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意象的城市——解读《城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凯文·林奇在书中对城市视觉形态进行的详尽分析所提出一种可以运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对三个实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浩宇 《城市建筑》2021,(36):59-62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的生平,对其主要著作《城市意象》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结合北京的城市风貌特征阐述和印证《城市意象》中的重要理论.本文还对《城市意象》中理论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林奇相关理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对该书中涉及的某些观点与方法,通过简单的例子来阐明五种元素并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6)
《铸剑》中剑的意象是最为重要的意象,它在文中多次出现,故意设置了前后不呼应的结构,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该文分析了剑这一意象,指出它显现出政治权利、象征了英雄豪气、象征复仇、象征重整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9)
李白《蜀道难》意象运用极有特色。存在于文本文学手法层面的文本意象"蜀道",是统摄全篇的核心意象;从整一文学手法层面看文本意象又可以分为三个整一意象;每个整一意象又包含若干个局部意象。三个层级的意象层层包孕,错综交织,构成了《蜀道难》斑斓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48-58
《印度之行》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源自它独特的创作技巧,即扩展意象。作品通过小黄蜂和水两种意象物的阐释来揭示当时印度社会环境中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等问题上的不安与困惑,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景散文中的名篇之作,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抒发其对北国的秋的喜爱,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其说它是一篇游记,我却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
大多数电影人都对时间叙事较为重视,对电影中空间环境的视觉表意系统却不够重视,只是简单的把空间环境作为背景、衬托人物的性格。其实它不仅能够使影片情景交融,还能够传递某种隐喻,丰富影片文本的潜在意象,影片《二次曝光》通过空间造型、道具使用表现了它的视觉意象。  相似文献   

8.
自然景观与人文价值的完美结合——解读杭州西湖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照凯文·林奇的"意象"理念来解读杭州西湖的文化景观,指出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价值的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有品质的空间意象的理想,并成为景观与城市规划的典范案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7)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画面不仅仅局限于镜头的运用与处理,分切和组接,场面、段落的组接及转换,而是通过对画面光影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更深刻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营造虚幻的气氛,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以及塑造整个影片的风格。影片通过众多色彩象征手法和光影烘托手法构建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色彩与光影交织的画卷,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由开始到幻灭的过程。本文对影片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池上篇》看白居易的园林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民  徐维波 《华中建筑》2004,22(2):141-142
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唐代大诗人白届易的造园实践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白居易《池上篇》这篇文章的分析,来阐述其“平、淡、青、远”的特殊园林意象及一整套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6)
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通过两个不同的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尝试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9)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意象文化审美的主要形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设计潜力。文章以对苏东坡《远眺》诗文的设计解读入手,分析该诗中的设计思路,引出文字设计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设计师的努力,汉字可以实现再设计、再创造、再演绎,从而成为新颖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4):103-110
莫灵元小说《父亲和树》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表达而颇具审美意味。作品描绘了"父亲"、"榕树"两个核心意象,以及"儿子"、"祖屋"、"百年未遇的大水"等其他意象,这些意象蕴藉深沉,既悬浮于现实之上又时时映照现实。作品巧妙地借助于文学意象的虚幻性与象征性,个性地呈现了转型期"父"与"子"两代人对于精神家园的两种不同的选择态度——即"守望"与"背离"的心理情势,并因此表达了作家深沉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5.
红召重建项目的委托单位是“红召——九龙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风景选址位于阴山山脉九龙湾流经区域.现属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红召乡。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3)
渔父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解读为道家的隐者。而实际上,渔父的身上带有许多儒家隐士的特质。通过与严子陵等人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渔父和屈原在思想本质上的同一性:一个用激烈的沉渊行动来明确个人志向,一个用坚定的疏离世俗生活来显露个人品行。把渔父的形象理解成为是一个懂得处事哲学的儒家智者,比理解成一位退隐、避世的道家信徒合适得多。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3)
文学作品中承载了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意象"是让读者获得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翻译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试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探讨《瓦尔登湖》中出现的能够让读者获得审美感受意象的文化积淀特征。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6)
本文依据笔者关于多媒体教学上的一些经验,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几个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知识点,作了一些分析。对于在高中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误区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知名作品之一,本文试用原型批评理论对这部作品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6)
本文概括分析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中的战争意象。根据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作品着重分析"战争"意象的涵义,探究了该意象形成的原因与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