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4,(3)
目的:探讨护理策略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显效率为5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明显,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组24例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ROM训练、低频电刺激的同时再加上Rood技术和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以及第4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Fugl-Meyer评分(FMA),并在4周后进行改良Ashworth评级(ASS).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都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软瘫期肢体痉挛,有效改善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38-40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组(改良CIMT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改良CIMT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改良CIMT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反馈训练治疗。每次训练60 min,2次/d,5 d/周,共持续3周。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改良CIMT组比较,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2):156-157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5):891-894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注射低分子肝素400μL,每天2次。观察组采取艾灸和针刺联合疗法。两组连续治疗8周。比较肢体肌力、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S100B和IL-6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四肢肌力、步行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MS)和博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18%(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S100B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艾灸联合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明显,可能与下调血清中S100B和IL-6有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1):69-71
目的:探讨以家庭照顾为本的社区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康复出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家庭照顾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社区延续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Barther指数、Fug1-Meyer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r指数、Fug1-Meyer指数两项评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延续护理纠正了脑卒中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使患者Barther和Fugl-Meyer指数更为理想,运动功能与情绪状态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4):117-120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于2014年2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白细胞计数对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产生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接受相应措施治疗2周后,有20例(33.33%)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作为白细胞升高组,有40例(66.67%)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作为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计数增加组患者的残疾率、死亡率均高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预后良好率也低于白细胞计数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
目的评估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将纳入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房颤组(40例)和非房颤组(46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NIHS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值,平均住院日,早期死亡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房颤组的NIHSS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高龄、房颤是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男性、高龄、糖尿病、房颤和高NIHSS分值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房颤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中风和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房颤高危人群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9):105-107
目的:探讨龙海地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的3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CT/MRI检查证实,出院后告知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在第3、6个月时门诊、电话或上门随访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并进行宣教。结果:第3、6个月随访人数分别为370例、348例,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91.4%、85.6%;降压药物治疗比例为92.6%、89.7%;降血糖药物治疗比例为86.2%、81.4%;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为80.3%、61.8%;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他汀类药物较明显。结论: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有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医生进一步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规范化,改良生活方式,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目的分析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时期收治的6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Hcy水平,比较并考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水平是否与脑卒中的病情进展有关。结果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研究组的Hcy水平、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组内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中高Hcy患者83例,对照组为22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比例方面,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外周血Hcy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4,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内的Hcy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性患者,这可能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30):92-95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化艾灸干预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于本院住院的80例糖尿病伴脑卒中压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腧穴热敏化艾灸,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压疮愈合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压疮愈合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红细胞比容(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干预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压疮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9):43-4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IS)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急诊病区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按照收缩压、舒张压的24 h压差各分为3组,之后采用常规治疗,统计治疗后(30±1)d、(90±2)d、(180±3)d患者NIHSS及ADL评分变化情况,利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30±1)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SBP SD其他两组,且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90±2)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均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SBP SD<2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0±3)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且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特别是具有较多合并症且舒张压24 h波动大于30 mm Hg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降低血压波动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5):636-638
目的:观察穴位经皮给药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17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治疗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经皮给药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肺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显效54例(93.10%),对照组47例(79.66%),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8.28%)与对照组(9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经皮给药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34):31-34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各37例。观察1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NIHSS(脑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4.6%,与观察2组患者的9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溶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均可获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130-132
早期迁徙而来的Hmongb人先民到老刘寨后,不再往南迁徙,决定留在此居住,因此称为"老留寨"。当一户Hmongb的核心家庭迁徙到某处新的地域时,只要能获得更好的收益,Hmongb"哥弟"们会陆续的迁徙到此共同居住,形成一个村落共同体。当觉得其它地方"更好在"时,核心家庭便会迁徙到其它Hmongb"哥弟"那里去居住。Hmongb这种自由且随意性的迁徙,源于Hmongb社会边界的开放性,向前迁徙的过程中,村落共同体松散的组织和开放的村落边界,不断容纳新成员,保证族群在迁徙过程中的"稳定"。区域内,家是永恒的,村是临时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3个月功能预后采用m RS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CT扫描至再通时间及侧枝循环情况患者的m RS评估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中m RS量表评估预后良好者90例,良好率为60.00%;男性与女性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基础疾病、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CT扫描至再通时间及侧枝循环情况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显示,年龄、基础疾病、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CT扫描至再通时间及侧枝循环情况均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情况较好,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9):69-70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动脉溶栓组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单纯动脉溶栓组应用单纯的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在亚低温环境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比较三组治疗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P<0.05);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4 h、2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亚低温环境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脑保护效果理想,临床上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7):1227-123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运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1996—2016年文献,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184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分别对药物的使用次数、类别、功效、性味、归经、证型及治则治法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4篇文献中共使用中药132味,使用频次为1 760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芎、地龙、丹参、红花、赤芍、天南星、当归、桃仁、大黄、水蛭、半夏、石菖蒲、黄芪、天麻;其中活血化瘀药、熄风止痉药、补虚药居前3位;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96.9%;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8.0%;归经以入肝、心、脾、肺为主,累计频率97.8%:证型分布前3位者依次为痰瘀互阻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以痰瘀同治、补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其中常用活血化瘀、熄风止痉、补虚的药物,遵循痰瘀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