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确定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钢材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矩形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荷载-位移关系;通过算例分析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不同参数(如轴压比、长细比、宽厚比和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对构件P-△关系曲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轴压比、宽厚比、内填混凝土的强度及构件的长细比对构件的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钢管混凝土偏压构件受力性能实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5根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的实验,结果表明,偏心率对钢管混凝土偏压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最为显。  相似文献   

3.
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钢管初始应力对钢管混土构件工作性能影响的主要原因,及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对轴压,压弯和压弯扭剪构件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验算公式和限制钢管初始应力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了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的实验研究,及普通钢管混凝土的缺陷.分析了混凝土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种新型式的自应力钢管混凝土──钢管自应力钢管混弟土.实验结果表示:钢管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既实现了相对永久性的自应力,又弥补了混凝土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的不足,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自应力钢管混凝土实现型式.  相似文献   

5.
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的弹塑性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基于纤维模型的分段分块的杆系结构有限元方法,推导了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弹塑性刚度矩阵,提出了计算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弹塑性稳定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采用提出的方法和程序,计算了圆管截面的钢管混凝土轴向受压、偏心受压长柱的弹塑性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试验和理论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力特点和工作性能,研究了轴心受压长柱及压弯构件的受力特点,并简要介绍方(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构件力学性能和破坏特点。  相似文献   

7.
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性能三参数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深入研究套箍系数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中,发现并用试验证明了仅用套箍系数这一综合参数不能全面衡量和反映参数变化对钢管混凝土破坏模式、承载力、延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研究和参数分析,确定了利用套箍系数衡量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合理适用范围;提出了用钢管混凝土3个基本参数(试件含钢率、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屈服强度)来衡量和反映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方法;并通过回归分析给出了基于这3个基本参数的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轴向力-纵向应变关系曲线,复杂应力场中钢材纵向(横向)应力-纵向应变关系曲线、核心混凝土纵向应力-纵向应变关系曲线和紧箍力-纵向应变关系曲线的简化计算公式,简化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及其在钢管混凝土数值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本文简要回顾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对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在钢管混凝土数值分析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一种适合于钢管普通混凝土和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构件数值分析中的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钢管初应力对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4个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无初应力和有初应力构件的荷载-挠度关系曲线、荷载-纵向拉应变和压应变的关系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有初应力时对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钢管混凝土中内配钢骨与混凝土黏结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中内配钢骨与混凝土黏结性能,共进行了18个钢管混凝土试件的推出试验.研究了两种内配钢骨与混凝土界面黏结机理和黏结应力分布规律,采用正交试验分析获得了各因素对黏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实测数据提出了黏结强度经验计算式.试验结果表明:内配工字型钢和内配钢管的黏结应力-滑移曲线均包括3个阶段,即胶结段、非线性初滑移段和滑移段;影响工字型钢极限黏结强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工字型钢截面尺寸、黏结长度、混凝土强度,其极限黏结强度随工字型钢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增大,而随黏结长度增加而减小;影响内配钢管极限黏结强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内配钢管截面尺寸、膨胀剂掺量、黏结长度,其极限黏结强度随内配钢管截面尺寸和膨胀剂掺量增大而增大,随黏结长度增大呈减小趋势;峰值荷载下两种钢骨的黏结应力分布曲线均呈负指数分布,其中工字型钢翼缘外侧平均黏结应力约为腹板的1.77倍;钢管混凝土中内配钢管与混凝土黏结性能优于内配工字型钢;与其他学者成果的对比证明本文黏结强度计算式具有较好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钢管混凝土的等效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现有钢管混凝土本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将钢管混凝土简化为同一尺度的横观各向同性体来研究,并在弹性条件下利用应变能相等原理得到了宏观弹性系数,同时根据试验结果假设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各模量为二次抛物线变化,建立了钢管混凝土这种组合结构新的等效本构关系.并结合具体算例研究了弹性条件下材料强度变化和含钢率对各模量的影响,同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本构关系具有理论依据明确,参数易确定,能很好地反映组合构件材料物理性能的优点,为钢管混凝土结构进一步进行数值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钢管与混凝土界面黏结机理,参考规范引入钢管几何缺陷的方式,以低阶屈曲模态表征钢管整体几何缺陷,高阶屈曲模态表征钢管局部几何缺陷,在黏结界面插入面-面接触单元并设置100层接触对,通过库伦摩擦滑动准则定义界面黏结-滑移行为,利用ANSYS重启动分析功能实现化学胶结力逐步丧失过程,建立了含几何缺陷的钢管混凝土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钢管低、高阶屈曲模态适用于模拟钢管整体、局部几何缺陷,叠加后的缺陷大小可模拟±0.5%钢管外径D的几何缺陷。有限元模型可对每级荷载步进行检测,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推出过程中的时变状态,成功再现了钢-混黏结界面由试件两端向中部逐步发生剥离的过程。与两类黏结滑移曲线对应的钢管整体几何缺陷为:形成拐点后呈下降趋势的黏结滑移曲线与直线状母线的低阶屈曲模态对应,形成拐点后仍缓慢上升的黏结滑移曲线与曲线状母线的低阶屈曲模态对应。钢管局部几何缺陷可归纳为周期性波峰状缺陷,提出了局部几何缺陷波峰数目与钢管径厚比、黏结长度、混凝土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性能的解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钢管壁的局部屈曲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用能量法计算了在均匀压力作用下管壁的局部屈曲临界应力,得到了矩形钢管混凝土钢管板件的局部屈曲系数k=10.67。  相似文献   

15.
总结现有的砼本构关系,经过试验和理论分析,修定了基于弹塑性理论的砼本构关系;确定了四参数强度准则的参数,使之适合于自应力钢管轻骨料砼的核心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新型泵送钢管混凝土的研究技术路线 ,利用高效减水保塑剂、粉煤灰、膨胀剂等原材料 ,设计了一种新型泵送钢管混凝土配合比 ,成功地应用于武汉市江汉三桥、湖北省姊归龙潭河等钢管混凝土大桥 ,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要求 .现场施工情况表明 ,该混凝土具有可泵性好、低坍落度损失、高强、早强、自密实及补偿收缩等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建立可承受压弯剪(扭)的三维钢管混凝土梁单元,用双线性随动硬化模型模拟外包钢管的本构关系,对核心受拉和受压混凝土采用不同的非线性材料特性.利用自行编制的程序,对各种钢管混凝土构件进行荷载-变形全过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钢管混凝土三维非线性梁单元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建立可承受压弯剪(扭)的三维钢管混凝土梁单元,用双线性随动硬化模型模拟外钢管的本构关系,对核心受拉和受压混凝土采用不同的非线性材料特性。利用自行编制的程序,对各种钢管混凝土构件荷载-变形全过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7根配筋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柱和1根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对比柱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纵筋配筋率、轴压比和钢管壁厚对配筋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和性能退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筋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加载中后期,配筋试件的纵筋屈服,强度得到发挥,配筋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较普通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试件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耗能性能提高,且纵筋配筋率越大,配筋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也越大。轴压比和钢管壁厚对配筋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普通圆钢管混凝土柱相同。  相似文献   

20.
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了该种构件承载力的组成及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分析了各阶段构件的承载能力,认为:钢管混凝土柱的计算可分为使用阶段和极限承载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荐公式,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