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工科教师培训制度的建立、鼓励工科教师进企业、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关系等角度提出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以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6)
本文针对边疆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实现能力水平现状,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通过改革教师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探讨边疆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根据国家能源结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所设置的新工科专业。在此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高校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师资队伍、建立实践教学层次和实践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改革,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要求,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2)
制图课程是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众多工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转变教师工程制图的授课观念,培养学生工程制图的实践技能,满足企业工程制图的生产需求,是该片区工科专业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服务特色不容忽视的一个着力点。本文结合武陵山片区的特殊情况,对在该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展开了一些思考,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立足学校办学特点,结合其它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构建出工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化的视角展开工程思想教育;以终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6.
随着土木工程行业不断发展,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尤须注重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文章提出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5)
当今社会中,我国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一方面应该具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应该拥有实践能力。本文阐释了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此,提出了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7)
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教学需要不断进行改革。针对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出现的生源差异大、理论课时压缩、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等诸多问题,可以提出基于项目实践的工科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将项目实践型的培养模式引入到本科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应用型工程人才搭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实践结果表明,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适合于民族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以学生专业兴趣为导向,对现阶段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基于自主式微小实验平台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依托,通过学生自行研发微小实验装置、自主开展实验研究,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工科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基于自主式微小实验平台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能切实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展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工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调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举措,包括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并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辅,协同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全日制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