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新闻     
本刊讯(记者阴志华) 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2005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做报告。会议强调,2006 年,信息产业行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电信强国、电子强国建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2005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做报告。会议强调,2006年,信息产业行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电信强国、电子强国建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旖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电信强国、电子强国的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战略转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成电路》2005,(1):30-31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实现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全行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为动力,高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市场导向,产用结合,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实施信息强国战略,将产业继续做大,进而做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息界》2003,(9):36-3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电子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产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为落实中央这一战略部署,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国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转变,信息产业部决定组织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6.
序言     
<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柴天佑院士认为,虽然对工业人工智能的界定并不明确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工业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核心目标是:针对产品与工艺设计、经营管理与决策、制造流程运行管理与控制等工业生产活动中目前只能依靠人的感知、认知、分析与决策能力和经验与知识来完成的影响经济效益的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7.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以下简称科技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推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2020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一是支撑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24(5):16-16
如何从SMT大国向SMT强国转变,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是关键。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出加快提升我国电子制造产业工艺技术水平与SMT产业技术水平的强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2007,31(4):8-8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电子信息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推进电子强国战略,不断推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良好的开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电信强国、电子强国建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部领导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要求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做大做强日前,在 2005 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情况通报会上,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副部长娄勤俭、苟仲文分别听取了各地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汇报。王旭东部长指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娄勤俭副部长在会上发表讲话,他认为,推动电子大国、电信大国向电子强国、电信强国转变,是时代赋予信息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还全面阐述了信息产业部今后一段时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奚国华副…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未来5-15 年为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的转变。在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八百里皖江奔腾不息,五千年文化灿若星辰——这是传承厚重的安徽;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数字经济擘画宏伟蓝图——这是创新求变的安徽。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安徽迸发出了全新活力,犹如一匹“黑马”突围而出,书写着“中部崛起”的传奇故事。数字经济大潮奔涌,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运营商如何助力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又如何坚持创新引领、紧抓产业机遇,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安徽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钱力。  相似文献   

14.
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全局,以支撑内需潜力释放、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等为主线,坚持一手抓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营造行业内良好的标准化工作环境;一手抓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急需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服务工业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制造业、运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努力向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目标迈进。消费类电子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应集中力量,加强政策支持,努力把消费类电子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6.
部长声音     
2004年重点抓好八项工作第一,加强政策规划指导,促进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第二,坚持为经济和社会服务,推进通信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实力,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第四,加强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五,加大依法监管力度,创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第六,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协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息界》2007,(13):18-18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信息产业强国的关键时期。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推进大公司战略是加快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产业未来年代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信息大国到信息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我国SMT业界和媒体讨论最多的一个命题,就是我国已经成为电子制造和SMT应用大国、但还不是强国;SMT强国是我们未来争取的目标。作为产业主管的信息产业部官员,也在公开讲话中提出“加快推进我国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号召。  相似文献   

20.
(2009年3月广州)由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和中国赛宝实验室共同主办,巨流传媒承办的《电子质量》迎来创刊30年。30年,是中同电子信息产业历经从无到有、质量直国到质量强国的过程,也是《电子质量》历经变革与成长的关键年代。30年,巨流传媒·《电子质量》始终坚持作为中国电子行业的唯一质量权威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