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浅层挡板非聚光型反应器,该反应器结构简单、水力条件好,传质能力强,水力负荷大.当倾斜角度为22°、循环流量为500L/h时,反应器中溶液体积为8.6L,经过2h反应,地表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可达到87.5%.研究了有机物初始浓度、TiO2用量、光照强度、倾斜角度和循环流量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桥梁上纵连板式轨道结构下底座板随桥墩沉降产生脱空区域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纵连板式轨道结构下桥墩沉降与底座板脱空区域间映射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底座板随桥墩沉降的位移曲线,并与有限元模型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在单墩沉降、相邻两墩沉降和相邻三墩沉降3种工况下,对不同沉降量产生的脱空区域范围和间距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析模型可用于求解纵连板式轨道结构下底座板由于桥墩沉降产生的脱空问题;单墩沉降下底座板脱空区域范围和脱空最大间距随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邻两墩和三墩沉降工况中,脱空区域间距值与桥墩沉降处相邻的两跨梁夹角有关,且某一桥墩的沉降值产生变化,只会对相邻桥墩的脱空区域间距值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蜂窝板传热元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CFD软件FLUENT对蜂窝板传热元件板间空气的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中心间距为19mm的蜂窝板传热元件在不同质量流量情况下的换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在300〈Re〈5000范围内Re与Nu和Re与阻力系数.厂关系的拟合公式,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平板以及蜂窝中心间距为19mm、25mm和38mm的蜂窝板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对4种传热元件换热性能和阻力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蜂窝板的换热性能比平板的好,而平板的阻力性能较好:3种蜂窝板中,中心间距为38mm的蜂窝板换热性能和阻力性能都较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粉尘粒子在电场中荷电速度快、沉降缓慢的特点,以收尘电场为目标函数建立极间距的优化设计模型;以粒子有效驱进速度为目标函数建立极-板间距优化设计模型;对优化模型进行实例模型计算,同时对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宽间距长芒刺电除尘器电场结构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固定床和回转窑工艺的褐煤热碎裂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床工艺中产物碎裂程度随温度及入料粒度增加而增加.当温度为400~700℃、入料粒度为6~13mm时,总碎裂率α为20.43%~36.94%,粉化率β为5.03%~9.24%;入料粒度增为20~25mm,α由25.03%增至80.63%,β为4.35%~5.60%.回转窑工艺中回转速率为褐煤碎裂主要因素,当温度为105~230℃、入料粒度为13~20mm、转速为5r/min时,α为66.67%~78.41%,β为10.26%~14.78%,产物碎裂、粉化程度较高;转速由3r/min增为9r/min,α由57.63%增至75.82%,β为11.05%~11.88%.通过对热提质褐煤的孔隙结构、挥发分含量及表面相貌分析,得到了褐煤热碎裂的复合生成因素:孔隙结构变化、水汽行为、挥发分析出及热加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针对梭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的凹坑流道,采用ANSYS Workbench进行了相变换热优化研究.以综合传热性能因子PEC、Nu、f为共同的目标函数,研究了梭型凹坑半径R、梭型凹坑长度L、凹坑分布间距P等结构参数对梭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相变换热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梭型凹坑处水蒸气的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平板处的水蒸气体积分数,说明梭型凹坑凸胞板对相变换热有着很好的强化作用,并且梭型凹坑流道的换热性能优于相应参数下圆形凹坑的换热性能.本研究中得到的最优结构R=3mm、L=5 mm、P=24 mm,此时对应的PEC=2.16、Nu=137.15、f=0.187 4.  相似文献   

