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土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心目中的乡愁,其中蕴含着地域文化和特色,是当代规划设计创作的重要资源.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城市中列级保护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相比,植根于乡村、面广量大的乡土建筑面临的"开发性破坏"和"自建性破坏"等问题更加严峻.乡土建筑的保护利用正在逐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整理了松阳县乡土建筑保护利用的创新做法和经验,以期为推动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持续深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以及"两山"理论下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思路,在乡土村落的规划设计方面得到了系统性的体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村落的设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并推动了绿色乡村、生态乡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与山水林田草修复的背景,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的鸟类生态保护为基础,结合明溪县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基于鸟类生态的生态修复概念性规划,以期实现鸟类生态保护与经济文化建设同步发展、人鸟共生式的和谐规划理念。研究不仅注重经济发展,更重视生态保护以达到和谐永续的生态目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规划理念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4)
<正>近些年来,逐渐备受关注的生态文旅项目成为热门议题,尤其随着中共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为中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助力了一道催化剂。复兴传统村落,保护乡土建筑愈发获得共识,而越来越多的乡建项目也映入大众眼帘。但当乡土生态及文化被现代化的商业潮流所裹挟,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发展上的矛盾,例如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出现的千篇一律抑或啼笑皆非的"另类"乡土建筑。诚然,商业本身能带动当地经济,从而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此类型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深入,使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风貌以及乡土建筑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与迭代.乡村风貌和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冲突与博弈,遗存下来的传统乡土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新农居的设计关系着乡土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乡村活力的激发.本文从生态模式、地域文化价值、建筑...  相似文献   

6.
乡村建筑是近些年来基于乡村振兴以及艺术赋能乡村的重要建筑载体,在更新以及改造的过程中不破坏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用建筑艺术的设计方式充分的利用景观环境.同时,艺术赋能乡村中将乡村建筑的文化进行传承并且适应化的创新与更改,是为了创造一种宜居的生活环境,将乡土建筑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乡村宜居建筑的文化以及...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广受关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江西传统村落内有着丰富的建筑上梁文化资源。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江西建筑上梁文化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要素碎片化、文化空间消亡化、文化传承人老龄化等问题,提出了在建筑上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应构建以"传统建筑上梁文化空间"为保护核心,以"居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为辅助的三层次的江西建筑上梁文化保护模式,以期为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优化农村环境治理策略,构建宜居宜业的美丽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首要目标。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以及探究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治理策略,希望对我国乡村治理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异化发展越来越显著,各地区正在加快文明乡村的规划建设活动,但实际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和环境艺术正在逐渐颓废甚至消失,这是一场乡土文化的革新与传承,需要建设完善的遗产保护开发机制,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乡土建筑再生利用的共赢效益。笔者依托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对乡土建筑的可持续性再生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对我国农村发展浪潮中乡土建筑的治愈及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两会聚焦     
正习近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阐述。他提出"六个推动",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最后一个"推动"则明确了振兴的路径,那就是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11.
张雯倩  杨芳绒 《建筑结构》2021,(1):I0013-I0013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大力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村中民居的立面改造,既要保留建筑的乡土特色,也要维持一个村子内的民居风格统一。同时建筑风貌也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相生相融,较大限度保留住乡村原始风貌;要把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乡村呈现美丽宜居新风貌。  相似文献   

12.
以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基于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的指导需求,探讨了该地域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研究成果,为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文章以西安市南大康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为例,针对南大康村建设存在的产业支撑薄弱、乡村文化特色缺失、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不足等问题,基于其现状,从建设模式、布局规划、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特色风貌塑造四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推动我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举措以来,可动表皮开始受到国内建筑师们的关注和探索。它在被动式节能上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可动表皮运用于乡土建筑将会成为一种乡土建筑语言表达的新形式,而乡土建筑所蕴含的地域性、自然性则要求人们在继承乡土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对可动表皮进行在地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审视了当前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以及以"空间、导则、项目、产业、文化"为重点的规划策略,旨在探索乡村振兴理念下的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得到改善,但乡村却日益衰落。作为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居所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乡土建筑与乡村的振兴息息相关。文章基于镇江东乡地区乡土建筑研究,探讨当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国内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为广大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甚者濒临消亡,加快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未来10年,城镇化将快速发展,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显得更为紧迫,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乡土建筑的概念,从乡土建筑现状入手,研究了乡土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昆明地区"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提出了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对策,指出乡土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与建造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生态是旅游发展的立足点,如何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文化形式,将文化、生态与旅游高度结合,使之相辅相成,是规划者一直探索的问题。文章以凤凰石屋旅游度假区为例,通过分析凤凰镇资源属性和文化特征以及周边景区旅游类型,探讨了基于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旨在分析规划区整合自身资源,突出特色,出奇制胜,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创造最优资源价值,希望能为该类型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涵养区不仅具有城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保护的重要功能,也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以修复生态环境为根本,实现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为目的,对生态涵养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明晰莒南生态涵养区存在的问题和价值的基础上,以恢复生态涵养区的自然生态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依据,探索生态涵养区内保护生态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策略。对莒南县生态涵养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实现"碧水蓝天"的景观风貌,生态涵养区内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