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侏罗系三间房组含油井段长、储层差异大、油水粘度比低、注采井网不完善,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着油层水淹差别大、储量损失大、产量递减快、开发效益差等问题。通过储层沉积成因分析及各向异性精细刻画,结合储层水驱油机理、生产动态和钻井资料,分析油层的水淹特点和规律,总结出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轻质油藏高含水期应根据储层规模和剩余油储量丰度来优化井网重组层系,完善注采关系,最大限度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颗粒或凝胶类深部调驱体系对改善人工裂缝不发育井区的水驱效果不明显;高含水后期应侧重于转换开发方式提高驱替剂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气水交注或顶部注气稳定重力驱能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大港油田大部分油藏已进入注水开发后期,油藏递减和含水上升难以控制,注采关系有待改善。为了提高地下原油采收率,应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对油藏动静态特征进行了准确认识,重建地质模型。针对油藏高含水期水淹水窜特征,采用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手段,1986年在注采井网完善、构造简单、油层单一且连通性好、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展了聚合物驱三次采油实验,提高原油采收率9%。并根据××油藏聚合物驱油的实际情况,通过聚合物驱油动态监测、示踪剂跟踪分析、聚合物驱油后密闭取心井岩心剩余油分布、水洗规律等特征综合研究,重新认识了该油藏实施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为油藏进一步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套老油田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3.
复杂断块油藏在开发后期面临综合含水率高、地层能量不足、剩余油分布复杂、井网适应性差等问题。以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部垦71断块油藏为例,基于水驱油藏的油包水和水包油2种油水分布状态,利用理论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单层系边外注水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从采液端和注水端的受力分析可获得单层系开发的合理注水量、合理采液量和合理注采井距,单层系开发的合理注水压差、合理注水量、合理采液量是影响其剩余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的关键因素,对油层合理地层压力水平及剩余油二次富集起主要控制作用。通过加大注采井距至油水边界外围,以2.9倍含油条带宽度为合理注采井距的临界值,采用短注长静置的非对称周期注采方式,建立单层系边外注水开发模式,有利于保持单层系的压力系统稳定和提高剩余油波及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场实践表明,采用单层系边外注水开发模式后,垦71断块油藏日产油量提高至254 t/d,含水率控制在93.7%,采收率提高至31.53%,采油速率提高4.9%,显示出良好的增产效果。单层系边外注水开发模式解决了高含水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的剩余油分布分散、水驱波及率低和井网适应性差等难题,可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套油水系统层状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含油带窄,注采井网完善难度较大,油井投产后普遍呈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在层系细分适应性、合理井网优化和精细注水方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油藏开发模式,有序细分层系调整,开展切割式注水、非主力层注水等精细调整,使目标区块采收率提高了3%左右。研究成果与调整实践对同类油藏合理有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6,(9):80-82
D5油藏进入中含水期后,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主力油层普遍见水,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采液、采油指数下降,油田递减加大,同时水驱油效率降低,局部剩余油富集程度仍旧较高,依靠单一的注采调控手段挖潜难度增大。结合油田动态响应,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实施分区域注采调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井网加密调整预测等油藏开发试验方案,对比方案结果指出,D5油藏应调整分区域注采比,在油藏北部剩余油富集区域实施对角井网加密,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江苏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在当前油价下传统的开发注采井网调整模式投入大,适配性差,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提高。为探索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经济高效的调整模式,在明确现有井网条件下水驱潜力及剩余油分布状况下,利用数模手段开展拟均质油藏、多层油藏和相控条件下井网优化技术对策研究,形成了一套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注采井网再优化技术。分别在江苏油田高7、陈2区块进行了现场实践,实现了区块稳产和提高水驱采收率的目的,对江苏油田高含水后期井网调整挖潜剩余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高含水期油藏水驱精细调整技术方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胜利油田为代表的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和水驱调整技术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为适应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挖潜的需要,近几年储层构型研究、低级序断层描述和层内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层系细分重组,采取井网加密调整和完善注采系统等措施改善了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分析了制约整装构造、复杂断块和低渗透油藏大幅度提高水驱采收率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水驱精细调整的技术方向。在陆相油藏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层系细分重组,采取井网立体加密调整、水平井单层开发、改善水质、调整注水产液结构等措施,在井网优化调整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各种工艺技术对储层进行控制和改造,实施精细注水和有效注水开发,提高注采系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均匀控制驱替剖面。   相似文献   

8.