7.
在闭式循环喷雾冷却系统中,以蒸馏水为工质,喷雾体积通量从0.938 L/(m2·s)增至12.73 L/(m2·s)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微槽群表面的槽道尺寸对喷雾冷却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槽群表面可明显提升换热效果,提升程度取决于槽道尺寸和喷雾流量.小流量(1.146~1.604 L/(m2·s))时,最佳槽面结构槽深、宽、间距分别为0.5、0.4、0.6 mm;大流量(12.73 L/(m2·s))时,最佳槽面槽深、宽、间距分别为0.5、0.2、0.4 mm,在表面温度为80℃时,其热流密度达202.5 W/cm2.从光面喷雾与微通道流动换热相结合的角度,给出了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强化换热机理;推导了反映蒸发换热特性和槽道尺寸对换热影响的微槽群表面量纲一换热准则方程,可方便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8.
充填料浆的制备是充填采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而全尾砂絮凝沉降更是料浆制备的核心部分.由于全尾砂粒径较小,沉降速度较慢,尾砂絮凝沉降也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采用三种不同的絮凝剂对某金属矿全尾砂进行静态絮凝沉降实验,探究絮凝剂种类、入料浓度及絮凝剂单耗对固液分离界面的沉降速度、全尾砂的底流浓度及单位面积固体处理量的影响程度,并应用Slogistic3方程、Ex-pAssoc方程对底流浓度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应用parabola2 D方程对全尾砂单位面积固体处理量进行非线性曲面拟合.实验结果证明:1#絮凝剂的使用效果要优于2#絮凝剂及3#絮凝剂且入料浓度为20%,絮凝剂单耗为60 g/t,沉降效果达到最优,对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一种新型的NaClO/NaClO2复合吸收剂,在小试级别的喷淋塔装置内进行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通过考察各种工艺运行参数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确定了NaClO/NaClO2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工艺条件:NaClO浓度为4mmol/L,NaClO2浓度为2mmol/L,吸收液初始pH值为5.5,液气比为25L/m3,烟气流量为20m3/h,反应温度为50℃.最佳工艺条件下,平均脱硫脱硝率可分别达到99.7%,93.9%.NaClO/NaClO2复合吸收剂成本比单纯使用NaClO2要低,而脱硝效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极性高频脉冲电源和自制等离子体反应器,形成了直径为6 mm、长3~5 cm的氩气等离子体射流.当脉冲电压为2~5 kV,脉冲频率为1~3 kHz,氩气体积流量为33 L/min时,等离子体射流的功率为1~6 W.等离子体处理琼脂平板表面的大肠杆菌1~3 min后,产生直径为2~5 cm的杀菌斑.用来处理酶标板小孔内的250 μL大肠杆菌菌液时,05~20 min内可将大肠杆菌细胞密度下降6个对数.等离子体射流的灭菌效率随着处理间距的减小、脉冲电压和频率的增大而提高,但本质上取决于等离子体功率和能量密度.  相似文献   

11.
Underthepressureofincreasinglystrictenvironmen tallawandthestimulationoftechnicaladvancement,hy drometallurgyofcopperhasgotenormousdevelopmentworldwide[1 3] .Nowtotalthroughputofcopperbyhy drometallurgyisincreasingby 2 5%annually .In 1998,thetotalthroughputachie…  相似文献   

