设计团队强调了历史遗存的原真性,在遵循“修旧如初”的理念基础上,以最新的工艺和材料追寻建筑的本真,在山水间打造一处“内心的边境”。  相似文献   

17.
某温泉国际大酒店是位于福建漳州市的在建五星级酒店,主楼高为六层,附属楼高为四层,属于大型公共建筑。该工程为大底盘结构,其中主体结构二层楼板开洞面积较大,为平面和竖向不规则结构。针对结构方案设计面临的结构体系选择、建筑要求的可供700人使用的大型宴会厅和三层挑高的大堂等要求,主体结构分别采用了混合结构、大跨度的网架结构和型钢混凝土越层柱等结构形式,既满足了业主对于酒店多功能、多用途等方面的要求,又保证了结构布置合理,技术可行,各项设计控制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在视知觉认知建筑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由于经验、背景、专业程度都不尽相同,在认知过程中会出现视认知差异,进而从视知觉的角度可以将主体分为“大众”与“精英”两类,并总结出各自在认知建筑客体过程中的不同视知觉特性。  相似文献   

19.
工业厂房与酒店这两种不同类别和用途的建筑空间,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命题下,产生了密切联系。本文搜集整理了近十年来我国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酒店的案例,总结了我国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酒店的特点,并通过对仓阁酒店、阳朔糖舍酒店、平江府酒店3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归纳了改造设计的4个难点,总结出应对设计难点的策略,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向姝胤  向科 《南方建筑》2018,(3):122-127
文章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空间公共性存在“纪念性”与“日常性”的两种不同理解,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设计案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在建筑选址、布局、界面以及功能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继而反思了两种不同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实质以及其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基础。最后提出为真正实现空间公共性,应充分体现主体“人”的价值和主动性,倡导从纪念性转向日常性,从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