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印臣 《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8,(1):29-32
消除管地电位测量时IR降的干扰,修正其引起的偏差是正确评价地下管道阴极保护效果的前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管段和土壤环境条件,用试片断电法测取在最大保护电位下的实际IR降,并合理增加一定的余量后,作为所有地面测取读数所含的偏差。以行标规定的管地电位边界值(-850mV)与这一偏差的代数和作为判断管段阴极保护状态的地面测取读数判据,判断管道的阴极保护效果,是满足生产管理和工程验收的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消除管地电位测量时IR降的干扰,修正其引起的偏差是正确评价地下管道阴极保护效果的前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管段和土壤环境条件,用试片断电法测取在最大保护电位下的实际IR降,并合理增加一定的余量后,作为所有地面测取读数所含的偏差.以行标规定的管地电位边界值(-850mV)与这一偏差的代数和作为判断管段阴极保护状态的地面测取读数判据,判断管道的阴极保护效果,是满足生产管理和工程验收的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作者王敏简要叙述了理地管道的防腐蚀方法——物理防护和电化学防护的原理和分类,强调了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涂层对腐蚀及阴极保护的影响,证实了对老管线实施“热点”保护可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可节省大量维修资金。 相似文献
5.
李家驹 《玻璃钢/复合材料》1994,(6):25-29
本文对厚度有所规定的直径为140~200cm大口径玻璃钢管道进行减薄后应用于地下管道工程进行了介绍。还对减薄地下管道刚性环的位置进行了计算;为更好推广应用玻璃钢新材料,对减薄后管道作为地下管道的刚度(侧壁最大水平位移)和强度问题也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通过实验测量出三叶形和圆形喷丝孔的压力降。发现在较低剪切速率区用平板模型和米勒模型所作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讨论分析了在较高剪切速率区造成误差的原因。对如何应用理论公式计算压力降,从而确定异形喷丝孔中流动阻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将低压静电杀菌技术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缓蚀技术结合起来 ,对循环冷水系统的金属腐蚀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了缓蚀机理,该方法不仅能杀菌,而且能缓蚀,对于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极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玻璃钢贮油罐的防腐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en R.Bogner 《玻璃钢/复合材料》2001,1(2):16-18
本文详细介绍了间苯树脂缠绕玻璃钢地下贮油罐在美国应用的例子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逆流式冷却塔的空气阻力计算中,常常忽略了雨区阻力的计算,包括国标规范与高等教育的教科书等权威文献也未提及,根据工业塔的实测,这部分阻力占全塔空气阻力的1/6左右。本文根据冷却塔设计与运行的实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实验研究成果,经分析总结,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可行的计算方法,经验证与工业塔实测基本吻合,可供冷却塔设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从提高混凝土本体的密实性与防腐能力和维持钢筋钝化性能的化学环境出发,对影响地下隧道衬砌混凝土抗蚀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胶凝材料组分与颗粒级配、高效减水剂与新型高效钢筋阻锈剂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对水化产物相和界面结构的调控与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隧道衬砌混凝土的优化配比为5%~10%(质量分数,下同)硅灰与30%~40%大掺量粉煤灰复合内掺,1.30%萘系或1.25%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与8%还原铁粉或0.05%D-葡萄糖酸钠阻锈剂复合外掺,该多元组分混凝土满足抗渗等级>P20,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1×10-12 m2/s,抗硫酸盐腐蚀系数K>0.80的高防水抗蚀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人工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库语言的编程方法,编制成“陶瓷计算系统”小软件,介绍了其运行操作过程及方法,并提供部分源程序。 相似文献
18.
19.
四元水盐体系相图等水线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为基础,建立了(NH+4、K+),(Cl-、NO-3),H2O四元体系25℃时溶解度计算的热力学模型,借助于计算机计算了该体系所包含的六个共饱点及各相区的等水线数据,以此绘制了25℃该体系等水线相图,并用等水线研究了结晶轨迹问题。 相似文献
20.
L. P. B. M. Janssen J. Prins C. Hoffmann R. J. De Meijer A. W. L. V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1990,89(1):37-47
A new and general model entirely based on physical principles describing the migration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nts in soil is developed.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particular problem of transport of 137Cs in sandy soil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ar as possible compared with the (so far very scant) experimental data.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alculate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to variations in the model parameters is discussed; Fickian diffusion in the solid phase is in this application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paramet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