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发展、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0)
生活是儿童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是品德培养最直接的抓手。因此,品德教学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立足"小""近""真",构建实效课堂,让扎实、真实、朴实的"三实"课堂成为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相关的思考,需要对课程和学生进行研究,以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
<正>一、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9)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这就是要求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必备的品德知识。本文就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与教育策略,评价五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才能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从原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要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有效,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课堂辩论、实践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正>"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的确,生活中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新课改也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尤其强调现实生活在儿童品德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活,品德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一、把学生的生活引入品德课堂教材不是唯一的,它仅仅是我们手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却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身边生活实际着手,抓住"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本文将以《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9)
<正>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道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