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160眼)患者分成四组: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组):长期配戴RGP(20例,40眼);角膜塑形镜组:长期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22例,44眼);软性接触镜组:长期配戴软性接触镜(20例,40眼);对照组:为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18例,36眼),分别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检测视力,施墨(Schirmer I)试验检测泪腺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印迹细胞学(CIC)观察结膜表层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泪膜羊齿状实验评估泪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的泪腺分泌功能和泪膜破裂时间均降低,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长期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结膜杯状细胞减少,且不能形成良好的蕨样变现象。结论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0):45-47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视力、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需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0例,比较戴镜前后的视力、屈光度、眼压、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参数(SF、CIM、K1值、K2值)、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结果:患者戴镜1周及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高于戴镜前,屈光度、眼压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戴镜1、3、6个月的角膜厚度、SF、K1值(3、5 mm)、K2值(3 mm)均低于戴镜前,CIM、K2值(7 mm)均高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半年内共出现轻度并发症16例,经对症处理后降低为5例,处理前后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8):119-12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眼表状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4-12月住院并经风湿免疫科医生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26例作为SLE组,同时选择眼科门诊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merⅠ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比较两组眼表状态的差异。结果:SLE组BU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3,P<0.01)。SLE组与对照组比较,泪液分泌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5)。SLE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6,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容易出现眼表状态的异常改变,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merⅠ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有助于发现SLE患者眼表状态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101-103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调节滞后及视网膜形态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来本院选择验配角膜塑形镜,并经过12个月以上定期复查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例(30眼),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配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例(30眼)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配戴前及配戴6、10、12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配戴前与配戴6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配戴10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配戴12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儿童的裸眼视力,改善调节滞后,并促进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
<正>角膜塑形镜(MCT)起源于美国,历经50年的发展,已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它是采用一种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片,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在睡觉时戴在角膜前部,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眼轴缩短,从而有效地阻止近视的发展,被誉为"睡觉就能控制和矫治近视的技术"。睡觉戴睡醒摘有效抑制青少年近视增长角膜塑形镜是根据近视患者的角膜几何形态和屈光度数设计的一种特殊的硬性角膜塑形镜,采用夜间配戴矫正方式,白天取镜后即可获得良好的裸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9):115-118
目的:研究探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辅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本院眼科就诊的57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干眼主观症状评分、睑板腺功能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睑板腺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液分泌试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辅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及睑板腺功能评分,延长泪膜破裂时间,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得分,增加泪液分泌,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9):54-55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即1.8 mm与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表和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108例(108眼)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54眼)。观察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1.8 mm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两组患者于术前1 d,术后2、5、10 d比较Schirmer试验、主观干燥异物感(DES)、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 d、5 d、1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积分及角膜荧光染色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但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评分、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0 d以上各观察指标均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厚度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对患者术后泪膜与眼表稳定性影响较小,且较少引起干眼症表现,有助于术后视力尽早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50-5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围术期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和眼表状态的变化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187眼)白内障患者,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于术前和术后1、12 d测量所有患者角膜上部、中央区以及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患者内皮细胞的密度、丢失率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另统计分析患者眼表状态(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染色评分)的变化。结果:角膜上部、中央区、下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均降低,术后12天与治疗第1天比较均升高,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术后1 d及术后12 d与术前比较均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角膜不同部位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降低,治疗第12天与第1天比较亦降低,各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眼表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变,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围术期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降低,角膜的细胞面积扩大,眼表状态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患者状态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190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眼压、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等四项指标方面,患者经过数字化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近视进展率组间比较,角膜塑形镜组低于框架眼镜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矫治青少年近视的过程中,采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的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实践效果,是临床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77-78
目的:探讨各种相关因素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患者120例(240眼)为糖尿病组,同期检查的无糖尿病患者120例(240眼)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干眼症评分、泪膜厚度、泪液分泌情况及泪膜破裂时间(BUT)等泪膜稳定性检查。比较两组泪膜稳定性情况以及糖尿病组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的泪膜稳定性情况,分析影响泪膜稳定性的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干眼症评分低于对照组,泪膜厚度、泪液分泌情况、BUT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女性干眼症比例多于男性,泪膜厚度薄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不同年龄段组的干眼症评分、泪膜厚度、泪液分泌情况及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的泪膜厚度、泪液分泌情况及BUT均优于病程≥10年组(P<0.05),但不同病程者的干眼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病程均是影响糖尿病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异常,女性且病程越长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11.
