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酸盐岩储层纤维暂堵转向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储层具有超深(4000~4950m)、高温(120~150℃)、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强非均质的特点。近年来,酸压改造已经成为肯基亚克油田成熟的增产工艺,且针对不同的改造目的衍生了多种酸压技术。但是,当人工裂缝延伸方位与储集体走向方位不匹配时,常规酸压往往无能为力,不能有效沟通天然裂缝和孔洞。纤维暂堵转向酸压技术是通过使用可降解人造纤维暂堵剂临时封堵天然裂缝强制流体转向来达到最大限度沟通有利储集体,从而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和单井产量。现场试验8井次表明,纤维暂堵酸压工艺可以达到人工裂缝强制转向、沟通有利储集体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2.
普光气田气层埋藏深、井段长(160-557.9m),投产采用一体化管柱全井段射开笼统酸压,受纵向非均质性影响,生产测井产剖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层段未动用或贡献率低,在不动管柱条件下常规重复酸压工艺技术现场针对性差,为纵向开启新层,改善产气剖面;横向均匀改造,提高储层动用程度,文章以自降解暂堵剂、清洁转向酸为核心介绍了多级暂堵转向酸压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于水平井的完井改造成为开发的重点,尤其是对长裸眼水平井段进行有效改造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塔河油田研究应用暂堵纤维对侧钻水平段进行分段酸压,扩大了井眼与储集体的沟通面积,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暂堵转向机理,对纤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找出影响可降解纤维暂堵的影响因素,对于可降解纤维暂堵转向工艺的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长裸眼段水平井因受超深高温、井身结构等因素限制而无法充分改造,为此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纤维暂堵分段酸压工艺。但鉴于现场试验仍存在失败及低效井,为给该工艺推广应用提供优化依据,本文采用地质与工程相结合、室内实验与施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工艺因素三方面对失利单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最终针对各类失利原因提出了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选井方面不仅要考虑甜点区,还要考虑井眼轨迹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及储层段与破裂薄弱点的对应关系;酸压参数优化要根据裂缝尺寸选择不同的暂堵剂组合及施工排量;暂堵剂加注工艺要避免纤维团漂浮及冒顶导致施工不连续。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复合暂堵分段酸压工艺,优选了耐高温、高压差的三类暂堵剂,分别可实现对基质、微裂缝及人工裂的高效暂堵,形成了复合暂堵酸压优化设计技术。现场应用表明,暂堵剂可实现有效封堵和酸液转向,耐压10MPa以上;复合暂堵分段酸压工艺有效促进了高渗透率级差水平段的有效改造与产能动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普光气田气层埋藏深、井段长(160-557.9m),投产采用一体化管柱全井段射开笼统酸压,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生产测井产剖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层段未动用或贡献率低,在不动管柱条件下常规酸压工艺技术针对性差,为纵向开启新层,改善产气剖面;横向均匀改造,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以可降解暂堵剂、自转向清洁酸为核心,开展转向酸压技术研究并开展现场试验,通过现场效果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国内外类似储层提供了宝贵的现场经验。  相似文献   

7.
伴随胜利油田低渗储藏逐步成为增产的主阵地,压裂工艺成为这类储藏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大跨度,多薄层储层受施工排量、压力等技术参数的限制,不能做到储层的全面改造,而水溶性暂堵剂的加入可以实现限流压裂及裂缝转向,从而实现储层的全面改造。本文回顾了水溶性暂堵剂产生的动机、原理、优势、现场施工和压后效果分析。另外阐述了水溶性暂堵剂的技术指标。同时,针对实际的压裂施工和产量分析,提出下步的改进工艺。  相似文献   

