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了地方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模式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根据榆林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结合湖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和完善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以期为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9)
作为一种专业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较短,缺乏成功的经验借鉴,导致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价值。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举措的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提出教师、学生、企业、地方政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互融合的城乡规划"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产教融合中心平台,创建协同育人环境,高校、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完成对城乡规划"4+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最终构建城乡规划"3+1+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8)
近几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索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本文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该校在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的支持下,对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试验探索做法:建立了兼职教师流动站。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职业教育未来的出路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岗位,为学校与企业节约人力、物力成本。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5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调查,提出建立适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对策,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4)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江苏理工学院多年来一直与农夫山泉公司合作,践行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基于此实践,本文阐述了校企协同培养的意义,介绍了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校企协同培养的实效性,进而阐述了提升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会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正逐步加深。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而且学生也利用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本文通过了解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际情况,分析如何更好实施基于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会展专业教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本质就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有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大,相关的费用来源也比较单一,缺少政府经费的支持等,并缺少相应地法律对各方的利益进行保障,就会存在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为规避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财务风险,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社会效应,本文以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独立院校为例,通过剖析独立院校办学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深入分析其风险成因,进而提出合作院校和参与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为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健康发展提供相应地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原有本科"4+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增加了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解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协同创新思想,在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就业五方面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