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9)
小学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其更好地融入生活、参与社会的前提。目前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课程与生活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从小学品德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实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生活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品德教学的有效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6)
课堂评价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作者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生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6)
无德,无以立身。道德品质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材成为了培养学生道德的重要载体,品德的教材版本百花齐放,在教育民主化地推动下呈现出"一纲多本"的态势。本篇论文主要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品德与生活》,结合具体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低年级级品德课有效实践形式,让品德与生活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
<正>"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的确,生活中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新课改也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尤其强调现实生活在儿童品德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活,品德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一、把学生的生活引入品德课堂教材不是唯一的,它仅仅是我们手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却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2)
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注意联系生活,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转变品社课教学方式方法与评分制度,利用社会热点,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应该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9)
小学品德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活课堂在小学生教育中也发展成为重要的环节,二者的结合,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和生活情趣的提高。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内涵,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0)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学科整合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具有显著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优化整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生活化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注重联系生活,从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知识,做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品德学科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这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所在。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导致每位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认知差异,教师应该在尊重孩子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差异来进行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不同形式的分组对教学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要探究的是合理分组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相关的思考,需要对课程和学生进行研究,以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