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8)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核心价值所在。文章立足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从校园精神、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角度来阐述文化立校的重要意义,通过传承创新学校文化,涵养师生精神气质,从而全面提升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4)
<正>新学年伊始,我想通过发表致学生、致家长、致教师、致校长、致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文章,希望能表达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教育精神和教育理想。今天发表《致校长》,主题是做有灵魂的校长,希望得到老师和校长们的批判和斧正。教育的神圣在于使人有灵魂办有灵魂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崇高理想,更是我国教育的追求和向往。办有灵魂的教育,必须办有灵魂的学校,办有灵魂的学校必须建设有灵魂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力行文化,秉承古代先贤的治学精神,意韵深厚,智慧无限,能够为学校和谐、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8)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有一定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储备,有探索创新精神、追求发展的人的过程。遂行"立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学校践行"立人教育",需要通过打造和谐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引导师生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建设阳光生态校园等路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0)
<正>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是师生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如同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需要用美好的心灵创造美好的奇迹。——题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2)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在教学中,我还有更多的感触,感触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二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城乡教育条件差距缩小,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育公平有望成为可能。感触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相似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能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和活力,而有的却空淡乏味?在深深的思考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校精神!一、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最有效的体现方式校园文化以师生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
<正>一、教学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教学文化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持久的教学生活方式,特别是它所孕育的教学价值观念会以潜在的、经验的、非自觉的方式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统合着师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价值倾向。优质的教学文化引导师生生命精神的成长,成为师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航标";也由于教学文化的价值导向,才使教学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3)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必然模式,而信息技术这一教育资源的普及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小班化班级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能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教育,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知识经济将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未来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脉精髓,也是校园的灵魂所在,精神层面的文脉思想可以通过具象的校园景观表达出来,使师生在体验校园景观空间中体悟具有人文韵味的校园文化景观,获得归属感。通过挖掘校园历史沿革中的文脉情节以及校园中最富有特色的符号,提炼出能够唤起师生们的感觉和记忆的元素,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分析和物化,提出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校园文化思想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将有形的景观和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达到功能性空间精神化、内涵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