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镁合金及泡沫镁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及生产应用状况,列出了镁合金在自行车、汽车、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指出镁合金生产企业应抓住镁材料的发展机遇,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镁合金及泡沫镁合金产品,在车辆节能减排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要论述了镁合金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趋势:以及镁合金的开发应用领域和前景.我国的镁资源非常丰富,镁锭生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镁合金及其材料的研制开发工作仍然较落后,只有加大开发力度,拓展镁材的应用市场,才能发挥镁生产大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镁工业研究方向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简单介绍了我国镁资源状况以及我国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我国现有镁工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当前许多传统金属资源已面临枯竭之际,强调了加速发展镁工业的必要性。文章从镁冶炼工艺的研究和镁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镁工业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真空碳热还原法炼镁等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和镁合金机械成形、超塑性成形、触变成形和流变成形等技术的开发研究是促进中国镁工业发展的关键。最后对中国的镁工业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镁工业现状与镁合金开发技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何良菊  李培杰 《铸造技术》2003,24(3):161-162
介绍中国的镁资源、原镁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中国镁应用的市场潜力和镁工业的优势和不足,近几年中国在镁合金开发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中国镁工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大镁合金深加工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原镁及镁合金生产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并结合镁工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技术进展,定量评价了2009年我国原镁和镁合金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研究表明,我国皮江法炼镁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还原过程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污染物减排起到了关键作用。与2005年相比较,2009年原镁过程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和温室效应均有显著的降低。其中,温室效应的影响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约三分之一。通过系统边界的延伸,进一步研究了气体保护法生产AM60镁合金的环境负荷,并分析了原镁和原铝在镁合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积累效应。结果表明,原镁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在镁合金生产的积累环境负荷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炼镁与真空蒸馏(还原)罐生产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家琛  李德臣 《铸造技术》2006,27(2):178-181
全球地壳上和海洋中具有极其丰富的镁资源。中国版图内镁资源的储量居世界第2位。金属镁的优点使镁合金成为许多工业领域里必需的金属材料。中国已成为生产镁和出口镁的主要国家。目前镁厂需要的是提高镁的精炼技术(纯度)和开发镁合金的新产品。对炼镁所需的还原罐则是需要延长罐的使用铸命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用复合材料生产还原罐已显示出优异的效果和正确的生产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镁工业现状与镁合金开发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中国的镁资源、原镁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了中国镁应用的市场潜力和镁工业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近几年中国在镁合金开发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中国镁工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大镁合金深加工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国的原镁、镁合金、粒状镁产量及镁产品出口量均有所增长,例如,原镁产量2.68×105 t;镁合金产量6.7×104 t;粒状镁产量6.78×104 t;镁产品出口量达2.09×105 t;原镁产能达4.348×105 t。2003年是我国镁工业又一新的转折点。我国是世界产镁大国,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9.
全球地壳上和海洋中具有极其丰富的镁资源.中国版图内镁资源的储量占世界第二位.金属镁的优点使镁合金成为许多工业领域里必需的金属材料.中国已成为生产镁和出口镁的主要国家.目前镁厂需要的是提高镁的精炼技术(纯度)和开发镁合金的新产品.对炼镁所需的还原罐则是需要延长罐的使用寿命而降低(用者与产者)生产成本,用复合材料生产还原罐已显示出优异的效果和正确的生产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镁合金的应用与发展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耿浩然  崔红卫  赵鹏 《铸造技术》2002,23(4):200-202
针对我国镁资源丰富 ,未来镁合金材质的需求量的状况 ,介绍我校最新研究结果 ;论述镁合金的铸造成形技术、熔炼技术和新型镁合金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现状 ,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镁合金铸造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我国镁合金铸造(包括压铸)的发展概况,阐述了镁合金铸造的工艺特点,在镁合金铸造的熔炼工艺,熔 炼、浇注过程中的防燃保护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提高镁合金的质量,生产出优质的镁合金铸件,拓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张洪峰  田光辉 《锻压技术》2006,31(3):11-12,25
在开发某瞄镜时,为了避免由于质量大而引起的振动失效现象,经充分论证后最终选用了MB2镁合金锻造毛坯,为此进行了MB2镁合金锻造工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将炉膛保温时间、锻床夹板温度、锻打时间等3个主要因素设计成3个水平,共进行了9次试验,并在低倍显微镜下对锻造毛坯进行了流线检查.结果表明,保持锻造时的毛坯温度是保证锻造质量的关键,可通过减少锻打时间、提高锻锤夹板温度等措施来实现.经后续的系列优化试验,最终得到了MB2镁合金在普通锻造设备上的最佳工艺参数,对MB2镁合金的锻造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镁合金压铸件在汽车行业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镁合金压铸件在 2 0 0 0年前将以 2 0 % ~ 2 5 %的速度增长 ,尤其在汽车行业需求量大。文中讲述镁合金压铸件特点和国外汽车行业对镁合金压铸件的需求情况。论述我国应抓住机遇 ,开发研制镁合金压铸件 ,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并向国外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镁合金的特性,并讨论了镁合金贮存、熔炼、精炼以及压铸模具等对生产优质镁压铸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镁合金被誉为21世纪绿色工程金属结构材料。稀土Ce由于具有独特的核外电子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合金化元素,有细化组织,提高合金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作用。综述了Ce在镁合金中的阻燃作用,铈对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Ce对镁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稀土铝锰对高锌镁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Zn15%、Al5%、Re1.5%的高锌镁合金中加入不同含量的Mn元素后。其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加入Mn粉后,含Re的高锌镁合金中的针状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球化。随着Mn粉加入量的增加,硬度逐渐增大,冲击韧性、强度先增后减,出现峰值。当Mn含量为0.4%时,冲击韧性达到最大值5.06J/cm^2,强度也达到最大值227.2MPa。此时,其组织晶粒最细最均匀,针状组织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由原来的细长针状组织变成短粗棒状:当Mn以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到高锌镁合金中时.Re含量依次取为1.5%、1.0%、0.75%、0.5%,冲击韧性在Re含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3.4J/cm^2,强度在Re含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222.22MPa。但是.加中间合金的镁合金的力学性能普遍比加Mn粉的要差。  相似文献   

17.
镁合金熔炼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镁合金熔炼技术发展过程中熔体的熔剂保护法,气体保护法和保护技术的最新发展;重点介绍了镁合金熔体保护技术中减少SF6的使用量、寻找SF6的替代物、合金化阻燃、改进熔炼设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并介绍了镁合金液质量检测的相关研究;提出未来镁合金熔炼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镁合金表面铝涂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镁合金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较差的耐蚀性能限制了其发展,沉积铝涂层技术作为改善镁合金表面性能的新技术得到了关注。综述了镁合金表面沉积铝涂层的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此种技术的优势,介绍了在镁合金表面沉积铝涂层的几种主要方法:扩散铝涂层、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高能束熔覆等,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展望了镁合金表面铝涂层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镁及镁合金的高纯净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各种杂质在镁及不同系列的镁合金的行为及对镁合金性能的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论文指出镁合金高纯净 化是镁合金扩大应用范围的关键之一,而镁及镁合金高纯净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内外已研究成功的镁合金高纯 净化工业技术同今天镁合金的发展需要还有差距,开发新的镁合金高纯净化技术是今后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0.
列举了镁合金汽车零件的典型成形方法,重点阐述了压铸和挤压两种最为主要的镁合金的成形工艺,并列举了几种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上应用的典型实例。展望了镁合金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