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8)
目前,我国高校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减、免、贷"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但在贫困学生资助过程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信息公开与保护学生隐私、教育公平与教育补偿、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等冲突,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冲突,是我们今后做好做实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0):262-263
本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面临进行了讨论,发现存在资助管理机制建设不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改善空间、勤工助学岗位少、奖学金贡献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资助体系、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广开勤工助学渠道等相应措施来逐步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锡山 《建造师》2010,(7):366-36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困难学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的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困难学生的界定与认定难度大;未受资助的学生心理不平衡;高校内部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学校争取社会资助工作仍需加强;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应抓住关键环节,做到科学化认定,多元化资助,现代化管理,人性化教育,形成以“认定、资助、管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困难生资助教育一体化方案。这样,才能较为合理地解决高校困难学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5)
随着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的实施与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已普遍形成"奖、贷、助、补、减"的资助格局,但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4)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经济资助可以缓解贫困生的压力,而育人才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教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9)
现今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趋于完善,基本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但随之也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贫困生中出现感恩意识淡薄,毕业后不及时偿还贷款,贫困造假等思想和行为问题,主要是由于资助注重解决贫困生的物质保障,忽略了对贫困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针对这些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将资助与德育结合,一方面应该建设信息化资助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和创新贫困生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5)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对象的特定性与环境的复杂性需要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体系中正确定位角色。本文以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助困和育人两个维度论述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体系中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角色作用,达成资助与教育并重,助学与育人并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为了更好地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国逐步完善了大学生资助制度。目前,已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为主要的资助政策,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衡量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角度剖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政帮扶工作的现状,借以探索改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方式,从而推进学生工作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8)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扩张,高等教育费用逐渐增长,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以学生实际消费水平作为判断其是否贫困的标准,更能准确地界定贫困生的内涵。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完善奖、贷、助、补、免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可以使更多的贫困生接受多种形式的资助。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生,有助于形成多渠道资助方式。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本文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贫困生"有偿资助"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了实施"有偿资助"的意义及途径,努力为贫困生资助工作寻求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