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我国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对从事传媒工作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也不例外。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广大观众对广播电视行业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就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为如何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也呈急剧增加。如何加大校企合作,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形成有特色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及运行为背景,从组建、管理、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介绍了机器人创新团队这种以本科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创新学习为目的的本科生研究型学习形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对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明确了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管理、双导师制度、课程教学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多维视角构建了卓越工程师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了相关实践。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校自动化专业近年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就自动化创新班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介绍了其组建、培养和管理过程。同时,笔者就因材施教、多层次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介绍了自动化(本硕连读)创新班和国内外交换生联合培养,并就上述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培养途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动化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中介绍了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的起源及在国内外高校中普及的情况。为适应教学主导型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增设基于TRIZ的工程技术创新方法论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推广工程案例教学法和以科研优势带动开放实验室建设以及工程应用型教材建设等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特征,以应用为指导,从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等方面,较系统地讨论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知识体系的优化、培养方案的实施等内容,就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计算机课程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才能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文章主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研究方式,结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探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希望能够为职业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当前的新闻传播格局,也给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育院校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新媒体时代应用型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当前体育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提高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以ESP-CDIO为指导,结合IT企业需求和工程应用,以计算机工程应用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框架,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机制。基于ESP-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实践改革,对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本文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对自动化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并实践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1433"培养模式,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本文探索了一种技术实践型、集成创新型、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集多种热点消费类电子产品综合开发的电子导游仪的设计为例,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引入大项目教学。笔者提倡因人施教,实施差异性、个性化教学,由兴趣驱动学习,建立了科学健全的考核体系,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人特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