8.
针对薄差储层发育差、注采不完善、同时受缝间干扰机难压层影响,导致部分薄差层未得到有效动用。采取压前补能与暂堵转向压裂技术,通过压前补能,完善注采关系,暂堵转向,压开新的裂缝,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改善储层的渗透率,增强原油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有效解决改造油层挖潜老裂缝控制区以外剩余油的目的,实现低产区块效益治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元坝长兴组储层水平段酸化改造中均匀布酸难题,开展了暂堵酸化用复合暂堵剂研究。通过泥浆漏速与缝宽拟合软件分析了长兴组储层裂缝宽度,研究确定了酸溶性纤维种类、长度及用量,优化了颗粒材料的种类、用量及粒径组合,在此基础上形成复合暂堵剂并开展堵漏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冻胶+纤维+碳酸钙颗粒复合暂堵剂酸溶解性好,对储层伤害性低,在10 MPa压力条件下能够封堵1~5 mm不同宽度的裂缝。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机械转向、化学转向和纤维转向三大类暂堵重复压裂转向技术的优缺点。讲述了堵球转向、最大压差及注入速率转向、连续油管转向和封隔器转向的机理和存在的问题,概括了机械转向的特点;介绍了化学微粒转向、泡沫转向、聚合物转向和VES转向酸的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纤维转向的机理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并对暂堵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机械转向、化学转向和纤维转向三大类暂堵重复压裂转向技术的优缺点。讲述了堵球转向、最大压差及注入速率转向、连续油管转向和封隔器转向的机理和存在的问题,概括了机械转向的特点;介绍了化学微粒转向、泡沫转向、聚合物转向和VES转向酸的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纤维转向的机理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并对暂堵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优选5种无毒环保、成本低廉以及与压裂液配伍性良好的水溶性有机微量物质示踪剂,对鄂尔多斯盆地北缘L致密砂岩气田分层暂堵转向分层压裂完井的L-A井盒3、盒4段2个压裂层位5个压裂段塞的压裂液返排过程进行了定量监测.分析了压后28d内不同时刻取得的返排水样中各种示踪剂的浓度,通过物质平衡法计算得到了该井笼统及设计的各层、各段...  相似文献   

13.
页岩气在能源领域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由于页岩气在压裂后产量的递减速率过快,必须通过重复压裂提高低产井产量,笼统暂堵转向技术则是重复压裂的核心技术之一。从暂堵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现状入手,以国内某区块典型页岩气X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井生产数据调研分析得到目前的剩余可采储量,证明该井具有重复压裂潜力,然后对暂堵重复压裂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所使用的暂堵剂和暂堵球符合生产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4.
王在玉  魏星  冯天 《辽宁化工》2014,(5):587-588,591
研究了安塞油田暂堵压裂的增产机理,提出了暂堵压裂应具备的增产前提条件。通过研究储层特性、地应力、初始裂缝形态等关键控制因素,有效地控制新裂缝的起裂和延伸。现场整体应用效果显著,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ZD-10酸压暂堵剂的作用机理与使用性能,并在普光气田304-1井酸压施工中进行了试验应用。试验结果证实:该暂堵剂具有悬浮稳定性能好,对地层封堵后形成的突破压力高、封堵能力强,经残酸解堵后渗透性恢复率高等特点。经在普光气田304-1井酸压施工的试验应用,有效地实现了暂堵和酸压转向作用,取得了日产天然气30.58×104 m3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屏蔽型暂堵剂是由刚性颗粒、纤维材料、软化粒子组成;具有可变形,易流动,能较快形成屏蔽层,性能稳定,且具有一定的强度,能承受一定的压力,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压井液对气层的伤害,修后压力恢复不低于原来压力的95%。屏蔽暂堵剂的配制简单,效果明显,平均单井可节省施工成本60多万元,修后压力容易恢复,有利于气田的后续开发。  相似文献   

17.
纤维暂堵转向技术就是通过使用可降解的人造纤维暂堵剂临时封堵天然裂缝强制流体转向以最大限度沟通储集体,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单井产量。纤维暂堵转向机理研究中,将纤维暂堵形成的附加阻力按表皮方式添加至流动方程中,纤维暂堵形成的总表皮可分解为两部分。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钠为聚合单体,膨润土为填充剂,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与亚硫酸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制备了一种暂堵剂。考察了膨润土质量分数、交联剂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丙烯酸中和度对暂堵剂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和SEM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50℃、PEGDA质量分数0.02%(以单体质量为基准,下同)、引发剂质量分数0.6%(以单体质量为基准,下同)、膨润土质量分数5%(以总质量为基准,下同)、丙烯酸中和度80%时,合成的暂堵剂性能最好,吸水倍率达184 g/g,80℃水浴下,21 h完全降解。另外,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磺化沥青的引入提高了暂堵剂耐盐性及降解速度,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封堵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炮眼暂堵转向压裂改造效果逐年变差的问题,试验应用复合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探索提高转向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介绍了复合暂堵转向压裂的增产机理,复合暂堵剂组成、作用及其性能评价,并优化了压裂施工方案,现场应用12口井,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主体区块经过二十年的开采,对于剩余油有效开采成为目前主旋律,储层改造存在的非优势方位储集体沟通动用难题,堵压联作对塔河油田多层储层发育的部分井区来讲,能够封堵不需要的产层,压开未动用储层,实现转层酸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