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7,(35)
社会体育组织治理是体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激活体育组织活力、释放社会活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通过研究认为社会体育组织领域发展是很有必要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理念来助其社会责任的肩负和时代使命的实现,发展社会体育组织人才是其实现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参与视角下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由传统单一权力中心向多元共治过渡,可以有效助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政府和高校以外的第三方社会力量纳入到高校治理的权责体系中,可以使其摆脱"行政化"和"封闭化"倾向。要克服高校治理中既有社会参与思维的局限性和路径的匮乏,须以体系化、规范化的制度供给来保障社会参与的权责和利益实现,构建"政府—社会—高校"三者之间顺畅的权责平衡和协作共赢关系。具体包括明确社会力量在参与高校治理中的法律空间、规范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权责体系,以及拓展和改进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思维及方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16-18
在互联网对社会的渗透日益深入且全面的今天,青年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治理过程中,青年借助网络工具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了从以前在官方组织引导下通过传统途径参与到主动运用互联网平台自发组织参与的创新。当前,青年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专项管理缺失、社会信任度不高、发展性供给保障不足等问题。伴随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激发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需要从完善专项管理、转变观念态度、增强资源供给三个方面寻求破困之道,从而助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8)
新时代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实现从"二元化"治理到"三元化"治理机制的变革。将其纳入法治体系中,事关社会治理整体性变革,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9)
<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系列要求的提出,更加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高度自觉和对群众路线的牢固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牢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用群众路线这一法宝,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治理之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6)
"一带一路"作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此大环境下俄语教育工作应如何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落实供给侧改革,俄语教育工作应注重创新,深入认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应积极创新,以实现优质人才输送,以更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Z1):40-43
作为产学研合作中技术、人才的供给方,高校在提供优质、有效供给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围绕企业需求,提供更加充足的技术、人才、文化、创新供给,是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职责所在。为此,高校应当从人事分配制度、科研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供给侧制度改革,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
<正>一、引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文章中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
社会组织是我国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青年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力量,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选取吉林省青年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从吉林省实践探索的现状出发,剖析吉林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中呈现的问题及成因,为吉林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创新性、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
本文从信任—合作理论出发,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新农保"制度信任分析框架,将制度信任具体分为制度评价和政府信任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新农保"制度参与的制度信任因素,最后从社会治理理念反思"新农保"制度信任缺失的关键原因。研究认为,"新农保"制度信任与制度感知、履约信心以及政府信任密切相关,其中收益性感知、公共性感知、收益信心以及官员信心等指标显著影响"新农保"制度参与。制度信任不足是制度参与较低的主要原因,而治理机制的缺乏又是"新农保"制度信任不足的内在原因。治理重点应提高农民参与度,扩大制度收益激励性,构建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增强"新农保"制度信任,进而实现"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