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4)
<正>常有家长问:我不懂音乐,我的孩子能学好音乐吗?什么是"懂"让我们用明辨思维拷问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懂"和"好"的含义都很模糊,懂到什么程度算作"懂",好到什么程度算做"好",很难说清楚。懂音乐未必懂教育,懂演奏未必懂教学。即使是音乐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也不太可能什么都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9)
<正>小记者:什么,我没听错吧?这里在"换孩子"?陈老师:是的,我们在"换孩子"!自然,它有一个文雅的名字——"易子而教"。小记者:真新鲜!陈老师,您是怎么想起要开展这样一个活动的?陈老师:开展"易子而教"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面特殊的镜子。虽然"二孩政策"放开了,但目前学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孩子娇生惯养,家长教育子女无章可循,那别的孩子怎么样?别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呢?对家长而言,这是一次别样的挑战;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正>人们常把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3种:一种是溺爱型,即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唯独缺少严格的管理和教育;另一种是冷酷型,父母对孩子感情淡漠,孩子在家中动辄得咎,轻则受骂、重则挨打,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还有一种是民主型,父母对孩子寓慈于严,既教育又尊重。孩子的身体、智力和个性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显然,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都在探求这种教育方式。但是他们碰到了一个问题:民主型家庭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不久前,教育家朱永新和俞敏洪围绕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探讨了家庭教育有什么缺失、如何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怎样才能给孩子幸福等问题,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家庭教育的探讨,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探讨。那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请关注两位教育家的对话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8)
《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由英国马丁·洛森著,被称为"华德福父母指南"。该书是对华德福家庭教育思想的全面介绍,旨在指导并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任何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家长都应首先明确对自己孩子的角色定位,即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怎样对待儿童"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甚至是一切儿童教育活动进行的前提。所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是把握华德福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在中国提倡华德福教育的重要理由。本文试图通过对《解放孩子的潜能》及相关华德福教育著作的阅读与理解,阐述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
<正>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往往会感到用尽心力却收效甚微。为什么苦口婆心的教育,严厉严格的管束,甚至拳脚棍棒的修理,孩子却依然没有起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的家长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心声,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当教育走不进孩子心灵的时候,也许暂时能奏点效,孩子能有所收敛,但终究解决不掉根本问题,以后的孩子会依然故我、我行我素。孩子的内心世界究竟有怎样的渴望?一项以"支持儿童"为主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8)
<正>谈到孩子的教育方法,相信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思考与体会,同时也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我就选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个关键词,与大家一起分享。关键词一:习惯美国作家约·凯恩斯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国著名作家巴金也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生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2)
<正>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小刘从北京来上海出差,我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北京海淀区的"虎妈",小刘还觉得自己不够"虎"——隔壁家小孩光数学一门课的补习班就报了三个,而她家女儿才报了两个。你真的"看见"孩子了吗?我一听小刘说"我们才报两个",马上问:"你家孩子每天晚上几点睡觉?"小刘笑答:"11点半啊!"我很诧异:"睡眠够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正>我曾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它都只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我把学校教育仅仅视作家庭教育的"补充"是轻视了学校教育。其实不是。我说了,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比如系统的知识学习、团队中的人际交往,以及学校文化环境对个性的影响等,都是家庭教育所没有的,因此这个补充"不可缺少"。但从根本上说,一个孩子首先是家庭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正>"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非常欣赏这句话。也是因为这句话,才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也是因为孩子。因为孩子,我会常常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让我学会正面沟通。因为孩子,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因为孩子,才会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当我时常要求andy应该如何这样、那样做的时候,有时会觉得这样也是为了培养他好的行为习惯。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个体,却经常在不经意间要求我们的孩子要做到如何的完美。每天督促andy写作业的时候认真仔细。要考试好了,这些天我都在念叨: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把每一次的课堂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