针对江苏屋脊式特高含水边底水油藏如何强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问题,在深化人工强边水驱敏感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目标区块油藏地质参数建立概念模型,模拟了注水时机、注采井网、注水方式、注采参数等因素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确立了人工强边水驱的技术政策界限。根据研究认识,对永25断块停采的特高含水油藏开展了人工强边水驱试验,现场应用取得较好增油效果,为特高含水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开发初期、调整完善注采井网、扩边增储、剩余油研究及配套挖潜技术等方面,对该断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做法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剩余油分布形式及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分布,从地震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主导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面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为例,提出了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鉴于研究区油砂体平面叠合情况、物性差异等地质特点,以及纵向单层动用程度差别大的状况,首先采用相似性的原则,对层系井网细分重组;同时对原井网开展注采井网完善、充分利用水平井挖潜等方式,对研究区进行了井网三维立体重组加密调整。根据油藏特点,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主力油砂体采用二元复合驱,其他非主力油砂体进行水驱调整挖潜。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注入参数。研究表明,采用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比"复合驱"与"井网调整"二者单独作用之和高出2.19%。  相似文献   

11.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注聚合物参数、强化注聚合物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等措施,单元采收率提高了6%~12%,而且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针对油水过渡带的稠油油藏,根据其井间剩余油富集、水驱效率低和水侵彩响大的特点,实施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和水侵治理等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3.8%.同时,发展了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配套形成了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又提高单元采收率3%~5%,使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均质型五里湾长6油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平面上水驱波及半径增大,剩余油分布复杂,剖面上注入沿高渗层段突进、低渗层段难动用,常规的注采调控技术手段挖潜难度大。针对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如何稳产及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核心技术难点,本文在深入剖析开发矛盾基础上,立足一次井网水驱,通过对聚合物微球驱的矿场实践及应用效果总结,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同类油藏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具有较强的技术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及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北一号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边底水发育,早期开发采取一套不规则基础井网控制主力油层、边认识边布井的开发模式,油井投产后普遍出现地层能量较弱、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应用灰色综合评价技术对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地质影响因素和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在油藏剩余油、加密调整潜力分析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有针对性地转变油藏开发模式,调整层系井网,充分动用挖潜油藏剩余油.研究表明,调整对策能有效减缓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速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油藏井网综合调整技术在文51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濮城油田文51块在注水开发中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 水驱动用程度低,油藏开发效果差的特点,通过对油藏精细描述,在弄清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对开发井网进行综合调整,完善了注采井网,实现了多层砂岩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对象的转移,提高了二、三类层水驱动用程度,降低了综合含水,年产油增加,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该方法对同类油藏开发井井网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常规地质统计技术及网格粗化近似技术在油藏剩余油饱和度求取过程中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优选性能稳、算速快以及无网格定向效应优势的流线数值模拟方法,以达到利用水驱开发油藏三维流线模型来研究工区流线分布与剩余油配置关系的目的。由研究结果可知,流线推进特征时间同层系调整时间吻合,小层剩余油分布及水线推进规律匹配,井组剩余油分布同沉积、断层以及温度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相关。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工区注采井网系统,并考虑在局部井组采用针对性的热水、蒸汽驱替,克服原油温敏效应,以提高采收率。通过研究,明确出油及来水方向,找到当前注采流线未能波及的剩余油富集潜力区,为下一步调整井网挖掘剩余油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对JS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开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力层系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出现明显递减;部分层系注采井网不完善,注水效果较差;砂体间动用差异较大,层间矛盾突出),开展了对GJ油田G6断块构造及储层的再认识,将储层物性与开发表征相结合,找出内在规律,制定出较为符合油藏特点的调整方案,实施后取得了增加动用储量和水驱储量,提高采油速度,提高采收率,取得了好的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7.
濮城油田文51断块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长期注水开发造成井况损坏严重,注采井网遭到破坏,剩余油集中在井况损坏区、断层高部位、注水切割区及河道砂体注入水流线未波及的井间滞留区。剩余油的挖潜依靠多元化配套技术,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控制储量和动用储量,从而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姬塬油田长63油藏属于超低渗油藏,现有井网难以形成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油藏趋于衰竭开采,亟需对现有井网的注采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井网加密调整提供理论支持。为此,优选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采静压差、见效比例、见水比例、投产满2年单井产能、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驱体积波及系数和动态采收率9个评价指标,引入综合权重,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超低渗油藏井网注采效果评价模型,对研究区长63油藏进行了井网注采效果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63油藏井网的注采效果差,需要立即进行井网调整。评价结果符合油藏目前的生产状况,证明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为超低渗油藏现有井网注采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扣13断块生物灰岩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扣13断块是典型的裂缝性生物灰岩,地下构造破碎,有些区块注采井网难以完善,储量动用差,油井投入开发后很快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为9.18%。通过对整个油田开发动态的分析,找出了影响裂缝性生物灰岩断块油气藏开发效果的因素,认清了断块的油水流动关系,以及注水驱替情况和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精细的历史拟合,提出了提高采收率对策。生物灰岩油藏可以采取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等水动力学方法提高水驱波及程度,同时充分利用老井侧钻技术进行调整挖潜,改变开发方式,增加注水井,完善注采井网,能大大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五里湾为代表的特低渗均质型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平面水驱均匀推进,水驱波及半径增大,剩余油零散分布,剖面上主力小层动用程度高,剩余油呈米~厘米级规模相间分布,常规的注采调控技术动用难度大。此类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如何稳产,如何提高最终采收率是油藏面临的核心技术难点。本文在深入剖析开发矛盾基础上,立足一次井网水驱,寻找挖潜的技术潜力,通过理论研究结合矿场实践,形成了以精细单砂体动用技术、不稳定注水技术和空气泡沫驱为核心的稳油控水技术系列,实现了剩余油的精准动用且提高采收率发展趋势良好,同时形成的各项技术对同类油藏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具有较强的技术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