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直馏柴油气-液相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柴油加氢脱硫技术投资大、操作条件苛刻及污染严重等问题,氧化脱硫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柴油H2O2氧化脱硫技术存在氧化剂价格高、柴油收率低和有含硫污水排放等技术经济问题,采用专用的柴油均相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TS-1和纯O2氧化剂,在高压反应釜中对直馏柴油进行催化氧化脱硫,可达到很好的脱硫效果且耗氧量少。实验结果表明,在150 ℃、08 MPa、反应时间60 min和m(催化剂)∶m(柴油)=1 500 μg·g-1的条件下,可将柴油硫含量从2 217.2 μg·g-1降到265 μg·g-1,脱硫柴油硫含量符合欧洲Ⅱ类柴油标准(≤300 μg·g-1),柴油收率达到95.2%。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络合剂FeCl3,AlCl3,TiCl4对产自盘锦慧丰的直馏柴油进行络合脱硫,结果表明:AlCl3的脱硫效果最好,络合剂用量为2 g时,脱硫率达到73.9%。通过实验得到在络合脱硫时,直馏柴油中的碱性氮含量减少,说明碱性氮消耗了络合剂,降低了络合剂的脱硫效果。本文采用自制脱氮剂LCH-28对盘锦慧丰直馏柴油进行脱氮,脱氮率达到90.0%。使用络合剂AlCl3对已脱氮的直馏柴油比未脱氮的直馏柴油脱硫率提高约5%~10%。为了取得更好的脱硫效果,采用络合剂AlCl3和三种萃取剂95%乙醇,甲醇,DMF进行复配。结果表明:以40 g柴油为基准,LCH-28的剂油比为1:200,AlCl3用量为2 g,95%乙醇用量为0.25 mL,在反应时间为20 min,反应温度为50℃的工艺条件下,对直馏柴油的脱硫率达到83.4%。 相似文献
3.
直馏高硫柴油选择性催化氧化-萃取脱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委内瑞拉直馏高硫柴油进行了氧化-萃取脱硫工艺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2O2-H3PO4·12WO3氧化反应体系,柴油与H2O2的体积比为2:1,H3PO4·12WO3用量在0.02g/mL以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入量为0.002g/m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30min,用DMF进行3级萃取,剂油比体积比为1:2,脱硫后的柴油中硫的质量分数在0.16%以下,柴油收率为69%-72%,双氧水重复利用4次以上。萃取液中的富硫油可以全部回收.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两种磷钼酸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C16H33(CH3)3N]2[HPMo12O40]和[(CH3CH2)4N]2[HPMo12-O40],以30%的H2O2为氧化剂,易回收、无毒复合溶剂为萃取剂,采用一步氧化萃取脱硫法和两步氧化萃取脱硫法对直馏柴油进行了氧化脱硫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法脱硫效果比两步法好,[C16H33(CH3)3N]2[HPMo12O40]的脱硫效果优于[(CH3CH2)4N]2[HPMo12O40],适宜的反应条件为:O/S比(摩尔比)为8∶1,催化剂用量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80 min,萃取剂油比1(体积比),此时直馏柴油的脱硫率为61.3%,收率为95%,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脱硫率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引 言柴油脱硫技术分为加氢脱硫和非加氢脱硫两大类[1]. 传统的加氢工艺能够满足柴油的低硫要求,但存在装置投资大、操作条件苛刻 (温度>300 ℃,压力>4 0 MPa, 需要氢源) 和操作费用高等技术经济问题. 非加氢脱硫技术在常温或低温、常压和无须氢源条件下操作已受到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得到很大的发展. 非加氢脱硫技术主要有吸附法[1,2]、萃取法[3,4]、络合法[5]、生物脱硫法[6]、H2O2 氧化法[7,8] 和催化氧化法[9], 其中 H2O2 氧化法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如美国 Petro star公司、日本 PEC、中国石油大学、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等均在大… 相似文献
6.
7.
通过H2O2/HCOOH体系对柴油选择性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考察了H2O2/HCOOH体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剂油比等因素对氧化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0min,剂油比为1:15,在反应进行到25min时加入相转移催化剂脱硫率达最大,油脱硫率可达90.0%。 相似文献
8.
