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3)
《民法通则》中关于债权转让行为,债权人需要征求债务人同意,《合同法》中则修改为债权转让仅需通知债务人即可。对于通知这一法律行为的作用,应理解为债权转让协议仅在通知债务人的情况下对债务人发生约束力。这一变更,体现了债权人对自身财产性债权所享有的自由处分权,体现了立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但关于债权转让通知的主体、时间和方式这些细节,立法没有进行具体规定,在司法实务中仍存在一些争议,这关系着债权受让人及债务人的利益平衡,因此仍需要进一步在理论是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6)
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行中产生的不良资产从表面看是金融企业自身资产的损失,本质上却是全体社会公众的损失,不良资产的增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平稳增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处置不良资产,债权转让往往是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因此本文针不良资产转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人法律地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的现状入手,就代建人、代建人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关的实践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认为:不同的管理办法和委托主体导致了不同的委托性质,并决定了代建人的法律地位.在委托性质上,行政委托和民事代理这两种情况都实际存在,代建人是受委托人委托从事代建项目(全程或半程)管理的代理人或受委托组织,其法律地位由其所处于代理人或受委托组织身份的法律地位决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184-185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赠与是股权转让的特殊形式,公司法没有专门条款调整该行为,导致股权赠与行为的法律适用上存在一定分歧。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调整有偿股权协议转让行为,不能直接用来调整股权赠予行为。应当针对不同的受赠对象设立不同条款进行调整,以利于股权赠与自由和公司人合性保护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5)
破产法规定债权人需依法申报债权,否则不能依据破产程序行使权利。破产程序的设置是为了公平清理债权债务,未申报债权则不能通过破产程序对其债权进行清偿。破产法规定由人民法院确定申报期限,同时还允许未在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债权人补充申报。但补充申报并非是无限期的,未及时申报债权的债权人也会面临不同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4)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指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实践中,经常有股东擅自与外部第三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之情况,对于此情形下的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目前学术界及实务界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从探讨股权的性质入手,认为股权的本质是一种按份共有,股权转让合同作为一种债权行为,其效力取决于债法规范。股东擅自与外部第三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违反的是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不影响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但不能实现股权变动的合同目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7)
<正>土地流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集体土地产权及制度的缺陷,农民没有享受到改革的社会成果,部分征用土地没有合理利用,导致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很多农民没有想到或采用法律手段、走法律的程序,致使已经实现流转的土地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很多是以口头方式来进行转让与托付,没有书面的协议或合同。即使有一些签署了有关的协议和合同,也  相似文献   

8.
正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当发包方出现资金困难没有及时付款时,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停工、缓建的方式来减少损失或达到工程款催收的目的 ;通常也通过签订以房抵款协议来确保工程款债权的实现;当发包方出现资不抵债而申请或被申请破产时,施工方在破产程序中又往往面临如何最大程度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问题。因此,对于发包方资金短缺导致的停工、缓建,以房抵款以及发包方破产的风险分析和应对,对施工企业保障工程款债权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的商品房交易中,付款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一次性全额付款,即在双方签订售房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付清房价的95%,余下5%交房时付清。二是分期付款,一般是在付清首期款后跟随项目的工程进度付款,至交房后付清全部房款。三是银行按揭,其付款方式是按协议逐月向银行付款。那么,居民在购房时,到底选用哪种付款方式最合算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6):170-171
借名购买普通商品房,因只涉及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借名购房协议应当认定为有效,并且协议为借名人提供了主张所有权转移登记的债权请求权基础,也是公证处介入借名购房行为的理论基础。基于公证机构适用法律及其机构性质的特殊,公证处可以出具公证法律意见书预防借名购房纠纷。  相似文献   

11.
《城市燃气》2005,(7):36-36
1.BOT模式的实质是一种"委托管理与经营"所谓委托管理与经营,是指被委托人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指定的权限和事项及约定的期限内,对委托人所拥有的财产或项目进行管理与经营的行为。经营管理人在委托权限内进行的法律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委托人也必须给予认可,这与代表行为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0):94-96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衍生出了委托理财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法律术语。因此,存在发生争议但法院和法官不同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委托理财合同和贷款合同的相关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个合同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3.
PPP项目特许权协议的法律性质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历来有争议,主要表现为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之争。笔者认为,PPP项目及PPP特许权协议中确实涉及诸多政府的行政行为,实践中也有很多PPP项目的政府承诺是以行政文件的形式作出的。但将PPP特许权协议定性为民事合同不仅可以将政府与投资方置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同时也为PPP项目争议案件适用民事诉讼和仲裁作为争议解;矢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利于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向华威 《建筑经济》2022,(7):100-104
首先,分析、识别工程款债权转让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司法管辖、转让合同效力、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等方面。然后,针对债务人和债权受让人提出应对工程款债权转让的建议和风险规避措施,以此确保债权转让合法有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0):118-119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优化了PPP项目的融资结构,丰富了社会投资主体,另一方面,两者的结合导致其涉及法律主体更多,更为复杂的法律关系导致其承担的风险更多元。本文拟介绍PPP资产证券化的模式流程,由此作为切入点分析每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包括基础资产的法律性质以及资产转让法律方式不明确、"专项计划"法律主体资格有待进一步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不完善,由此针对性地提出健全PPP项目基础资产转让机制、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法律地位、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监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易斌  程超 《建筑》2008,(19):51-52,57
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目前通常指后一种含义;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是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3):157-158
公证制度是一项以预防为理念的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商事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公证法律制度的基础保障,以此规避违法行为,确保活动参与者的自身利益。即便发生了矛盾纠纷,公证的强大证明效力或赋予债权文书以强制执行效力,均可以使发生的矛盾纠纷予以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诉讼,节省司法成本,彰显出独特的法治功能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2):86-87
在债权方面既有人的担保又有物的担保,在担保时,债权人应该根据约定实现债权。混合共同担保,在我国法律规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法律混乱与裁判依据矛盾的现象,本文主要阐述混合共同担保的概述,阐述混合共同担保中保证人的顺序利益,分析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之间的内部关系,针对混合共同担保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策     
《Planning》2016,(11)
<正>国务院出台市场化债转股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对市场化债转股作出明确规定。银行将债权转为股权,应通过向实施机构转让债权、由实施机构将债权转为对象企业股权的方式实现;政府不承担损失的兜底责任;禁止将"僵尸企业"列为债转股对象;银行、企业和实施机构自主协商确定债权转让、转股价格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4)
从我国目前房地产转让项目的现状来看,法律限制了诸多房地产转让项目。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法律现状,限制房地产转让项目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经济法律进行分析,法律对房地产项目转让的限制,主要看项目是否符合市场发展需要,在不违反任何法律基础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推进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以保证开发商的权益。本文主要根据房地产项目转让,其相关经济法律经验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望对我国房地产业转让项目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