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200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序上发展态势良好,但各省(区)异质性明显;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水平仍较低,在时序上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基本协调的演变历程,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主要受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创新发展三重制约,且各省(区)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城市快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协调好城市发展和水质之间的关系对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至关重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2—2019年黄河流域11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指数(UDI)和水质指数(WQI),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发展与水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UDI在空间上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规律;水质整体稳定在Ⅱ类,污染物以氮磷营养盐为主;研究期内城市发展和水质整体为良好协调发展,水质和城市发展存在良好共生关系。针对各城市特点,提出通过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和污染治理、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及采取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措施提升水质和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从多个逻辑维度和空间视角研究了黄河流域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在流域水环境与社会经济交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污染及水治理3个逻辑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水环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衡量黄河流域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度;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七大沿黄城市群及61个城市3个空间视角和水资源、水污染及水治理3个逻辑维度,采用邓氏关联度方法测度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联水平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环境与社会经济间整体协调度较低但呈上升趋势;2009—2018年,3个逻辑维度下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联度均为0.7~0.8,空间分异性不明显;2009—2018年,黄河流域中游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联度有所上升,流域上游和下游的关联度有所下降,太原城市群的关联度呈上升趋势,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关联度稍有下降;61个城市中,需重点关注陇南市、临汾市、宝鸡市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之间关联度高的城市,固原市、陇南市、晋城市等水污染与社会经济之间关联度高的城市,临汾市、庆阳市、巴彦淖尔市等水治理与社会经济之间关联度低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5.
田雨欣  田美荣  冯朝阳 《人民黄河》2024,(2):107-111+117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受人类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评估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明确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选取22个指标构建压力-承载力-维护力(PCM)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黄河流域除四川省外各省(区)生态安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从2000年的0.295上升为2020年的0.343,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青海>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宁夏;人均水资源量、投入矿山修复资金占比、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是影响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安全水平具有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准格尔旗地形地貌复杂,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生态脆弱区。利用准格尔旗2000—2019年的社会统计数据、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SR模型建立准格尔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出影响准格尔旗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行了准格尔旗生态安全预测。结果表明:准格尔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增大趋势,生态安全程度为临界安全,说明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与区域第二产业占比、年均气温、城市面积、人口规模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密切相关;准格尔旗生态安全预测显示2020—2029年生态安全状况将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申庆元 《人民黄河》2023,(1):19-24+40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洞悉九大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基于新发展理念,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治理、民生福祉维度构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从综合水平、不同维度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从各城市看,除西宁外,中心城市呈现“上游落后、中游欠发达、下游发达”局面。(2)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度上,郑州、青岛等城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维度上,西安具有绝对优势,其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最高;在生态环境保护维度上,西宁的保护水平最高;在城市治理维度上,呼和浩特城市治理水平稍高,其他城市较低;在民生福祉维度上,青岛、郑州位于第一梯队,济南、太原、西安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队。明晰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开展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时空预测分析、城市圈综合承载力讨论、时空演变因素探索、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4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6—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自然断点分类法和莫兰指数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特征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排名比较稳定,但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下降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大发展水平较低省(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给黄河流域各省(区)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模型Super-SBM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推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间接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情况,采用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平均绿色创新效率为0.909,接近DEA有效水平;各省(区)绿色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大体表现为下游省份(鲁、豫)>上游省份(青、川、甘、宁)>中游省份(内蒙古、陕、晋);2019年除宁夏和陕西外,其他各省(区)均达到了DEA有效水平。(2)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变化指数均大于1、时段平均值为1.139;黄河流域各省(区)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除宁夏外均呈上升趋势,上升较快的省份有青海、四川、陕西,上升较慢的省份有内蒙古、甘肃。(3)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有一定负面影响,政府支持对提升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显著,技术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明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驱动因子,基于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Kaya-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总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生产用水是水足迹的主体。2)九省(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呈弱脱钩态势,脱钩状态较为良好;下游两省脱钩状态最好,其次为上游五省(区),中游两省脱钩状态最差。3)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为脱钩正向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则为脱钩负向驱动因素,各省(区)脱钩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城市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关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算了2010—2019年黄河流域的城市韧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区域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2)黄河流域城市韧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3)耦合协调度系统发展形成3种路线:甘肃、青海、宁夏为成长型路线,山西、陕西、内蒙古为稳健型路线,四川、河南、山东为成熟型路线。