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惠安女服饰元素的特色融入导游制服的设计中,使导游制服的时尚、审美与地域文旅的整体风格相统一,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三大渔女之一的惠安女着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结合文史资料的方法,追溯惠安女特殊族群的形成渊源及其特殊服饰文化成因,总结出惠安女着装兼美观、实用于一体,是地理气候、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以惠安县大岞村惠安女着装为典型代表,将大岞村惠安女服装形制的百年变迁划分为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后及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服装形制特征展开研究。同时结合实物测量数据,总结出每一阶段大岞村惠安女的着装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并从中吸取经验,结合现今社会形势,进一步为保护与传承惠安女特殊的服饰文化寻求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振岳  高卫东 《纺织学报》2008,29(11):103-106
 作为服饰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惠安近代服饰纹样是依存于其特有服饰之上的一种精神艺术与物质艺术共融的表现形态。通过对惠安近代服饰纹样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对惠安近代服饰纹样的发展缘由、服饰纹样的主要题材及其表现手法、服饰纹样的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与总结。其纹样的发展缘由,应与惠安女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观念以及惠安族群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交融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其文化寓意的主题则凝聚了惠安女的智慧,表现了她们向往和追求美好愿望的渴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让设计师对台湾雅美族服饰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促进台湾雅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实地调研论述台湾雅美族服饰艺术特征,运用服装设计与民俗文化理论分析方法,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习俗、人文因素4个方面分析其服饰形制形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带有神秘色彩的东方服饰文化逐渐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一股中国风已悄然进入世界服装设计领域。近代惠安女服饰的造型特点与现代时尚界的流行元素的相似点;服饰色彩与世界性时尚的色彩相近似;服饰纹样也受到时尚界的关注;腰部装饰与时尚腰饰的流行相碰撞……为让惠安女服饰发扬光大,如今的惠安女服饰设计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现代元素,在风格和色彩上更加简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许不远的将来,更多带有我们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作品将会走向T型台,引导时尚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游功惠 《西部皮革》2022,(2):118-119,122
传统服饰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符号的象征,承载了中华传统思想观念,系统折射了民族性格、审美情趣、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其寓意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文化个性,有助于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近年兴起的古风手游通过影响审美范式促进了大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感知与认识,从古风手游助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记忆的传承和传播入手,透析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面...  相似文献   

7.
王涵 《西部皮革》2023,(9):108-110
纹样元素是瑶族服饰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极具民族服饰特点。文章深度挖掘了瑶族服饰元素与文化特征,并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了瑶族纹样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与应用,旨在使广西瑶族刺绣纹样服饰设计与现代服饰潮流相融合,并以此进一步促进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潘树章 《印染》2021,(4):72-73
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纵观历史,民俗是民间文化的分支,古老民间文化在经过历史洪流的洗礼后,靠着人们耳濡目染,在世代之间传承。民俗文化传承,是贴合民众生活的扬弃式传承,代表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民俗文化一直如同河床上的一个个渡口,对其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纵观古今,唐王朝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其以开放包容、革新除弊的政治理念开辟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时代,古老的丝绸之路将泱泱华夏的文化礼仪传播四海。唐代服饰与民俗的结合为我们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让我们如同一叶扁舟行于历史星河之上,纵情欣赏无数璀璨与耀眼的文化之星。唐代服饰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国应积极培养非遗保护者和传承人,打造一支强大的非遗研究人才队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研究生的非遗社会调研能力培养至为重要。《唐代服饰文化研究》介绍了光辉灿烂的唐代服饰文化,为哲社类研究生的非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浅析惠安女的服饰造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一期我们介绍过惠安女的服饰色彩特征,这一期将对惠安女的服饰造型特征作浅要分析。福建惠安女的服饰除了亮丽的色彩组合.还有独特的样式和装饰手法以及丰富的外部装饰,这些形成了惠安女服饰的另一特征。  相似文献   

10.
独特的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个女性群体,她们的服饰常被描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服饰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服饰,袱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闽台民俗体育服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起到身份的识别及美化的作用,而且还是民俗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及社会制度等内涵。由于近几年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闽台民俗体育服饰的传承正经受极大的挑战,民俗体育服饰的改革与保护已经成为现在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由于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我们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时尚潮流讯息,更多的人将目光集中在前卫的、新潮的服饰之上,这种现象的出现给国内传统服饰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带来不小阻碍。传统服饰文化蕴含着祖辈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不断深入,为了使中国优秀的服饰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结合现代人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以吉林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现有展示途径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地域特性总结出高效且合理的发展方式,希望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服饰文化是一个传统且又完善的艺术体系,经过自古至今的发展,它不仅包含了浓郁的地方气息,而且展现了我国在艺术上多样性的一面。从长远发展来看,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也会成为艺术领域的一个内在发展趋势。以北方民俗文化中的服饰部分事例进行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民俗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及体现,继以更深入地探讨民俗文化在服饰设计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产物,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明。作为一种载体,服饰承载着各种特定文化符号。赣剧艺术与赣剧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文化精神,始于对大自然形象的模拟与想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受地域文化、剧情形象、戏曲程式等因素影响,赣剧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研究赣剧服饰的服饰发展与设置,重新审视其中美学特质与多元文化价值,思考现代赣剧服饰的审美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柳文花 《西部皮革》2024,(4):151-153
藏族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藏族服饰元素应用于动画角色设计中,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藏族服饰文化,也有助于丰富动画影片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文章介绍了藏族服饰的类别和款式,分析了现有藏族题材动画影片的角色设计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藏族服饰元素融入动画设计的途径。希望通过此研究推动民族文化题材动画的发展,助力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相似文献   

16.
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岭南独特的传统服饰文化和服饰技艺。通过对岭南传统服饰文化的背景分析,提出岭南传统服饰在材料、纸样、工艺等方面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岭南特色服饰技艺与特征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究。分析表明,岭南传统服饰文化特征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必然选择的结果,岭南传统服饰文化体现出自然文化、兼容文化、开放文化、移民文化等特点,使其独具地域特色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各地婚礼服饰文化的发展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丰富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苗族的婚嫁服饰更是如此,是集历史,审美,工艺,文化与传统与一身的重要载体。文章介绍了融水县主要片区的婚嫁服装的特点和差异,向更多的人展示其审美特征,探讨融水苗族婚礼服饰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起到丰富当今婚礼服添砖加瓦和传承保护融水苗族婚礼服饰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究了传统云肩服饰与现代影视服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传统云肩服饰文化的分析和认识,以影视剧《延禧攻略》中的人物云肩服饰举例分析,结合现代影视剧服装设计出一系列创新的云肩服饰,有益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练昊欣  王忆雯 《西部皮革》2023,(15):100-102
在中国服饰的历史进程中,汉代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徐州汉俑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依托汉代文化资源,从服饰文化的视角打造徐州汉俑IP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汉代服饰文化,活化徐州汉俑的形象。文章对汉代服饰进行了历史溯源,分析了汉俑服饰的款式、色彩、配饰,研究了融合汉代服饰的汉俑IP设计。  相似文献   

20.
白裤瑶服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白裤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为了进一步了解白裤瑶人的服饰审美取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物考察,文章着重从造型、色彩、纹样等方面介绍了白裤瑶服饰,并探索南丹白裤瑶民族服饰美学的价值,希望借此推动白裤瑶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