9.
超声波作用下柴油氧化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声作用下柴油氧化脱硫进行了研究,采用H2O2作为此工艺的氧化剂.通过对不同浓度的H2O2对河南南阳催化裂化柴油脱硫效果考察发现,30%浓度的H2O2的脱硫率最高.同时无机酸催化剂的脱硫效果表明,硫酸和磷酸按1∶1比例混合效果最好.再加入金属催化剂后脱硫率更高.实验结果表明了,功率超声作用下,H2O2-硫酸与磷酸1/1混合酸体系的最优操作条件:氧化体系∶油(体积比)=3∶10;H2O2∶混合酸(体积比)=1∶1;超声作用时间9min.萃取剂:DMF;萃取剂∶油(体积比)=1∶1;萃取一次.硫含量从1936.48μg/g降到99.73μg/g,脱硫率94.8%,油收率90.2%.可见功率超声强化了整个氧化脱硫过程.此外,在相同的氧化和萃取条件下,柴油在低频28kHz时的脱硫效果比40kHz的脱硫效果好;同时在功率超声的功率为200W时脱硫率最大. 相似文献
10.
11.
加氢脱硫技术生产低硫柴油,装置投资大,操作费用高,而导致柴油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在高压反应釜中,采用TS 1催化剂,纯氧气氧化,投资少,容易操作,可达到很好的脱硫效果,但此法得到的氧化直馏柴油酸值较大,加入硼酸可选择性地抑制醇类、羰基化合物的氧化,极大地降低了氧化直馏柴油的酸值,改善了直馏柴油的十六烷值,且硫质量分数也可达到欧洲Ⅱ类柴油标准(总硫小于300μg/g)。 相似文献
12.
13.
煤层气采出水中COD_(Cr)超标是影响其外排的主要因素。采用多效电催化氧化装置对该废水进行中试处理,得出最佳运行参数为:停留时间1.5 h,运行电流1.5 A。在此条件下运行时,煤层气采出水中COD_(Cr)、F-、Fe2+与S2-的质量浓度分别降低至34.3、8.2、1.5与1.8 mg/L。在最佳条件下运行40 d,装置能连续稳定运行,且处理效果良好,出水中COD_(Cr)、F-与S2-的质量浓度分别低于100、10与1 mg/L,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连续式FCC柴油萃取-光催化氧化深度脱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尽快降低燃料油中的硫含量是整个炼油业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炼油工业发达的国家已提出生产超低硫清洁燃料 (硫含量低于10 μg8226;g-1)的目标。本文通过连续式FCC柴油萃取-光催化深度脱硫工艺,对FCC柴油进行精制,精制油中硫含量采用硫氮荧光分析仪测定,硫含量为45 μg8226;g-1。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操作的适宜条件为常压,萃取温度40℃,剂油比1.5∶1;反应操作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 h,氧化剂用量为4%。在以上操作条件下,精制油中的硫含量为达到欧Ⅳ标准,精制油总收率超过96%。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G. A. Bukhtiyarova E. N. Vlasova P. V. Aleksandrov A. V. Toktarev Yu. V. Patrushev A. S. Noskov D. O. Kondrashev V. A. Golovachev A. V. Kleymenov P. A. Abrashenkov S. E. Kuznetsov V. V. Galkin 《Catalysis in Industry》2017,9(3):212-220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ulfide NiMo system supported on alumina-SAPO-31 composite (NiMo/Al2O3-SAP catalyst) be used to obtain high-quality diesel fuel from a mixture of straight run diesel (SRGO) and light cycle oil (LCO) produced by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FCC). It is shown that the use of this catalyst ensures the synthesis of diesel fuel of higher quality upon hydroprocessing a feedstock with 30 wt % LCO,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sulfide NiMo/Al2O3 or CoMo/Al2O3 catalyst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is raised in the products of hydro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feedstock. This confirms the ability of NiMo/Al2O3-SAP catalyst to facilitate the reaction of ring opening. Using the proposed catalyst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esel fuels obtained via the hydroprocessing of LCO-containing feedstoc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