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估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并识别其驱动因素,是化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GML指数分析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动态变化;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研究发现:2010—2019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整体均值只有0.585,未达到有效状态,但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各省(区)间差异明显,陕西最高,宁夏最低,呈东高西低态势。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GML指数的提高是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共同推动的结果。自然、社会、经济及环境是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一级驱动因子,科技创新水平、工业用水强度、人口素质水平是驱动力最强的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质量及其辐射作用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了给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基于58个样本城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系统评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黄河流域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群耦合协调等级由2000年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提升到2019年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在耦合协调状态演变过程中虽然不存在严重失调的情况,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上仍然较低;(2)从空间上看,城市群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兰西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较低且波动剧烈,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游(东部)城市群>中游(中部)城市群>上游(西部)城市群;(3)从各城市群的样本城市看,城市群中的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耦合协调等级较高,而边缘城市耦合协调等级相对较低,尽管有些城市耦合协调度排名比较靠前但其周...  相似文献   

14.
孙才志  段兴杰 《人民黄河》2023,(2):85-90+96
为综合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熵值法,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该系统2008—2018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1)从黄河流域整体视角来看,2008—2018年该系统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压力,系统长期处于高环境负荷状态,造成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2)从黄河流域各省(区)视角来看,流域下游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应加大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小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上游省(区)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3)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均衡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九省区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2017年评价结果进行了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增大趋势,河南、山东、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趋势最为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两准则层相关指标的改善密切相关;空间维度上,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未达到Ⅰ级(可承载)水平,空间差异性明显;产水模数、人均水资源量、供水模数、生态用水率、植被覆盖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为7大主要障碍因子,部分障碍因子在不同省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黄河流域农林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建议,探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林经济发展间的作用机理与互动关系。从投入、产出两方面选择农林经济发展指标,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择生态环境指标,利用黄河流域34个地级市2009—2018年农林经济与生态环境数据,计算农林经济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农林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度、农林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度,对黄河流域农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农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作用较强、相互促进效果较好,二者耦合协调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黄河流域农林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具有时空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呈现稳趋势、微变动的状态,空间维度上呈现西低东高的状态;黄河流域地级市中绝大多数农林经济综合指数小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说明黄河流域农林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失调状况是由农林经济发展滞后引起的。建议: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林经济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生态建设,构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重视黄河流域农林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17.
谢瀚鹏  古小刚 《人民黄河》2024,(3):12-16+32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制度建设需求、流域治理的整体性要求与现实碎片化管理的矛盾等。在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做到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的前提下,可通过找寻同时覆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小工具单位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绿色信用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最小公倍数。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制建立绿色信用制度,是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必要基础和逻辑起点。黄委会和黄河流域九省(区)可以依据《黄河保护法》等上位法和相关政策,尽快出台适用于流域和区域的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8.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约束,是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尝试将DEA视窗分析方法应用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结合超效率DEA模型,探究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效率变动的内在原因,并引用空间匹配度计算方法,研究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全面小康相对水平匹配程度。研究发现:九省区2012—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TC,制约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综合技术效率EC;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全面小康相对水平的匹配程度呈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部分省区两者动态协同性较差,其中,宁夏需要同时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陕西需要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内蒙古需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压力较大、区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探索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黄河流域9个省(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00—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利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异质型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高质量发展关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社会民生、生态环境5个维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黄河下游2010—2017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Copulas函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量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黄河下游用水总量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关联程度越强;整体上,工业、生活环境用水量与高质量发展关联度略高于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