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12)
<正>一、公正无私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教过的班都有一个矩:言必信,行必果,不偏袒,不嘲讽。小旭、小硕、天鹤、坤坤、松崧,他们都是我的学生,坤坤是我的儿子。我从没有因为他们是老师的孩子而偏袒他们。我儿子在五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小学生活中最难过一件事》他写道:小学生活中最难过一件事就是我的妈妈是我的老师。看了儿子的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
<正>我有10年没有教过一年级了,今年秋天又要和一年级的"小苗苗"一起成长啦!第一天去教室上课,看到这些一年级的小娃娃,觉得甚是天真可爱。可几天以后,却发现这些小小的人儿,可真不简单。两个班10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其中,最让我头疼的要属小孟。小孟,全年级闻名,说他是天使,是因  相似文献   

3.
旅行的意义     
《Planning》2015,(5)
<正>我是会以"我很忙,今天行程已经满了"来推掉聚会的人,可是当我匆匆上了公交觉得"不过如此",疯狂地购物完了觉得"不过如此",吃完丰盛的午饭还是觉得"不过如此",一天就这么"不过如此"地过去了,无法阻挡的毫无意义,溃不成军。如果这样活着,日子就会像小沈阳说的: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正>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我也追"星"诗歌的史册上,闪烁着太多光彩星辰,他们独领风骚,他们文采斐然,我一路走来,一路追随……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一个天赋异禀奇才,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的先河,而他在政治上屡次受挫。他陷入"乌台诗案"时,我愤愤不平;他被贬谪黄州,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正>亲爱的妈妈: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转眼我已经十岁了。在这十年里,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您是一个好妈妈,您教我热爱生活。我一年级时,您在小花盆里播下菜种,教我观察它们的生长;二年级时,我们一同观察小区里的紫薇树,从春到冬,为它的变化拍下一张张照片;三年级时,我们一起采集植物标本,一起上网查那些不认识的植物。阳台上种着的花草,因为盆小,光照不足,很多都长得细细长长  相似文献   

6.
大嘴BBS     
《Planning》2013,(33)
<正>编辑部的故事冬天来了,天越来越冷,同学们的投稿热情似乎也受到了影响,编辑部陷入了"稿荒"。这天,小编们都在埋头选稿,突然,大嘴举着一篇稿件哈哈大笑:"终于找到适合低幼版的文章啦!这个小作者是个好苗子,可以继续培养!"小创赶紧走过去,拿过稿子一看:"哈哈!你没有机会啦,她已经上2年级了,马上就要上3年级了,让我们3、4年级版来培养吧!"阿笨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小创的肩膀,坏笑道":5、6年级版看好你!"负责初中版的小编虹蝶也满怀期待":你们慢慢培养,最后都由我来接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0)
<正>在我的记忆中,改变我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三年级圆号课上的那位老师,令我至今难忘。三年级的时候,我自主报名参加了学校管弦乐队的训练。当时教我们的老师年近60岁,瘦得像一株小麦,眼睛突了出来,还带着一股杀气,有点像《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他的教学方式因循守旧、枯燥无味。每次上课,他都只用基本理论来填鸭式地教我们,就像拿着一本《道德经》在那念给我们听一般,从来没有吹过一首曲子,使我觉得学圆号太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1)
<正>一、一个球引发的"混战"我在学校教的是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他们非常可爱、天真。有一次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跑到我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下节体育课我们上什么内容啊?可以打篮球吗?我想打篮球哎!"我问他:"你会打篮球吗?"没想到他回答我:"老师,你可以教我们呀!"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思考。于是那节体育课就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9)
<正>任何课堂都是某种形式上的启蒙,倘若我们把"启蒙"的概念简单地定义为引起思想变动的话,那么,更要抓住"启心"这个环节。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心",才能引领他们走向良性的思想,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自由。今天我想表达的是,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来达到"启心"。现分享一篇我和王同学的故事,和同仁们一起思考这个话题。2019年8月,我带完六年级重新回到起点带一年级,再次感受到了懂孩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
<正>和一些初中、小学教师交流时,我常常感到愉快,从这些交流中受到的启发,远远超过我的冥思苦想及终年摸索。我对基础教育各阶段衔接过渡问题感兴趣,除了现时的教育困境,也与我的教育经历有关。当年插队时,我在农村教过"戴帽子小学",从一年级教到七年级(还教过"复式班");大学毕业到中学工作,有过一个大循环,从初一教到高三,同时担任班主任。后来我的工作定在高中,但我一直关注初中教学,也鼓励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先从初中教起——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专业缺憾。同样,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