12.
聚结—气浮法处理含油污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模拟油田含油量较高的采油污水,以波纹板油水分离器为基础,结合加压溶气气浮的方法对其进行除油效果的研究,重点考察了进水含油量、进水流量对除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50℃,进水流量为70 L/h,聚结板为表面涂有镀锌涂层的板组,加压溶气气浮工艺的除油率可达86.4%,除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ANSYS平台含圆孔薄板的应力集中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两端均匀受拉含圆孔薄板进行应力分析,得出应力集中因数与径宽比及长宽比的关系曲线图表。通过与弹性力学相应结果的比较,证明ANSYS软件对薄板应力集中分析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薄板的应力集中因数除取决于径宽比外,还与长宽比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气粒两相快速热平衡原理,为保证颗粒帘换热器的效率,有必要使气流与颗粒均匀接触。针对颗粒均匀问题,设计一套以多孔板为主要部件的均流装置,并探究多孔板孔径及孔间距对均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板错列布孔,孔径6~10 mm、孔间距35~50 mm 的情况下,颗粒均流效果与孔间距的大小成反比,低于40 mm后不再明显变化;孔径10 mm、孔间距40 mm的多孔板,颗粒均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假发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膜蒸馏处理工艺.研究了进料液温度、流量、p H、表面活性剂浓度及操作时间对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irect contact membrane distillation,DCMD)渗透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同时对被污染膜进行了表征和清洗.结果表明,在进料温度为60.0℃,进料流速为120 L·h-1,冷却水流量为60 L·h-1,进料液p H为1.48的条件下运行100 h后,渗透通量约为66.0 kg·m-2·h-1,并保持99.25%以上的截留率,产水p H为6.82,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总溶解固体量(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未检出,产水满足排放标准.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处理假发废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流道内方柱-分隔板钝体的绕流特性及分隔板长度对尾迹脱涡的影响,对低雷诺数(Re=150)下阻塞比为1/6的流道内的方柱-分隔板结构进行数值研 究,讨论方柱和分隔板的受力及自由剪切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有限流道内,分隔板对方柱的尾流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抑制了尾流区剪切层之间的相互作 用,并在一定范围内使方柱阻力减小;随着分隔板长度L的变化(0D~6D,D为方柱边长),流动特性呈现出3个不同阶段,即当0≤L/D≤1.00时,随着板长度的增加,自 由剪切层沿顺流方向逐渐下移;当1.25≤L/D≤4.50时,自由剪切层在板尾端卷起并在分隔板尾迹边缘清晰地出现二次涡;当L/D≥4.75时,分隔板完全阻断剪切层 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自由剪切层再次附着在分隔板上.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芒刺电极参数对电晕放电及颗粒物脱除特性的影响,建立静电除尘器机理实验台。在不同电压和颗粒物浓度下,分别研究了芒刺厚度δ和芒刺间距L对电晕电流及PM2.5、PM10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芒刺电极的电晕放电和对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脱除能力高于厚芒刺电极,其中对粒径为0.2~2 μm的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提升明显;低电压和高颗粒物浓度时,薄芒刺电极对电晕放电和颗粒物脱除能力的提升尤为明显。随着芒刺间距的减小,电晕电流和颗粒物脱除效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芒刺间距为50 mm时,电极的电晕电流最大;芒刺间距为80 mm时,电极对PM2.5、PM10的脱除效率最高。研究结果为静电除尘器中芒刺电极的设计、选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孔流体分布管铺设长度与流量偏差率的关系研究

王亚朦,刘焕芳

(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

对多孔流体分布管铺设长度的研究可以提高实际工程中水的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多孔流体分布管出流均匀度的变化规律,在多孔流体分布管为长管的条件下,通过对多孔流体分布管工作水头偏差率的分析及铺设长度、铺设坡度、压力水头、滴孔间距对多孔流体分布管流量偏差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减小铺设长度、适当增加铺设坡度有助于减小流量偏差率;压力水头和滴孔间距则对流量偏差率的影响不大;存在一个最佳铺设坡度,使得多孔流体分布管取得最大铺设长度;最佳铺设坡度与铺设长度不是定值。

关键词:流量偏差率;多孔流体分布管;工作水头偏差率;铺设长度;压力水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芒刺电极参数对电晕放电及颗粒物脱除特性的影响,建立静电除尘器机理实验台。在不同电压和颗粒物浓度下,分别研究了芒刺厚度δ和芒刺间距L对电晕电流及PM2.5、PM10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芒刺电极的电晕放电和对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脱除能力高于厚芒刺电极,其中对粒径为0.2~2 μm的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提升明显;低电压和高颗粒物浓度时,薄芒刺电极对电晕放电和颗粒物脱除能力的提升尤为明显。随着芒刺间距的减小,电晕电流和颗粒物脱除效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芒刺间距为50 mm时,电极的电晕电流最大;芒刺间距为80 mm时,电极对PM2.5、PM10的脱除效率最高。研究结果为静电除尘器中芒刺电极的设计、选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