付书华  刘菲  张倩  桂馥 《矿产勘查》2010,(6):44-45,4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对48例(6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3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SIT、BUT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仅有3例患者仍有明显的干燥感、烧灼感、异物感,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2)
角膜塑形镜通过对角膜的塑形作用有效降低近视度数的这一发现,使得角膜塑形镜在近视患者中备受欢迎。本文围绕角膜塑形镜作用对调节眼动参数的影响及机制进行综述,验证角膜塑形镜机理,提供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4):8-10
目的:探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观察2014年3-6月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40例(4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20眼)。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角结膜表面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术后5 d取下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术后2 h及1、2、3、5 d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5 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及翼状胬肉大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及1、2、3、5 d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观察组分别为(0.92±0.47)分、(0.58±0.45)分、(0.34±0.42)分、(0.19±0.31)分、(0.10±0.27)分,对照组分别为(3.11±0.75)分、(1.98±0.43)分、(1.59±0.66)分、(0.83±0.52)分、(0.43±0.27)分,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 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观察组为(0.76±1.31)分,对照组为(1.28±1.45)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2~6个月未见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术后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缓解了患者疼痛和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1):120-121
目的:探讨鱼腥草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干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术前存在干眼症状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90例(90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鱼腥草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仅接受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8周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泪液分泌(SehirmerⅠ)试验,观察治疗8周后两组干眼患病率、泪液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TNF-α)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观察组OSDI评分、TBUT、荧光素染色评分和SehirmerⅠ试验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观察组干眼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泪液中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术前存在干眼症状的白内障患者,鱼腥草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进一步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和体征,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7):55-5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与球面IOL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本院眼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56例56眼。按角膜散光度大小分为A组(0.75 D≤散光≤1.50 D)28眼,B组(1.75 D≤散光≤3.50 D)28眼。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和球面人工晶状体联合角膜缘松解术矫正术前散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及散光矫正率。结果:术后验光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小瞳验光柱镜度数明显降低;A组中Toric IOL组与角膜缘松解术组的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及散光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Toric IOL组术后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及散光矫正率与角膜缘松解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oric IOL植入囊袋内稳定性良好,随访3个月未发现有超过6度的旋转度。结论:Toric-IOL与角膜缘松解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安全、有效。Toric-IOL术矫正高度数散光的疗效优于角膜缘松解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3):104-107
目的:分析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对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确诊的6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34眼)与对照组(30例33眼),观察组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的BU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后BUT与Si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观察组手术后1、2周患者干眼症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均变化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眼表的损伤是有效防止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2):63-64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及对角膜规则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手工方法,观察组使用飞秒激光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1、3个月两组的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手术矫正散光量、散光矫正指数与远视力脱镜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裸眼远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手术矫正散关量、散关矫正指数及远视力脱镜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矫正角膜规则散光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且重复性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7):11-14
目的:研究与观察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在慢性泪囊炎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的9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Ⅰ、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Ⅰ、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检测与评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在慢性泪囊炎中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对患者的生活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因此在慢性泪囊炎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5):45-46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来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0例(4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手术前后分别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主要参数,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B两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能够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牵拉及压迫作用,降低散光,提高视力,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5):130-131
目的:分析总结合并有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中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3月就诊,合并有糖尿病的102例(133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66眼)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51例(67眼)接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及BCVA均为上升趋势(P<0.05);同时,虽然治疗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角膜散光度、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3个月时,观察组角膜散光度及BCV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期间内,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年龄与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差值及治疗前后BCVA差值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不增加治疗并发症的同时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其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