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5,(14):153-156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尚不明确,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轻度的畸形可以应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目的是防止脊柱畸形进展,降低手术几率;而对于畸形较重、发展较快或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则要应用手术方法进行矫正,其目的在于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平衡。但如何在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生长发育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矫形;以及如何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避免失代偿及矫形效果丢失,一直是脊柱外科医生努力的目标和研究的热点。现回顾文献,对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较常用的手术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历代的手术器械进行说明介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
目的总结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综合措施,评价其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住院接受外科矫形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连续队列中最初100例(第1~100例,传统组)和最后100例(第1193~1292例,ERAS组)患者入选本研究。ERAS组围手术期采用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快速康复诊疗方案,回顾性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包括总住院日、术后住院日、异体输血量、出院时疼痛评分、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1年内非计划再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传统组患者的总住院日及术后住院日均显著长于ERAS组[总住院日:传统组(17. 18±2. 67) d,ERAS组(11. 35±1. 49) d,P<0. 05;术后住院日:传统组(9. 34±0. 52) d,ERAS组(7. 19±0. 71) d,P<0. 05];传统组异体输血人数及异体红细胞输血量均多于ERAS组[异体输血人数:传统组41%(41/100),ERAS组20%(20/100),P<0. 05;异体红细胞输血量:传统组(1. 43±0. 39) U,ERAS组(0. 59±0. 12) U,P<0. 05];传统组出院时疼痛评分[(3. 40±0. 63)分]略高于ERAS组[(3. 00±0. 47)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诊疗方案,可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和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的情况下,减少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144-146
目的:评价后路经关节突截骨矫正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截骨矫正治疗。结果:术前Cobb角12.1°,术后Cobb角平均为2.8°。随访8~26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钉棒松动断裂,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后路经关节突截骨矫正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所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2):128-131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收治的16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全脊柱截骨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脊髓Frankel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2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无切口及椎体深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吸收,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效果好。3例患者因术中牵拉,神经根水肿,术后神经症状加重,但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症状缓解。术中出血量1500~4000 m L,平均2360.6 m L,手术时间230~450 min,平均340.2 min。Cobb角术前83°~145°,平均110.3°;术后:16°~95°,平均41.3°,矫正率为59.6%;末次随访18~100°,平均44.6°,矫正丢失率为5.6%。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前-37~49 mm,平均31.2 mm,术后:-13~22 mm,平均11.2 mm,矫正率为:64.1%;末次随访:-11~21 mm,平均10.3 mm,矫正丢失率为8.1%。Frankel评分术前B级2例,C级4例,D级10例;末次随访B级0例,C例1例,D级2例,E级13例。结论:经后路全脊柱截骨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突畸形能明显矫正脊柱后突畸形、有效解除顶点区脊髓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不错的临床治疗方法。但该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手术技术难度大,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2):53-57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骨折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行微创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微创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情况(术后下床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时间)、Frankel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Cobb角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比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中,E级占45.3%,较对照组的24.7%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压疮、皮肤破损、椎弓根螺钉松动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4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术前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比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脊柱骨折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治疗费用、总住院时间,改善Frankel分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Cobb角度,提高椎体前缘高度比率,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5):127-13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非对称性漏斗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非对称性漏斗胸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应用3D打印技术并在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治疗,对照组在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9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9个月CT测量Haller指数,以及采用Nuss手术评定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个月,观察组1例切口渗液感染,1例少量气胸,对照组1例切口渗液感染,2例少量气胸,两组均无钢板移位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ller指数较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术后6个月Haller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9个月两组Haller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在3D打印实体模型导航下完成非对称性漏斗胸手术,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其准确和直观地反映非对称性漏斗胸畸形的立体形态以及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能较好地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手术计划,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7)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漏斗胸矫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和方法。方法:选取40例漏斗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胸腔镜下漏斗胸矫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和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得到有效护理,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在胸腔镜漏斗胸矫形术中给予患者良好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3)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及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没有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0):28-30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截骨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笔者2005年3月-2013年7月在采用诱发电位监测下,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治疗11例胸腰椎创伤后凸畸形。结果:术后全部后突畸形均明显矫正,随访无明显加重。随访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6个月。结论: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3):105-10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胸廓畸形矫形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胸廓畸形(漏斗胸)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组和矫形组,各50例。矫形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3D组在此基础上给予3D打印技术辅助。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Haller指数及优良率。结果:3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矫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aller指数均低于术前,且3D组均低于矫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矫形组(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35):66-69
目的:探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角度丢失、脊椎评分及伤椎活动度等情况,分析短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52.28±15.7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0.12±18.63)min,术中出血量(80.12±10.98)m 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0.36±20.64)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脊椎JOA评分及伤椎活动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具有较好的短期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短,骨折创伤小,且手术能够保留脊柱运动单元的完好无损,近期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0):96-98
目的:比较不同椎体成形手术方式治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67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37例和后凸成形术组(PKP组)30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病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畸形角(Cobb角)的差异。结果:术后第7天及3、6个月,两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显著缩小(P<0.05);PKP组椎体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且PKP组椎体高度显著高于PVP组,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PKP组VAS评分显著小于PVP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疼痛,纠正后凸畸形,但后凸成形术更利于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9):127-130
目的:探究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JOA评分。结果:试验组伤椎高度比值、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应用在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椎体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33):37-40
目的:探讨ICU医师应用床旁超声快速诊断多发伤合并血胸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评价床旁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决策中的优势。方法:对本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ICU收治的73例多发伤合并血胸患者,全部患者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ICU医师进行胸部床旁超声检查。在床旁超声检查后2 h内,同时在病情允许下完成胸部CT及X线片检查,73例患者中有66例完成全部检查。以胸部CT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床旁超声和胸部X线片诊断创伤性血胸的临床价值。结果:66例多发伤合并血胸患者中,CT确诊血胸13例15侧,床旁超声诊断12例13侧,X线片诊断3例3侧。X线片与床旁超声的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ICU医师应用床旁超声进行快速诊断所需的时间最短,X线片需要的时间最长,ICU医师床旁超声的检查耗时均短于胸部CT和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专业培训的ICU医师对床旁超声检查更具优势,应用床旁超声进行快速诊断的标准更符合医学上的金标准,对严重多发伤合并血胸患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抢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